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简答题A类,卷面所占题量 1题,卷面每题分数 10 ]1、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
答: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依然存在,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该停止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可以提高产品的消费,节约劳动,增加两个国家的产出。
2、试画出技术差距论图形。
答:T0T1:需求滞后期,创新国生产出一种新产品之后,模仿国需要一定时间才会产生出需求。
T1T2:反应滞后期,模仿国在消费一段时间的新产品之后,开始投资生产新产品。
T2T3:掌握滞后期,模仿国经过一段时间生产之后,最终掌握了新产品的生产技术。
整个T0T3为模仿滞后,在T3之后:模仿国开始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该种新产品,并进行出口。
3、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
答:斯密绝对利益说的一个必要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高或生产耗费处于绝对低的地位上,如果一国在所有的产品生产上其劳动生产率均低于贸易对象国,那么该国就不具备参与国际贸易的条件,不能从贸易中获益。
但是这一点并不符合国家贸易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其劳动生产率均低于发达国家,但是贸易依然发生。
因此就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困境中:如果没有高生产率的部门,那么就会被排除在国际贸易的大门,或者在贸易中本国的部门均被对方击跨,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4、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
答: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认为(1)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总是出口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一样,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5、试画出J曲线并说明其含义。
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要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
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1)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2)进口本身也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这些替代品都需要时间。
6、试画出贫困增长的图形并简要说明。
答:当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的时候,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向外移动到A1,贸易出口也因此扩大,但是出口结构并没有改变,世界价格线在出口迅速扩大之后发生变化,从TW移动到TE1,斜率发生了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是价格下降,总体福利下降,即消费点由C点下降到C1点。
7、简述人力资本说的内容。
答:(1)所谓人力资本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个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
(2)该学说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重要,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才能取得好的投资收益,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该理论否认了H-O学说的劳动力同质性假说。
8、简要画出H-O模型的逻辑关系图。
与斯密,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一样,H-O认为同样产品存在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商品在交换时的价格绝对差是由生产的成本绝对差异来决定的,但是在解释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时,H-O模型与其他模型有重大区别。
在H-O模型看来,生产商品成本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时使用的要素价格之间差别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所以其思想的逻辑关系图如下:9、简要列举几种评价列昂惕夫反论的观点。
答:(1)列昂惕夫对于反论的解释:列昂惕夫本人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劳动者具有比其他国家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观点的解释。
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同样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界限。
(3)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随经济的发展,不仅供给对国际贸易格局有影响,人们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也有重要影响。
(4)另外,还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理论等等。
10、用图形说明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
答:在由两国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处于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
如果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交换比率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则该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少。
11、试析本币贬值对于限入奖出的作用原理。
答:本币对外贬值,使得本国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出口的低价促使出口量增长,同时,本币对外贬值也可以使得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高价限制了消费,达到进口下降的目的。
12、(1)有A、B二国,分工前生产情况为: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1天,1单位Y产品用2天,B国正好相反,生产1单位X产品用2天,1单位Y产品用1天,如进行专业化分工,试按绝对利益分析其中的贸易与福利情况。
按照绝对利益原则,A国应当全部生产X产品,而放弃生产Y产品,这样就可以用3天生产3个单位的X产品;而B国应当全部生产Y产品,这样就可以用3天生产3个单位的Y产品。
按照这样的分工,两个国家的总产出从4个单位增加到6个单位,通过贸易,每个国家(2)有A、B二国,分工前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用工6天,B国仅为1天,A国生产1单位Y产品用工3天,B国则为2天,如进行专业分工,试析双方的贸易利益。
那么,两国的劳动支出为12天,共计生产4个单位产品;如果进行专业化分工,A国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产品,那么可以生产出3个的单位Y产品,而B国全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B产品,那么可以生产出3个单位的X产品。
这样,通过分工,两国的产出就从4个单位的产品数量增加到6个单位的产品数量,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均可以增加50%。
[简答题B类,卷面所占题量 1题,卷面每题分数 10 ]13、试述经常项目的基本内容。
答:经常项目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货物和服务:货物包括了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等,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等。
收入:包括职工报酬,以及投资性收入如直接投资收入、证券投资收入等。
经常性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
14、试述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基本内容。
答: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资本转移至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各种无形资产,可转让合同及商誉等。
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
15、试说明贸易乘数的含义。
答:一国出口的增长,代表着有效需求的增长,如同国内投资一样,它可以一轮一轮地引起与这一出口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国内其他产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的扩大效应。
这是因为出口扩大使得出口部门收入增加,消费增加,这将带动向出口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有关部门生产增加,收入与消费增加,循环反复,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增加必是出口增量若干倍。
16、试述借方项目与贷方项目的区别。
贷方项目是指从外国人那里收到的付款的交易;而借方项目是指向外国人付款的交易项目。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里,贷方交易项目标有正号,而借方交易项目标有负号。
17、试述绝对购买力平价与相对购买力平价区别。
答: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具有的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便决定了货币的价格,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则应该取决于它们之间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被分为两类,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前者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后者为当两国都存在着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18、试述国际收支出、入超对于汇率的影响。
答:国际收支的出、入超对于汇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逆差,本币汇率走软,形成对于本币的贬值压力,但如果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本币汇率走强,会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出口也会形成不利的压力。
19、试述直接标价与间接标价法的区别。
答: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
如,$100=RMB827。
间接标价法则是以一定的外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它说明的是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是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
20、试述利用本币贬值调节国际收支的条件。
答:(1)各个贸易国不进行贸易报复,不通过同样的贬值来对抗。
(2)由于涉及到价格,机制产生作用的先决条件是对外贬值的速度快于对内贬值的速度,即通货膨胀的速度不能快于本币的对外贬值,否则国内物价上涨将会抵消本币对外贬值的效果。
(3)马歇尔-勒纳条件要满足。
即贬值时出口数量因价格下降的增加可以抵消出口价格下降且有余。
21、试述国际上通行衡量一国外债的主要指标和安全线。
答:外债最佳规模总是一种理论推演,实践中只能力求达到次优债务规模,目前世界上通常使用的三个重要指标:(1)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个比率(安全线)不应该超过20%,超过30%则是危险的。
(2)出口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出口总收入,一般认为这个比率不应该超过100%。
(3)经济债务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当年外债余额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所欠外债额与整体经济关系,这个比率的安全线为30%。
22、试述广义与狭义国际收支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是指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即包含着不用外汇支付的、无偿的交易或交流在内。
今天各个经济体使用的基本是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