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

国际经济学复习1、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关系P36规模经济,或称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一国产出水平增长的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即当企业的产量提高是,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ppt: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希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越单一越好,因为这样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而由于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这样,生产的单一性要求和消费的多样化要求就必然发生矛盾,其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通过国际分工,一国只生产有限系列的同类商品,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通过国际贸易,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如图所示,如果甲、乙两国各方面的条件完全相同,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就完全相同。

规模报酬递增使得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

封闭经济条件下,两国都在A点生产和消费,国内相对价格都是P A。

如果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甲国的生产就会从A点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移动,同时X商品的相对价格(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会不断下降,直至在B点实现完全分工,此时甲国出口BC单位X商品,按国际市场价格P W换取CE单位的Y商品,在E点消费。

同样乙国的生产会从A点沿着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左移动,同时Y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不断下降,直至在B’点实现完全分工。

此时乙国出口B’C’单位的Y商品,按国际市场价格P W换取C’E 单位的X商品,也在E点消费。

这里BC=C’E,CE=B’C’。

可见,通过分工和贸易,两国都达到了更高的福利水平。

补充ppt: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开放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甲国专门生产X,乙国专门生产Y,甲乙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可能性边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两国都会获益。

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般而言,贸易利益在两国间分配可能不是均衡的,即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不见的正好位于TT’的中点。

2、相互需求理论P191848年,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际间商品交换比比率如何确定的问题,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但在国际交换中,因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国际供求关系。

穆勒从两个国家相等的劳动投入生产出不同的产量出发,研究两国之间的贸易利益分配,得出结论,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线内,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这过交换比率对本国就越有利。

反之,如果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于是大于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国际交换比率就越是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这个交换比率对外国就越有利。

补充ppt:(1)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穆勒认为,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或比较优势决定了两个间产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而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实际的交换比例即均衡的交换比例,它取决于两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2)均衡交换比例的确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穆勒认为,均衡交换比例是由两国各自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答,它决定了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问题。

穆勒认为相互需求对国际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贸易交换比例范围的大小,国内交换比例的差异越大,贸易利益也就越大。

基本评价:(1)该理论以两国贸易平衡作为贸易条件决定的前提,但两国贸易平衡并不容易实现;(2)该理论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国家。

3、H-O原理P27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俄模式(H-O模型)(1)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前提:①使用2-2-2模型分析方法,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每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②甲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乙国是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在两个国家中,X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③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④在两个国家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⑤规模收益不变。

⑥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即两国的需求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

⑦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在上述假定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

那么,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即国际贸易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推理: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所谓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按照一定的汇率换算成以相同货币表示的价格时,两者的差异。

)②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由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造成的。

③各国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④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造成的。

⑤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生产各种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即不同商品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3)补充ppt:基本观点: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②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风雨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贸易的直接结果会提高一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这样对贸易双方都有利,即H-O定理。

③国际贸易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差异,从而使两国生产要素价评价:贡献:①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局限性:①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②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③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4、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即国内外价格水平不变),当进出口需求的汇率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贬值就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如果用Dx表示他国对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当|Dx+Dm|=1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当|Dx+Dm|<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5、关税同盟经济效应P161:关税同盟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德国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关税同盟实质上是集体保护贸易。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①贸易创作,即在关税同盟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后,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伙伴国成本低的产品所代替,原来有本国生产的,现在从伙伴国进口的,新的贸易“创造”。

如图,加入关税同盟后,甲国对乙国取消关税,甲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但生产者剩余则由于产量的下降而减少了a,政府关税收入减少了c,相抵后社会福利增加了(b+d)。

其中,b是贸易创造的的生产效应,d是贸易创造的消费效应,(b+d)是甲国加入同盟关税后贸易创造效果所增加的福利。

②贸易转移,指由于关税同盟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实行统一关税率,导致先前的贸易伙伴关系发生改变,即一国把与同盟外地成本的某个国家的相互贸易转变为与同盟内高成本成员国的相互贸易。

从世界福利角度看,贸易转移是减少的,因为它把生产从效率较高的非同盟国转移到效率较低的同盟国,是国际资源配置恶化。

但对于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而言,其福利是增加还是减少却是不确定的。

如图,如果甲国与甲国加入关税同盟之前,对进口的X商品征收关税t,由于乙国X的价格为P1,高于丙国X的价格P0,所以甲国从丙国进口X,征收关税后,其进口商品价格达到P0+t,此时甲国从丙国进口Q2Q3的X商品。

现甲国与乙国结成关税同盟,甲国从乙国按P1价格进口,总进口量扩大至Q1Q4,其中(Q1Q2+Q3Q4)数量的贸易是新“创造”的贸易,而Q2Q3数量的进口从丙国“转移”至乙国。

加入关税同盟后,甲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但生产者剩余则由于产量的下降而减少了a,政府关税收入减少了(c+e),相抵后的净福利为(b+d-e)。

如果(b+d)>e,则甲国净福利增加;反之,如果(b+d)<e,则甲国净福利减少。

其中,贸易转移的生产效应是b,贸易转移的消费效应是d。

在贸易转移效应中,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贸易创造,即甲国加入关税同盟后进口商品的数量增加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增加了。

补充ppt:关税同盟带来的净福利增加的条件:①成员国之间以前的贸易壁垒较高;②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同盟外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较低;③建立关税同盟成员国的国家数量较多,规模较大;④同盟国间经济竞争的程度高于其互补的程度;⑤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的地理位置较靠近;⑥组成关税同盟前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量大,经济联系较密切。

(2)其他静态福利效应:减少行政费用,贸易条件改善,国际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

(3)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①竞争效应:贸易壁垒的保护使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导致生产的低效率。

建立同盟关税后,本国生产者必须面对来自其他成员国高效率生产者的竞争。

为了避免淘汰出局,本国生产者不得不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这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消费者的福利。

②规模经济效应:对于中小国家来说,因国内市场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产量。

在关税同盟成立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的缺陷,实现规模经济的产量、③对投资的刺激效应:关税同盟建立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刺激成员国厂商增加投资。

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会刺激非成员国在同盟内投资生产,以避免因贸易转移给其带来的损失。

④资源配置效应:就一个关税同盟内部来说,由于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可以使经济资源在关税同盟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利用。

补充ppt:负面效应(1)促成新的垄断形成,严重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