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促进畜牧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促进畜牧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2010年全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会经验材料(2010.9.13)政策引导典型带路转型发展——屯留县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畜牧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情况介绍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是养猪业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我县狠抓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种猪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制度,在政策上推动,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不断扩大生猪良种工程的实施规模,不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全县生猪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主要工作措施总结如下:一、全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成效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创建全省生猪大县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防疫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促进了全县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

(一)规模健康养殖显著增加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规模健康养殖工程,生猪产业取得了持续较快发展。

目前我县新建、改、扩建的规模健康养猪场(小区)已达53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000户,特色养殖村达到100余个,其中2009年,全县生猪存栏量达到10.4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出栏量达到20.3万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全县规模健康养猪覆盖率达到60%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3.1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610元。

(二)生猪养殖效益不断提高通过近几年的良繁体系建设和规范,目前我县生猪良种覆盖率、良种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生猪产业的贡献率由几年前的50%、33%、20%,分别提高到现在的85%、63%和52%,出栏1头90公斤左右的商品猪已由原先的7个月缩短到目前的5个月左右,及此一项每头出栏猪就多增加50元的收益,养殖效益增加了1倍以上,同时猪繁殖系统疾病大大降低。

效益的增加吸引了大家投资的热情,促进了我县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部分规模健康养猪企业初步实现畜牧经济模式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三)畜禽区域生产逐步形成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县初步形成了东部乡镇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建设了一大批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西部乡镇发展牛羊养殖,走分散小规模,连片大规模的养殖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麟绛、丰宜、上村、河神庙、西贾、路村为中心的瘦肉型猪养殖区;以麟绛、李高、西贾、上村、路村为中心的蛋鸡养殖区;以吾元、张店、河神庙、西流寨为中心的肉牛、肉羊养殖区;区域化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的提升,对生猪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四)基层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我县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基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投资力度,基层良繁体系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种公猪场、人工授精站和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建设得到逐步加强。

我们根据我县养猪分布情况和品种需求,依托大中型养猪企业在全县重点扶持建设了5个规模种公猪饲养场,引进、更换了235头不同品系的长白、大白、杜洛克优种公猪,作为全县生猪生产的种源;在8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设立了8个人工授精站,每站配备2名技术精湛的专业授精员,并配齐配全了生物显微镜、精虫计数器、采精杯等设备、器材及一次性输精管、输精瓶等耗材;帮助16个大中型养猪企业培养了19名专业授精员,专门负责本企业的人工授精工作,全县共有42名人工授精人员。

二、全县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一)政策引导,稳步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生猪产业是我县的优势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主要高度重视此项产业的发展,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作为加快我县生猪生产健康发展、推动和巩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来抓,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直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生猪良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下达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并将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党政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县政府每年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猪生产的扶持,县科技局每年从科技三项费中拿出100万元用于畜牧生产技术创造、革新奖励及新技术推广,2009年,还为天蓬、渊翔两个规模养殖场争取到100万元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全市唯一一家),为三星、鸿鹄、兴东、三个规模猪场申报省级扶持资金120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良种猪养殖的不断发展。

截止2010年8月底,全县生猪存栏达到12万头,其中瘦肉型猪11万头,占总存栏量的91.6%,出栏达到15万头,饲养量达到27万头;畜产品综合产量1300万公斤;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2%,养猪业已真正成为我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生猪产业换代升级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畜牧“百千万工程”,以规模健康养殖示范项目带动为发展战略,大量改良换代生猪品种,全力推进生猪良繁体系建设,生猪养殖产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东部乡镇重点发展生猪规模生产,初步形成东部养殖规模化;西部乡镇重点发展牛、羊的村(户)养殖,走分散小规模,连片大规模的路子,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集聚效应。

像天蓬、渊翔等一批生猪规模健康养殖示范企业迅速兴起,这些企业从畜禽场区建设、品种改良、投入品使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收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实施标准化操作,为全县生猪规模健康养殖做出示范,带动了全市生猪产业换代升级。

截止目前,目前全县已有11个生猪养殖小区,126户规模养殖户,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养猪场16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4个;省级种猪扩繁场2个,存栏优良种猪1000余头,年可向社会可提供优质种猪0.6万头;2009年全县能繁母猪存栏达1.3万头,种公猪235头;8个猪人工授精点,年可输配母猪6000余头,这些为我县生猪养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全县提供大量的优质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和二元母猪,充分满足了市场需求,初步形成了品种良种化、饲养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的生猪养殖格局。

