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习题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A.《素问玄机原病式》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C.《三消论》D.《宣明论方》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C.里证攻下里热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E.里证清热解毒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
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A.防风通圣散B.地黄饮子C.双解散D.白虎汤E.三一承气汤二、名词解释题1.河间学派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刘完素研究运气,重视小运主气;从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的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特点,了解其正常与失常;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并增加了燥邪致病病机,使运气学说与临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亢害承制论3.这是《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认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4.六气皆从火化说4.刘完素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三、填空题1.刘完素认为,表证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2.阳热郁遏于表,刘完素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开发其郁结。
3.表证兼有内热的,刘完素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表里双解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
7.对热毒极深,甚至阳厥极深者,刘完素用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或与大承气汤配合应用。
1.D刘河间治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者,用黄连解毒汤清余热。
9.对里证的治疗,刘氏或攻下里热或清热解毒,或养阴退阳10.邪在半表半里者,刘完素宗仲景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
11.刘完素认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
12.刘完素把消渴分为消渴、消中、肾消三种。
13.刘完素说:“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
”4.ACDE刘完素对消渴病的治疗主张是补肾水、除燥热、泻心火、济津液。
四、判断题1.刘完素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有“热病用河间”之说。
1.对。
刘河间开创了用辛凉、甘寒药物治疗火热病证的方法。
2.刘完素重视大运客气。
2.错。
刘完素研究运气学说,重视小运和主气。
3.刘完素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
对。
4.刘完素的观点以“清热养阴”为中心。
4.错。
刘河间的观点以清热泻火为中心。
5.风邪为病,刘完素创立防风通圣散治之。
5.错。
刘河间治表证兼有内热,用表里双解法,代表方是防风通圣散。
7.养阴退阳,刘氏运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隔散。
7.对。
养阴退阳的治法,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隔散等为刘河间之常用方。
8.刘完素对《素问》六十一种杂病一一提出了治疗方药。
五、简答题1.简述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答:刘完素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点:(1)重视小运主气。
(2)从六气的属性特点,研究脏腑的寒热温清燥湿变化。
(3)刘氏创造性地运用五运和六气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把脏腑病机和运气学说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4)为病机十九条补充了燥邪致病病机,即“诸涩枯涸,于劲皴揭,皆属于燥”。
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2.答:河间学派是以金元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擅长,善用寒凉药物。
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
3.答:表证当汗解,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桅子、茵陈、葱白一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创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
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阳,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隔散或白虎汤合凉膈散。
五、问答题1.刘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什么?本气虚实是如何变化的?1.答:河间认为脏腑的本气是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如果脏腑的虚实发生了变化,则脏腑相应之气亦陡之而异。
如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可见,脏腑虚则脏腑本气向相反方向变化。
这样,从腑腑的寒热温清燥湿之变化,根据其六气属性的特点,就可以了解脏腑的太过与不及了。
2.刘河间对“亢害承制”理论是如何认识的?2.答:刘河间认为运气的承制关系,是维持其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
所以他认为五行之理,甚则无以制之,则造化息,这与《内经》“害则败乱”的认识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河间还注意到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还有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五运之气的偏亢过度,就要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如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即“湿极反兼风制之”的现象,所以他说:“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
’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他将“亢害承制”的意义延伸于病机中,指出临床有似是实非的假象。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3.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一、选择题(一)A型题1.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方中用()A.甘温之品升阳益气B.大量的辛温解表药C.辛凉辛温药并用D.升麻、柴胡升提脾胃清气E.酸甘药化阴敛阴,寓收于散1.E李杲升阳散火汤治疗血虚或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所以收散并用。
2.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A)A.头痛时作时止B.头痛不止,必待表解头痛方罢C.头痛如裹,肢体困重D.头痛而胀,口渴欲饮E.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3.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A)A.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B.相互依存,缺一不可C.消互消长,保持平衡D.相互转化,互为基础E.互为因果,一损俱损3.A李杲继承《内经》少火与壮火的有关阐述,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4.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B)A.升阳益胃汤B.补中益气汤C.沉香温胃丸D.补气升阳和中汤E.清神益气汤5.李杲说:“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此处下焦包络之火的含义是指()A.下焦胞宫之火B.肝肾妄动的相火C.胸中包络之火D.阴盛格阳而上越的虚火E.下焦离位的相火上干心包络5.E李杲说:“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
”6.李杲升阳散火法的首选方剂是(C)A.火郁汤B.九味羌活汤C.升阳散火汤D.补中益气汤E.补中益气汤加味(二)B型题A.李中梓B.赵献可C.李杲D.朱丹溪E.张介宾1.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阳升阴降,重视阳气升发的医家是(C)2.在论述阴阳升降问题时,强调阴升阳降,重视阴血升补,阴阳比和的医家是(D)2.D朱丹溪重视气降血升,火降水生,人体阴气上升阳气下降。
A.脾升胃降B.脾气的升发C.脾阴的升发D.通降胃气E.胃火的清降3.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B)4.叶桂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D)A.枳术丸B. 枳术汤C.三一承气汤D.补中益气汤E.人参益气汤5.李杲创制的著名方剂是(D)6.张元素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三)X型题1.李杲论内伤寒热的临床特征是(ACE)A.蒸蒸躁热,得凉则止B.鼻寒壅塞,呼吸不畅C.恶寒得温则止D.寒热并作E.言语声音怯弱1.ACE李杲认为内伤寒热的特征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恶寒得温则止,言语声音怯弱。
2.李杲提出脾胃虚弱,阴火上冲,郁于脾土,充斥于肌表而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A.四肢发困热B.肌热C.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D.筋骨间热E.表热如火燎于肌肤2.ABDE李杲提出脾虚火郁,不能发泄之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和表热如火燎于肌肤。
3.以下哪几项是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ABC)A.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B.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C.人体之气名称虽多,皆为胃气之异名D.胃属阳土,脾属阴土E.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4.李杲与王好古学术观点相同之处是(E)A.重视内伤B.重视外感发病C.重视脾胃D.重视肾命E.认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是人体本气虚损5.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用甘温除热,烦热不退,烦扰不止者,主张在方中少加()A.知母B.黄柏C.黄连D.生地黄E.朱砂安神丸5.BD李杲治内伤热中证烦扰不止者,方中少加黄柏、生地黄以泻火养血。
6.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病机主要是(AD)A.气火失调B.气血不足C.脾肾亏损D.升降失常E.阴阳失调二、名词解释题1.阴火1.渊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之文。
“阴”在《内经》中是“内”或“里”的互词,阴虚即里虚,指内伤脾胃,中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