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作者:黄月英陈候炎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年第09期
摘要:专业不同,其课件的特点也不相同。
数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体系和规律。
本文中笔者谈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技术;课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57-02
一、课件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特点
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即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与他们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借助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根据这样的认识,在设计课件时,就要加强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使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数学中的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
在有关概念教学的课件设计中,宜采用多种形式,让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和掌握概念,而不是生吞活剥地灌输给他们。
教材中有些概念,往往以定义、公式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小学生面前,他们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没有思维活动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计者重新处理教材,针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小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从中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
课件的模拟使得小学生能够人人动手参与实验,为小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脑动手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他们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对问题理解得深入,对知识掌握得牢固。
因而概念教学的课件设计,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加强交互性,不仅让小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件设计要考虑到事物的内部联系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一个新系统。
如果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像开中药铺似的罗列了一大堆单个的材料,便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也就不能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
结构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
建立知识结构是学习的本质,也是教学的本质。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小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才能形成知识网络,利于知识迁移。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设计,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变成等高等底边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课件设计,把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通过旋转移动与当前的三角形一起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三角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方法更多,既可以分割成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也可以拼凑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分割成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梯形的基础,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和小学生已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解法也相同。
不同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几分之几,另一个是百分之几。
在设计课件时,引入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类推,有利于新知识结点的形成。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新知识一般并不全新,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课件设计既需要加强知识点的横向联系,也需要加强知识点的纵向联系。
如求圆柱体的体积的课件设计中,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着重显示它们的底面积与高,让小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如何求,效果一般不错。
三、课件设计要与生活相联系
德国人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课件设计的情境如果与生活相关,就能很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是有价值的。
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
它的创设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在课件中,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创设这样的情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
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这种事物或者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乐于去探索、去接受,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计算课的教学,往往显得枯燥无味,教师上起来非常困难,不易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学也是一味的重复式的机械练习,这样就失去了计算课的真正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趣味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使小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如创设一个卖桃情境的课件设计。
猴老板喊:“卖桃啦!卖桃啦!又香又甜的水蜜桃,快来买
呀!” 盒子里有10个桃子,盒子外有3个桃子。
让小学生数桃子的个数。
小兔走来,说:“猴先生,我买9个。
”让小学生提问题。
要求还剩几个该怎样列式?又怎样计算呢? 让小学生动手拿桃子。
小学生拿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一个拿,拿了9个,还剩4个。
(2)先拿盒子外面的3个,再拿盒子里面的6个,这样一共减去9个,还剩4个。
(3)从盒子里拿出9个,剩下1个和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
通过情境的创设,小学生能正确计算13-9=4,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
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结束语
课件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外部刺激,产生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即时反馈,使小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种新教学环境下的教学使教与学变得生活化、立体化,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它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的特色。
我们在设计小学数学课件时要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心理特征,设计出吸引力强、实用性强的课件,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注意心理[DB/OL].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1.2006-11-6.
[2]刘伟.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范例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编辑: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