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学毕业论文中文题目:鲁迅悲剧艺术浅谈学号:************名:**年级:2009 级系别:文法系专业:文秘完成日期:2012年6月30日指导教师:***太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和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除加以明确标注的地方外,已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或他人为获得高等院校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本人完全意识到此申明的一切法律结果并愿独自承担。
特此申明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2012年2月10日中文摘要浅谈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摘要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色彩是众所周知的文学风格,其小说的悲剧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独特性,对于中国旧社会国民性的批判有很大的揭露作用。
鲁迅小说悲剧性的创造,标志着中国文学已经开始从简单的人物事件表现形式向人物复杂的内心描写过渡,是一个很巨大的跨越。
但是鲁迅小说的悲剧性并不是完美的,他固然有他的艺术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鲁迅的悲剧描写并未能脱离实用理性等深层文学心理的限制。
本文研究研究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本文通过对鲁迅悲剧思想的产生以及对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研究,了解鲁迅小说悲剧性艺术的意义以及认识当今文学界对鲁迅小说悲剧艺术价值的评价。
关键词:鲁迅小说悲剧艺术艺术价值思想性目录摘要 (I)中文摘要 (I)一、引言 (2)二、鲁迅悲剧情怀产生的原因 (2)(一)、家庭的悲剧带给鲁迅的影响 (2)(二)、个人经历加深鲁迅的悲剧意识 (2)(三)、时代及中国社会惨状给鲁迅留下的烙印 (3)三、谈鲁迅小说的悲剧色彩 (3)(一)、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3)(二)、鲁迅小说悲剧形象 (4)四、鲁迅小说的悲剧色彩深层解析 (6)(一)、小说悲剧性所表现出来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6)(二)、小说悲剧性表现出来的人与自身的内在冲突 (7)五、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借鉴意义 (7)(一)、小说悲剧艺术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借鉴及影响 (7)(二)、文学界对鲁迅悲剧艺术价值的评价 (8)六、结论参考文献 (9)致谢 (10)一、引言“五四”时期悲剧受到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一度成为文学创作表现社会现实和向传统的文学创作表现形式的宣战。
胡适曾经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观念,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表现。
”他认为,“悲剧观念是医治我们中国那种说谎作伪、思想浅薄的文学的绝妙灵药。
”此外,冰心、傅斯年以及很多文学家都提倡创作悲剧。
但统观中国现代文学史,真正创作出较为深邃的悲剧性作品的还是鲁迅。
他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有很多小说都极富悲剧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鼻祖,作为开创了做多文学创作的鲁迅,其小说的悲剧性不是偶然塑造的,而是鲁迅先生刻意去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的悲剧遭遇。
这些人物,不是英雄式的悲剧,而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发生的普普通通的事。
正是这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广大的落后的国民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刻画了当时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他笔下的人物都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与怜悯。
他们想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要求打破自己的不幸,“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或者自杀被杀,或者遭遇不幸,整个悲剧都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先生小说的悲剧性的人物,代表了鲁迅先生自己对国民性的冷静思考,其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都是以这种悲剧性方式来阐释病态社会,思考社会人生,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借以警醒国人的。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那么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根源是什么,悲剧性的特征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以及鲁迅的悲剧艺术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借鉴和影响,以及当今文学界对鲁迅悲剧艺术价值的评价。
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二、鲁迅悲剧情怀产生的原因鲁迅的悲剧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与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当时社会现状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鲁迅的悲剧艺术之前,必须对鲁迅悲剧思想产生的原因做一个必要的了解。
只有了解的作家的思想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作家作品所要表达的涵义以及起深层次的内涵。
以下是对鲁迅悲剧思想形成所作的概括。
(一)家庭的悲剧带给鲁迅的影响。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1893年,他的祖父因科场作弊案深陷囹圄。
其后,鲁迅的父亲又长期患病并于1896年病逝,家庭从此败落。
作为长子但仅有15岁的鲁迅不但在经济上、同时在心灵上经受了这个败落过程的打击,前后恭倨的世人的冷眼永久性的毁灭了这颗幼小心灵对人生的童话式的幻梦,是他感受了这个礼治之国里的人情冷暖。
