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休克(2)

文化休克(2)

▪ 在异文化中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旅 居者(sojourner)自身改变的过程。当旅居者自身发 生改变的时候,对本文化的适应能力不免会发生变化 。更何况,本文化乃至故乡或祖国的环境也会发生程 度不同的变化。
▪ “逆向文化休克”的三个原因
▪ 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
▪ 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会让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 习惯、着装风格等发生外在变化,同时也发生许多内在的 变化,如价值观、职业观、思维方式等。一旦回到母文化 中,这些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会突显出来。
▪ 在“U形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了人们在重新回到本文化 环境时,个体必然会经历的返回本文化休克阶段( reentry culture shock stage)和再度社会化阶段( resocialization stage)。
▪ 文化休克的U型和W型
“返回本文化休克”(逆向文化休克) (re-entry cultural shock)
▪ 虽然这个英国学生对“不排队”这种异文化行为模式表现 出了不适应,事实上他并没有特别厌恶,或是远离,而是 在这个初级阶段尝试模仿,但以失败告终。
▪ 纠缠他的是选择——是该远离拥挤的人群找人少的地方吃 饭,还是向高年级同学学习挤进人群?是该选择英国人的 方式还是中国人的方式?
▪ 留学生若总是停留在选择困难的状态中,可能会逐渐表 现出不安的情绪、易怒、上课频繁迟到,对小事斤斤计 较,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严重质疑,实际为自己的学习不 顺找外在原因,有时也会出现身体不适。
▪ 第三阶段:逐渐调整(gradual adjustment)。进一步了 解对方文化,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努力去适 应,能够与该文化下的人们有效合作。
▪ 第四阶段:适应二元文化境界(adaptation biculturalism)。不仅适应,而且开始欣赏新文化当中 的好处,甚至意识到新的文化在某一些方面,比原来的文 化更优越,能欣赏新的文化了。对对方文化相当熟悉,能 够认同对方文化并融为一体。
▪ 一位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她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在课堂 上总是用美丽的大眼睛瞪着老师,充满了疑问,有时也充 满愤怒。在谈到中国节日的时候,老师讲解“牛郎织女” 和“七夕节”的故事,讲“满月中秋”是全家人团圆的时 候,她会举手说:“老师,这两个是韩国的节日吧!”她 的眼神是毋庸置疑的坚定。
▪ 例:曾有一个美国留学生,汉语零起点,是浙江大学与 美国一所大学的交换学生,拿全额奖学金,在美国是全 优生。但一到中国他就很不适应,抱怨自己宿舍的床太 硬,餐厅吃饭的时候中国人的声音太大,让他根本吃不 下去,路上看到有人吐痰,他就狠狠瞪两眼。
▪ 上课的时候,他对老师说:“You ask me to learn two foreign languages at one time.I can't.It's not fair.”
▪ 第一阶段:最初的欣喜(initial euphoria)。这种欣喜 往往有点过度,而且来得快去得快。对新环境新事物充满 好奇,对自己新生活无限憧憬。
▪ 第二阶段:烦躁、敏感(irritability and frustration )。孤独、想家、消沉,甚至对当地文化下的人们充满敌 意。常常伴有生理上的不舒服;头疼、精疲力尽、没有胃 口、睡眠不好、常常感冒。
文化休克与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
▪ 与文化休克所关联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 , 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传播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体或 文化群体能够逐步与其他文化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功能关 系。

