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
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

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

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

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

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

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

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

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
这样的作家来让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自己的“丑恶嘴脸”。

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当时病态的社会和“畸形”的国人发出呐喊,很真实,也很有效。

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底层人的典型,社会地位低,受压迫和剥削,谁都欺负他。

小说主人公阿Q的出场以其姓氏为开端,阿Q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姓赵而且还是本家,还去找赵太爷,结果被赵太爷好顿奚落,还给了他一嘴巴。

真是自找苦吃,像他这样既没地位又没钱的人在当时又怎么会被赵太爷这样的大户人
家看得起呢,简直就是找打,阿Q有可能真的姓赵,但他混得实在是太惨了,以至于人们都觉得他不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内心已经被长时间的扭曲,人们在看这个小说时更多的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阿Q聊扯小尼姑,也勾起了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求:有个女人,有个家。

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

也因此引出了后面阿Q跟吴妈的表白,其实阿Q跟吴妈都没有错,阿Q想要个女人想有个家,而吴妈是个寡妇在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可在当时人们依旧很封建,像吴妈这样丧夫的女人就应该守寡一辈子,人们思想的腐朽导致了这一悲剧。

阿Q每次被打之后总是心想“被儿子打了”之类的话,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对自己的懦弱在进行化妆,自以为自尊得到了维护,其实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

后期阿Q还“投身革命党”,希望这样能改变知己的命运,不过在我看来他的革命跟抢劫没什么两样,只是盲目的满足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思想上革命。

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

这在我看来简直是愚昧到家了,他没有灵魂,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用来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宝”,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阿Q 死后,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

”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

”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说的话语,其实他们自己跟阿Q又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阿Q,没有做人的准则,甚至是充满着矛盾,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他就像一面镜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