这对鲁迅思想的发展和悲剧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有谁从小康家庭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悲剧给鲁迅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鲁迅少年时的心灵的余痛和他的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以及对其悲剧思想形成的促生。
(二)个人经历深化鲁迅的悲剧意识。
1902年鲁迅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官费保送到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他的日本留学时期。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解剖课的成绩得了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1906年,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
茁壮而麻木的“看客”给他留下了终身不灭的印象,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遂“弃医从文”,立志改变人的精神,致力于批判国民性。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
从此鲁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此时鲁迅的悲剧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1909年鲁迅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开始了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回国后鲁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深深的被当时情境所震撼,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想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
回国后的经历使鲁迅的悲剧意识更加的明显,他开始拿起手中的笔用他发现的底层人的悲剧来反映整个社会的悲剧,开始了他的悲剧创作之路。
(三)时代及中国社会现状留给鲁迅的烙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是一个十分动乱的时代。
清王朝的覆灭,军阀统治的开始,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切造就了一个悲剧的时代,这个噩梦般的时代及当时的社会现状给鲁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辛亥革命的失败更是深深的打击了鲁迅的爱国热情,以至于鲁迅一度生活在彷徨苦闷中,这更加深的鲁迅悲剧思想的形成。
鲁迅不得不用悲剧来表现整个社会的悲剧,以唤醒麻木的百姓,让他们从悲剧中逃离。
所以时代及社会现状对鲁迅悲剧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三点大致可以体会,鲁迅悲剧思想形成的原因,通过这三点我们也可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思想,对我们接下来探讨鲁迅的悲剧艺术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谈鲁迅小说的悲剧色彩悲剧,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诗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小说的悲剧并不是古希腊的命运悲剧,也不是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而是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提到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是题材广泛的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蕴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小说中的人物的生平、遭遇反映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现状和国民性的弱点;人物的生平遭遇都很悲惨,这种悲惨集中表现在由精神的麻木愚昧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愚昧所带来的可叹经历;他们的生平遭遇能引起注意,震撼我们的精神,引起我们对他们遭遇的同情与对社会的愤慨,和对他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慨叹。
(一)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鲁迅的悲剧性冲突不是通过双方阵营的激烈争斗实现的,而是暗含的,潜藏的,缓慢的,模糊的。
这种含混和模糊正是鲁迅悲剧的第一个特色。
这就是鲁迅所倡导的“几乎无事的悲剧”。
鲁迅的这种悲剧性与他的反封建的启蒙思想相吻合,在封建价值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鲁迅希望通过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来揭示这个世界的荒谬与残酷,就只能关注依然收封建价值观念支配的广大民众的悲惨命运。
这种几乎无事的日常悲剧恰恰是最常见的而又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又是最酷烈的悲剧。
这种悲剧的揭示有助于从根本上把封建价值观念的荒谬和残酷表现出来,有助于把读者引到自省的路上。
小说人物所呈现的具有悲哀倾向的悲剧性与作品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催人奋进的偏向于崇高的悲剧性奇特的结合在一起。
这就形成了鲁迅小说悲剧性的第二个特色。
这是因为作者和悲剧人物不在同一思想层面上,作者对悲剧人物麻木、懦弱对现实缺乏斗争的精神的批判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对黑暗现实抗争的力量,于是激发起勇往之前的志气。
鲁迅正是通过这种崇高的悲剧意识来表现着哀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最终使读者获得崇高的感受。
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是鲁迅小说悲剧的第三个特色。
可以从整体上看这些悲剧人物他们是悲剧性的,但从他们个别的生活场景和局部的精神特征来看,他们又是喜剧的。
但在这喜剧性场面后面去隐藏的是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文学已经从中世纪单一的感情,单一的主题思想,好坏分明的人物的简单表现手法中解脱出来,正式进入处理复杂心理,复杂人物的新表现时期。
(二)鲁迅小说悲剧形象鲁迅先生的小说的悲剧性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彷徨、苦闷与求索,或者是时代的牺牲品,如吕纬甫、孔乙己;二是农民的悲剧。
他们在社会地位低下,受尽社会的压迫,精神上麻木不仁,是一种精神病态。
他们受尽欺压,却又去欺压比他们更弱小的人,如阿Q。
三是妇女的悲剧。
由于在当时妇女的地位比较特殊,因此本文将妇女作为单独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