பைடு நூலகம்
▪ 文化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形:短期适应(short-term adapation)与长期适应(long-term adaptation)
▪ 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 在海外工作学习或生活的人,虽然有信息和网络让人们 方便联系,但彼此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处于隔绝状态。所 以回国后会产生“脱节”感和陌生感。
▪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 由于回归者毕竟是回到自己以为最熟悉的地方,语言和 文化都不存在任何障碍,所以很少有人会对回归休克问 题有充分准备。兴冲冲地满怀思想热情和干劲,却发现 一切都不再是自己所预想或希望的那样,于是遭遇回归 休克。
▪ 例:有位大陆女留学生在耶鲁被同学暗称“Weird”(怪 异之人)和“Robot”(机器人),因为她上课发言像上 台朗诵,语速腔调像CCTV新闻联播,一向外国人介绍中 国就慷慨激昂,充满激情地讲一套一套的熟语与空泛之词 ,与同学争论与中国相关的问题时,总是自认“代表中华 民族”、要“宣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最后她在 严重“水土不服”、差点退学的情况下,由母亲前往美国 陪读。
▪ 例:许多外语流利、专业成绩过硬的留学生在回国后, 发现今非昔比,难以适应。他们到国内大公司、大企业 面试时,会因为工资待遇(相比于他们海外学习的投资 )、工作经验的要求、岗位设置等等问题而“大失所望 ”。因此有的人会转而考虑是否继续到海外求学、到海 外求职等。其实很可能在面试中,国内的企业相关面试 者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回归休克症状和心态不适应了。
▪ 旅居者如何走出“文化休克”?
▪ 当一个人慢慢地从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变得开始尝试新环 境、新语言,便是走出阴影、融入社会的一个征兆。
▪ 奥伯格给出的一个锦囊,就是:让当事人把自己变成一个 “参与性观察员”,观察是为了参与,这样才能扮演一个 入戏的角色,进入社会的行为交换体系。
文化休克的解决
▪ 各种文化并无好坏优劣之别,不能以某一种文化价值观 念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差异是存在的,文化碰触是不 可避免的,关键是去了解、去适应,甚至去接受。虽然 文化休克时有发生,但只要我们积极努力还是有很多方 法和策略可以用来避免或减轻其危害的。
▪ 语言学家布朗先生认为:“文化休克是在第二种文化中学 习第二种语言的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
▪ 在对一年级新生的调查中,近100%受访留学生遭受了不 同程度的文化不适应,有90%的学生对在中国遇到的一些 事情感到困惑不解,65%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常常心情不好 ,70%的学生在最初几周常常失眠,没有胃口。对在中国 遇到的困难排序一题上,排名最靠前的即困难最大的是语 言交际障碍和不能融入当地生活习惯。
▪ 中度文化休克:
▪ 一位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名叫朱丽安,是一位40岁左右 的女士,在中国做过英文老师。她在课堂上不管老师正在 做什么都会突然爆出一两个问题,打断教师和同学们的思 路,而且这些问题常常是老师一两分钟前刚刚回答过的或 和课堂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
▪ 课外,她很多次找宿舍管理员,抱怨走廊里声音太大; 她很努力地用大量时间抄写生词、朗读课文、做练习,可 以成绩一直在刚及格的边缘,久久不见提高。
▪ 角色转换:
▪ 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是“天之骄子”,但到了国外,却 发现自己的成绩出现了难看的等级,于是原来一个性格开 朗的青少年,逐渐就变成了一个总是躲避他人的“闷罐子 ”。相反,有的在国内很内向的大学生,到国外发现完全 脱离了原有的评估体系,于是完全释放了自己的能量,很 快变成了一个“新人”。又比如有的中国留学生在读完博 士之后却突然决定不再做学问了,转行办餐馆了。
▪ 2、又由于这种累积的消极情绪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的 符号和手段,无法倾诉、宣泄,也无法深入地与他人交流;
▪ 3、无力获得新文化环境的法制和舆论支持,所以产生了越来 越严重的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
▪ 例:
▪ 在中国电影《刮痧》中,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遭遇 了中医不被承认的困境,去探亲的孩子爷爷痛惜地自 问:“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 楚了呢?”
▪ 重度文化休克:
▪ 美国学生Gab高高大大,在2007年夏天入读浙江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一年级零起点班。他上课的时候神情专注, 但一会儿之后就变得呆滞;课下他常问老师一些奇怪的问 题,这些问题连他的美国朋友都听不懂;两个星期后没有 再来上课,他去了医院,之后学校通知他的父亲来将他带 回美国。因为他已经开始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是恐怖分子, 在他们的手表里都装了炸弹。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文化休克:
有个新加坡的留学生,她是交换生,在班上成绩很好 ,但有段时间常常迟到。问她原因,她说:“老师,我睡 不着。”失眠的情况一周会出现几次,还很想吃家里的东 西。她和同学打的士横穿大半个杭州城去某家超市,只为 买到新加坡产的凤梨干。她说常常会觉得心慌,吃了家乡 的凤梨干会好一点。
文化适应过程图
情绪高涨
情绪变化
情绪低落
蜜月阶段 沮丧阶段 恢复调 适应阶段 整阶段
奥伯格在1960年提出的“U形模式”(U-curve model), 是理解文化适应的一种较为通用的模式,基本观点是:当 一个人在其他文化中旅居时,必然会经历一定的困难和起 伏时期才能获得舒适感和平常感。
▪ 1963年,约翰·古拉霍恩(John Gullahorn)等提出了 描述文化适应过程的“W形模式”(W-curve model)。
▪留 学 生 的 跨 文 化 适 应
▪ 留学生异国求学十大适应问题: ▪ 学业系统差异所导致的压力和困扰 ▪ 处理与导师、室友、房东等目的国人际关系 ▪ 身居一个比自己国家自由得多的国家 ▪ 居留身份和其他移民局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 生活上各种原有期待的落空 ▪ 经济来源短缺的忧愁 ▪ 自己族裔内部的冲突 ▪ 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 国内亲人病故自己却无法赶回所形成的苦痛 ▪ 文化震荡所造成的波浪起伏不定的心理波动
▪ 在他看来,表示发音的拼音是一种语言,与发音“没有联系 的”汉字是另外一种语言。期末的时候老师问他是不是适应 了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他说:“无所谓适应不适应,我几乎 不出校门,因为见得越多我越困惑。如果没有全额奖学金, 我早就回国了。”
▪ 例:有一名英国学生描述不能融入大学生活的困难时说: “我原来觉得到处都应该排队,但是在中国很少有人排队 。外面也是这样,连在留学生食堂里点菜都是这样。每天 中午大家一团围住,有中国人也有留学生,但也有像我一 样傻傻地站在后面的。后来我发现这样根本就点不到菜, 除非你可以一直等到上课。我看到高年级的留学生很自如 地在人群里挤来挤去,我也想试试,但是结果是我发现我 在人群里根本无法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