(三)加强培训,提高生猪繁育改良技术水平要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特别是规模化养猪生产水平,技术保障是关键。

为此,我县始终把提高改良人员和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放在首位,常抓不懈,毫不动摇。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的培训方式,先后从大中院校相关专业招聘毕业生20人,从畜禽良种生产企业引进熟练工人13人,从供种企业短期借进技术员5人;二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知名种畜禽企业进行进修学习,先后共派出6人到山西农业大学,7人到河南、北京等地的知名育种公司进行研修学习;三是通过网上学、请人教的方式选拔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经有42名熟练的人工授精专业技术人员活跃在基层畜禽改良战线上,重点对供精企业的配种人员和乡镇兽医人员进行培训,作为推广繁育改良工作的技术资源。

然后再由这些技术人员向中小规模户传授技术,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培训,养猪技术在农民中得到了广泛普及。

(四)强化服务,确保生猪繁育改良工作正常发展为了确保生猪繁育改良工作取得实效,县乡两级畜牧部门始终把品种改良作为振兴养猪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来抓。

积极采取“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的办法,即县、乡、村的各级主管领导层层签订行政承包合同,把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作为年度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县畜牧局、乡(镇)兽医站与改良技术员签订技术承包合同,将改良技术普及到每一个养殖场户,真正做到领导、任务、措施三落实,确保生猪品种改良任务的完成。

其次,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庙会、集会等机会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进行技术讲座,宣传《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相关种畜生产经营法律法规,提高良繁户、养殖户的依法经营意识通过强化服务,促进和保障全县生猪产业正常向前发展。

(五)防检结合,夯实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根基坚持实行“政府组织、部门运作、村级协助、行业监管”的运作模式,政府承担动物防疫疫苗、器械、标识费用及防疫员工资,对种畜禽企业加强疫病防控和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工作,净化疫病,特别是猪瘟、布氏杆菌、蓝耳病等几种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保障种畜健康生产。

每年县畜牧兽医中心繁改站、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的种畜场、种公猪场共同进行四次猪瘟、布氏杆菌、蓝耳病的抗体检测,并根据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畜禽饲养量逐年增加。

2009年,全县投资40万元,新建了渔泽、路村兽医站,维修、改造了西贾、李高兽医站,改善了基层兽医站条件。

全县全年共使用各种疫苗297万毫升(头份),累计免疫畜禽814.18万头(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检测畜禽抗体6800余份,确保全县畜禽的抗体水平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还加强了消毒灭源工作,累计进行圈舍场点消毒3602个,共计60000平方米,使用各类消毒药品3.0吨。

由于防疫工作扎实,检疫执法到位,在近年外地及周边各种畜禽疫病高发的态势下,县内保证了疫情稳定、生产安全、健康发展。

(六)严格执法,保障生猪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严格的畜牧业行政执法,是保障生猪良繁体系建设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为了确保生猪产业取得较快发展,规范畜牧业行政执法程序,2009年,我县换发新的饲料登记证30余户,取缔不符合经营条件的经营户40余个。

对全县境内的种畜禽企业共进行了20余次检查监督,为天蓬、渊翔申领了种畜禽许可证,全年共检疫生猪93240头、皮张3290 张、其它动物产品60吨。

确保了屠宰检疫100%,出证率100%,养殖场监督检查100%。

同时,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

全年共出动320余人次,对饲料及饲料市场、兽药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行动。

对5家饲料企业进行了资格审查、上报;向饲料企业派驻专人进行监督;共查获假劣兽药400余支、90余盒,全部进行了销毁;查封不合格饲料12.6吨,并按有关要求进行了处理;同时严格执行疫苗专供制度,把我县的饲料生产全面置入了我们的严密监控之下,净化了生物制品、兽药经营市场,确保了我县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安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幅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够完善。

二是组织化程度不高。

生猪产业组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发育还很不充分、很不规范,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

三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龙头企业、营销组织、养殖大户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同时,畜牧部门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仍有差距,服务手段、检测设施、执法装备仍很落后,与发展现代畜牧业不相适应。

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体制性障碍,目前,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人员年龄较大、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设备简陋等问题,使得难以真正地发挥其在防疫检疫、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1、加大规模健康养殖力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