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法
我国应用沉管法修建水底隧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2年, 香港修建了我国第一条跨港沉管隧道,1984年台湾修建了高雄海底隧道, 1993年在广州珠江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沉管隧道,1996年在浙江宁波成 功修建了甬江沉管隧道,这两条隧道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标志着 我国在这一领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97年,全国建成有8条沉管 隧道(其中香港5座,台湾1座)。进入21世纪,我国内地又有宁波常洪、 杭州湾、上海外环路三条沉管隧道相继建成,其中上海外环路沉管隧道 2880m,结构为3孔、双向8车道(左右孔分别为单向3车道,中间一孔为 两车道,这2条车道并不固定 ),宽44m、高9.55m(有3层楼高)、最 大节长108m(共7节),单节管重达到4.5万吨,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沉管隧道。目前在广州、浙江等地有多座沉管隧道正在建设之中,初步估 算,我国(含港台)已建和在建的沉管隧道至少在15座以上。另外,琼州 海峡、长江流域等有多座隧道规划采用沉管法施工。
8.3.2.2 管段的水密性控制
水密性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管段的防水性能,使隧 道投入使用后无渗漏。管段的防水按材料分又刚性防水、 柔性防水;按防水部位分有外防水、结构自防水和接缝 防水。 外防水:要求不透水、耐久、耐压、耐腐蚀、能适应 温度变化、施工方便、比较经济。外防水分刚性防水和 柔性防水。刚性防水主要用钢板或塑料板防水,柔性防 水主要用卷材和涂料防水。
钢筋混凝土管段
其横断面多为矩形,可同时容纳2~8个车道,有的还设置 有维修、避险、排水设施等的专用管廊。如上海外环路沉管隧 道为8车道,设有三个车辆通行孔和两个管廊孔(设于每两个通 行孔之间)。矩形管段一般比圆形管段经济,故目前国内外多 采用矩形沉管。 优点:隧道横断面空间利用率高,建造多车道(4~8车道) 隧道时,优势显著;车道路面最低点的高程较高,隧道的全长 相应较短,所需浚挖的土方量亦较小;不用钢壳防水,节约大 量钢材;利用管段自身防水的性能,能做到隧道内无渗漏水。 缺点:需要修建临时干坞,征地搬迁及施工费用高;制作管 段时,对混凝土施工要求严格,保证干舷和抗浮安全系数;须 另加混凝土防水措施。
8.1.1 沉管隧道的基本结构
8.1.1.1 沉管隧道的横断面结构
整体结构: 水下沉管隧道的整体结构是由管段基槽、基础、管段、 覆盖层等组成,整体坐落于河(海)水底。
覆盖层 管段
基槽 基础
沉管隧道的管段断面结构
沉管隧道的管段断面结构形式按制作材料分, 主要有钢壳混凝土管段和钢筋混凝土管段两种; 按断面形状分有圆形、矩形和混合形;按断面 布局有单孔式和多孔组合式。
8.1.4 沉管隧道的发展
沉管法最早于1810年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修筑水底隧道时 进行了试验研究,1894年利用沉管法在美国波士顿正式建 成一条城市排水隧道。1910年,底特律水底铁路隧道的建 成,标志着沉管法修建水底隧道技术的成熟。1959年,加 拿大迪斯(Deas)隧道采用水下压接法进行管段连接成功 后,沉管隧道施工方法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已建成 隧道150多座。最长的沉管隧道长5825m(1970年,美 国)。日本第一座沉管隧道于1944年修建。 荷兰是用沉管法建造隧道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荷兰有 11座公路隧道和两座铁路隧道,除了一座公路和一座铁路隧 道外,其余均采用沉管法,即隧道施工的荷兰法。
结构自身防水
主要以防水混凝土为主。提高管段自身防水的措施在于控制管段混凝 土在浇注凝结过程中产生的裂缝。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变形,这些变形包括温度(水化热、气温、生 产热、太阳辐射)、湿度(自身收缩、失水干缩、炭化收缩、塑性收缩 等)、地基变形等。解决裂缝问题的措施主要是混凝土配制、控制温差、 施工期间的特殊措施等。
修 建 临 时 干 坞 预 制 管 段
基槽 浚 挖 临时 支座 设置
沉 放 与 连 接
基 础 处 理
回 填 覆 盖
内部 安装 与装 修
竣 工
管段出坞、浮运、系泊
隧道洞口建筑及岸上段施工
机电安装
8.1.4 沉管法评述
优点: 对地质水文条件适应性强,施工方法简单。沉管隧道不怕软弱地层, 基本上不受地质条件的限制,对地基允许承载力的要求也很低,能适应 各种地质条件。 施工工期短,对航运干扰最小,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管段在干坞中呈 长段预制,沉放连接时间短,对航运干扰次数少、时间短。沉管隧道的 主要工序可平行作业,各工序间干扰少,可缩短工期。 工程造价较低。沉管隧道的埋深很浅,水底需要进行的土方工程量较 小,沉管隧道的长度也相对缩短,造价也因而降低。 有利于多车道和大断面布置。沉管隧道的断面既可做成圆形,也可做 成矩形或其它形状,十分灵活。 接头少、密实度高、隧道防渗效果好。由于沉管隧道的管节比较长, 节数少,因而接头数量少, 具有很强的抵抗战争破坏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8
沉管法
