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年能力1.8mta炼焦煤选煤厂设计 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产年能力1.8mta炼焦煤选煤厂设计 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大学毕设论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1 设计条件及设计任务1.1 选煤厂类型及工作制度矿井型炼焦煤选煤厂,年生产能力1.8Mt/a,每年工作330天,二班生产一班检修,每天选煤16h,主要供发电厂和民用。

1.2 煤层及煤质条件开采甲乙两层煤,按固定比例混合入选,粒度和密度组成见筛分和浮沉试验结果表,煤层系数=35/65。

1.3 煤质资料综合计算1.3.1 筛分资料综合1)分别将甲、乙煤层筛分试验结果表计算完毕。

2)按自己的煤层分配系数将甲、乙两煤层筛分试验综合成一个“两层煤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

3)根据“两层煤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完成“两层煤+50mm破碎级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

4)完成“两层煤破碎级与自然级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

1.3.2 浮沉资料综合1)分别完成“甲煤层自然级筛分浮沉试验报告表”和“甲煤层破碎级筛分浮沉试验报告表”计算。

2)完成“甲煤层自然级与破碎级浮沉试验综合表”计算。

3)分别完成“乙煤层自然级筛分浮沉试验报告表”和“乙煤层破碎级筛分浮沉试验报告表”计算。

4)完成“乙煤层自然级与破碎级浮沉试验综合表”计算。

5)完成“两煤层50~0.5mm级浮沉试验综合表”计算。

1.3.3 煤的可选性评定。

根据“两煤层50~0.5mm级浮沉试验综合表”完成“产率、灰分、浮沉物及邻近物密度组成表”(例表见选矿学P279页),并根据此表绘制出原煤可选性曲线。

根据拟定精煤灰分()和矸石灰分(),分别求出精煤、中煤和矸石的产率和灰分,精煤和中煤分界灰分,理论分选密度和对煤的可选性做出评定。

:Mt/a炼焦煤选煤厂课程设计1.3.4 选煤方法及产品定位根据原煤种类,参照各工业分析指标及原煤筛分资料确定选煤产品的主要用途,并阐述其确定理由。

根据原煤料度组成和不同灰分指标下各产物产率,采用比选方法确定出选煤产品结构方案。

要求拟定三个以上预选方案,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灰分煤炭产品销售基价,结合不同质量情况下的产品产率,求出最优方案。

最后根据所选方案做出选煤产品理论平衡表。

产品结构方案论证方法:预选2~3个不同工艺结构的选煤方法,设为方案A,方案B,和方案C。

根据所确定出的产品用途,确定出高中低三种不同灰分精煤产品,定为方案I,方案II,方案III。

最高、最低和灰分间隔大小视煤种和浮、沉物产率综合确定。

上述方案可组六个不同结构的备选方案:方案AI;方案AII;方案AIII;方案BI;方案BII;方案BIII。

或方案IA;方案IB;方案IIA;方案IIB;方案IIIA;方案IIIB。

1.3.5 工艺流程制定根据煤的品种、用途和可选性,从原煤准备开始,制定出完整选煤工艺流程,画出工艺流程图,并对主要工艺流程确定进行说明。

1.3.6 工艺流程计算根据所制定出的工艺流程,对各个作业进行数质量计算。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2 煤质资料综合与分析2.1 筛分资料综合与分析2.1.1 筛分试验资料审查,综合与灰分校正对原始大筛分资料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审查,将错误的数据和结果改正过来,然后根据入选比例将所有入选煤层大筛分资料综合成一个结果。

当原煤最大粒度大于入选上限,对大于入选上限的煤需要进行破碎后入选时,须对破碎级那部分煤的筛分试验资料进行综合。

对于缺少大于入选上限煤的破碎筛分资料时,则假设破碎后的粒度组成与同煤层原煤自然级粒度组成相同,各粒度级灰分用大于入选上限灰分进行校正。

综合过程简单叙述如下:对于自然级来说,确定各层煤在入厂(选)原煤中所占的百分数表2-3中,。

%100%,65%,352121=+===K K K K K 。

将各层煤占本层煤的粒度级别分别换算成占入厂(选)原煤的百分数100i K ⨯Γ=入入γ%%,%层的百分数,各层煤某一粒级占本煤分数,某层煤占入厂原煤的百百分数级换算成占入选原煤的入选的各层煤中某一粒入入入--Γ----K γ如表2-3中第4栏和第7栏。

将占全样各个数值按等粒级相加,即得原煤各粒级的含量γ。

如表2-3中7410γγγ+=综合后各粒度级的灰分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例如,表2-3中,第11栏各行为10875411γγγA A A ⨯+⨯=对于破碎级来说,从表2-3中,可以确定破碎级各煤层在入厂原煤中所占的百分数如2-2中,%90.26%,45.19%,45.72121=+===K K K K K 。

