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国共双方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党
共产党
主要指挥官
卫立煌(总司令)、杜聿明(兼总司令)、范汉杰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刘峙(总司令)、杜聿明(副总司令)、黄百韬、黄维、邱清泉。
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傅作义(总司令)、卫立煌、郭景云
参战兵力
55万
70万
80万
60万加40万民兵
从高层来讲,傅作义在共产党的劝解下,同意了和平解放北京,不仅是他,很多作战指挥官都看出了国民党此战胜算渺茫;从基层士兵来说,很多人根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军心一片涣散;从民心来说,更不占优势,所以,蒋介石到后期也心灰意冷。
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关键主战场
锦州、营口、沈阳
徐州、蚌埠、商丘、宿州、枣庄
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
主要战役
锦州会展、辽西会战
陈官庄战役双堆集战役碾庄战役
新保安狙击战
52.1万
100万
伤亡、被俘人数
6.9万
47万
55万
10余万
伤亡2.1万,被俘50万
3.9万参Biblioteka 兵团第1兵团郑洞国(沈阳);
第6兵团卢浚泉;
第8兵团周福成;
第9兵团廖耀湘;
第17兵团侯镜如。
东北野战军
第2兵团邱清泉;
第6兵团李延年;
第7兵团黄伯韬;
第8兵团刘汝明;
第12兵团黄维;
第13兵团李弥;
第16兵团孙元良。
华东野战军粟裕、陈毅;
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
第4兵团李文;
第9兵团石觉;
第11兵团孙兰峰;
第17兵团侯镜如。
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军区聂荣臻。
影响力
解放东北全境,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徐蚌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长江以北无大的战事,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一仗。
最后一战,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北平和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
国民党失败原因
蒋介石、卫立煌和廖耀湘这三个人相互推诿扯皮不敢负责。蒋介石的想法是救援锦州,卫立煌的想法是固守待变才是上策,廖耀湘的想法是到底听谁的?出去被围歼了怎么办?不如赶紧到营口走海路撤。
指挥混乱:蒋介石数次直接干涉杜聿明指挥;判断失误:黄伯韬浪费时间等待海州守军汇合,结果被解放军包围,未能进入徐州;互相肘制:国民党军各兵团,除黄维外,其余各将领各怀私心,都只顾各自逃命;人心丧失:当时支持解放军作战的有百万民工,而国民党军已丧失人心,无心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