由于海峡存在,陆地被分割,在不同条件下形成 两个区域,并造成交通障碍及文化差异。 连接海峡两岸主要有三种方式:轮渡、修建桥梁 和修建隧道。 轮渡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不能直接连通, 造成人员物资转运十分麻烦。 修建桥梁往往受跨度、水深的影响,且建成运营 后也同样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修建海峡隧道既可以穿越较大跨度直接连通海峡 两岸,又可以在运营后很少手气象条件影响,能保持 连续通行。
8.1.4 沉管法评述
适应性: 沉管隧道在施工时,将受气象、水文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 上影响航运。 选择沉管隧道要考虑以下原则: 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的两岸交通疏解方案相协调。要保证隧 道与两岸所需衔接的道路具有良好的连接。 具有较为合适的河(海)航道、水文及河(海)床条件。沉 管隧道多在江河的下游修建,因下游河床较平坦,水流缓。水流 急或不稳定,河床有深沟、陡壁,都会给管节的沉放与对接造成 困难。 施工条件满足要求。如航道能否有足够的水深和宽度实施浮 运、转向和储放;隧址附近有无合适的干坞修建地带等。
(3)坞首和坞门 干坞的坞壁三面封闭,临水一面为坞首。在大型干坞 中,可用土围堰或钢板桩围堰作坞首,不设坞门,管段 出坞时,局部拆除坞首围堰就可将管段逐一拖运出坞。 在分次预制管段的干坞中,既要设坞首也要设坞门。坞 首常为双排钢板桩围堰(临河、海侧和临坞侧各一排), 坞门可用单排钢板桩。每次拖运管段出坞时,将此段单 排钢板桩临时拔除,将管段拉出,再恢复坞门。 (4)其它 干坞内外要修筑车道,以便运送设备、机具及材料。 为防止坞内积水,坞底设有明沟、暗沟和集水井等,坞 外要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
上海外环沉管隧道隧道断面图
8.2 干坞
干坞是坞底低于水面的水池式建筑物,是修建矩形沉 管隧道的必需场所。通常是在隧址附近开挖一块低洼 场地用于预制隧道管段。干坞是一项临时性工程,隧 道施工结束后便完成其使命。
8.2.1 干坞的设计
干坞设计包括干坞形式、位置的选择,深度、面积等规模 大小的确定,坞坡、坞底、坞首、坞门结构的设计等。 干坞的形式: 干坞形式按其活动性有固定干坞和移动干坞两种。 干坞的位置: 固定干坞位置的选择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位于隧道设计轴 线上,该方案仅一个工程使用;另一种是位于隧道设计轴线外, 该方案有利于多个工程使用。 干坞的规模与尺寸 : 干坞规模分大型干坞和小型干坞。大型干坞又叫一次性预 制管段干坞,小型干坞又叫分次完成管段干坞。
接缝防水
管段接缝有三种:底板与侧墙之间的纵向施工缝、一节管段中分段浇 注的横向变形缝和管段与管段之间的对接缝。底板与侧墙之间纵向施工 缝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安装一根钢带确保防水效果。
8.3.2.4 压载设施
由于管段浮运就位后要沉放到水底,靠管段本身的 重量不能克服水的浮力时需对管段进行加载。加载可用 石碴、矿碴压载,也可用水来压载。用水箱压载简单方 便,采用较多。压载水箱在管段上对称设置,每节管段 至少要设四个水箱,对称布置在管段四角,使管段保持 平衡,平稳地下沉。压载水箱可采用全焊钢结构,不易 渗漏,但不易拆除。拼装式水箱便于安装拆卸,可重复 使用。量取决于管段干舷的大小、下沉力的大 小,以及管段基础处理时抗浮所需的压重大小。
8.1 概述 沉管法:即按照隧道的设计形状和尺寸,先在隧 址以外的干坞中或船台上预制隧道管段,并在两端 用临时隔墙封闭,然后舾装好拖运、定位、沉放等 设备,将其拖运至隧址位置,沉放到江河中预先浚 挖好的沟槽中,并连接起来,最后充填基础和回填 砂石将管段埋入原河床中。用这种方法修建的隧道 又称水下隧道或沉管隧道。
干坞的构造:
(1)边坡 其周边一般采用天然土坡或者进行简单的护坡,必要时可加 铺塑料薄膜、植草皮、格栅或砌石等,个别情况下也可用钢板 桩围堰或设混凝土防渗墙。边坡的确定要进行抗滑稳定性的验 算。为保证边坡的稳定安全,一般设井点降水。在分批预制管 段的小型临时干坞中,要特别注意干坞抽水时的边坡稳定性问 题。 (2)坞底 坞底要有足够的承载力,要提前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 查,进行土工试验。一般情况下,管段作用在坞底上的附加荷 载并不大,小于坞底的初始应力,地基强度可满足要求。因此, 坞底常只是先铺一层干砂,再在砂层上铺设一层20~30cm厚 的无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在采用混凝土底板时,还要在管 段底下铺设一层砂砾或碎石,以防管段起浮时被“吸住”。
8.3 管段的制作
沉管管段是在地面预制的,所以其基本工艺与地上制 作其它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类似。由于沉管预制管段采 用浮运沉放的施工方式,而且最终是埋设在河底水中, 因此对预制管段的对称均匀性和水密性要求很高。为保 证浮运和下沉,管段上还要设置端封墙和压载设施。
8.3.2 矩形管段的制作
矩形钢筋混凝土管段一般在临时干坞中预制,制作完 成后往干坞内灌水使管段浮起,然后拖运管段至隧址沉 放。管段制作对混凝土施工要求很严格,要保证干舷和 抗浮安全系数以及防水要求。 管段的对称、均匀性控制: 管段制作时对称性控制是为了确保矩形管段在浮运时 有足够的干舷。管段在浮运时,为了保持稳定,必须使 沉管顶面露出水面,其露出高度称为干舷。具有一定干 舷的管段,遇风浪后产生反向力矩,保持平衡。干舷的 高度应适中,过小则稳定性差,过大时沉设困难。浮力 设计时,按照最大混凝土容重,最大混凝土体积和最小 河水的比重来计算干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