然后将破碎级资料用同样的方法换算成占入选原煤的百分数进行综合,将自然级和破碎级的数量和灰分进行综合,其结果填入表2-7中。

:Mt/a炼焦煤选煤厂课程设计表2-1 甲煤层筛分试验结果表Tablet.2-1 size consist of raw coal for first coal be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表2-2 乙煤层筛分试验结果表Tablet.2-2 size consist of raw coal for second coal bed:Mt/a炼焦煤选煤厂课程设计表2-3 两层原煤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表2-4 甲层破碎筛分试验结果表Tablet.2-4 size consist of raw coal for first coal bed表2-5 乙层破碎筛分试验结果表Tablet.2-5 size consist of raw coal for second coal bed:Mt/a炼焦煤选煤厂课程设计表2-6 甲、乙两层原煤+50mm破碎级筛分试验结果综合表综合(K=26.90 %)Tab. 2-7 A two-tier level of coal crushing and screening natural-scalecomprehensive test results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综 合2.1.2 筛分资料综合结果分析根据筛分资料综合结果绘制入选原煤粒度曲线,对粒度组成,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对选煤产品结构的影响程度做出详细评价。

筛孔尺寸累计产率%图2-1 粒度特性曲线Figure 2-1 granularity characteristic curve:Mt/a 炼焦煤选煤厂课程设计2.2 浮沉资料综合与灰分校正2.2.1 浮沉资料综合浮沉试验资料综合的原则与方法和筛分资料相似,是按等密度级综合的原则进行。

简单叙述如下:1) 将自然级、破碎级中各密度级所占本级质量百分数换算成占全样的质量百分数,然后按等密度级相加得该煤层自然级和破碎级0.5~50mm 的综合浮沉质量百分数,如表2-8、表2-9、表2-10和表2-11中第3栏、第6栏、第9栏、第12栏和第15栏。

综合的密度级的灰分用加权平均法求出。

151296318γγγγγγ++++=1816151312109764320γγγγγγA A A A A A ⨯+⨯+⨯+⨯+⨯=2) 将占本层全样第18栏换算成占入选全样第19栏,其比列分别从表2-3中得出。

3) 将本层自然级和破碎级进行综合,只要将自然级和破碎级分别综合后的总量进行综合即可。

见表2-12、表2-13。

4) 将两层煤的自然级和破碎级分别综合得到浮沉资料见表2-14。

2.2.2 浮沉资料的灰分校正浮沉资料的校正通常用调出量法。

校正的基准为筛分综合表中的相应粒级综合校正灰分值为准。

注意煤泥灰分不校正,则浮筛A A -=∆式中 ∆--灰分校正系数,此值可正、可负,%筛A --筛分表中参加浮沉各粒级的综合校正灰分减去综合浮沉表中浮沉煤泥的灰分,%浮A --综合浮沉表中各密度级累计灰分(去泥),% 而 16.3619.130.9048.2619.130.9003.36=-⨯-⨯=筛A %浮A =36.34%%2.0%18.034.3616.36<-=-=-=∆浮筛A A校正前后的灰分仍为除去浮沉煤泥的灰分,但其方法假定各密度级灰分不变,调整各密度级质量百分数。

即,1) +1.8kg/L 密度级质量百分数增加x%,同时相应减少-1.8kg/L 密度级的质量百分数x%,其总质量百分数仍为100%。

增减x%后,建立新的平衡关系如下筛A A x A x ⨯=⨯-Γ+⨯+Γ--++100)()(8.18.18.18.1 化简后,得:)()(1008.18.1-+--=A A A A x 浮筛式中, x —校正值,%筛A --筛分表中参加浮沉各粒级的综合校正灰分减去综合浮沉表中浮沉煤泥的灰分,%浮A --综合浮沉表中各密度级累计灰分(去泥),% 8.1+A -- +1.8kg/L 密度级灰分,% 8.1-A -- -1.8kg/L 密度级灰分,% 而%79.18%,67.778.18.1==-+A A%31.079.1867.77)34.3616.36(100-=--⨯=∴x2) 按校正值x 将大于+1.8kg/L 和-1.8kg/L 密度级的质量百分数进行调整。

考虑到x 应按比例分配到+1.8kg/L 和-1.8kg/L 各密度级中去则有:xx nnn 8.18.18.18.18.1'8.1100%50.2931.081.29'+---++Γ-Γ-Γ=Γ=-=+Γ=Γ式中8.1'8.1++ΓΓ、--分别为+1.8kg/L 密度级调整后和调整前的质量百分数,%;n n 8.18.1'--ΓΓ、--分别为-1.8kg/L 密度级调整后和调整前的质量百分数,%。

如果+1.8kg/L 密度级别中,不止一个密度级,也参照-1.8kg/L 密度级的算法。

Tablet.2-8 float-sink test of first coal bedTablet.2-9 float-sink test of first coal bedTablet.2-10 float-sink test of second coal bedTablet.2-11 float-sink test of second coal bed表2-13乙层煤自然级与破碎级浮沉试验综合表Tab.2-13 Table of second layer of coal and natural-level drifting brokenExperiment3 原煤可选性评定与工艺流程制定3.1 可选性曲线评定与产品结构根据“浮沉试验综合结果表2-14”的计算,做出入选煤层0.5~50mm粒级浮沉试验综合表”。

见表3-1。

表3-1 0.5-50mm粒级原煤浮沉试验综合表Tab.3-1 Tables of two coal 0.5-50mm - Man Experiment3.2 原煤可选性曲线的绘制根据表3-1绘制出原煤可选性曲线。

其绘制方法如下:由表3-1中2、3栏做出基元灰线(λ线);由表3-1中4、5栏做出浮物曲线(β线);由表3-1中6、7栏做出沉物曲线(θ线);由表3-1中8、9栏做出比重±0.1含量曲线(±0.1线);由表3-1中4、8栏做出密度曲线(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