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探索

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探索

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探索
培智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探索
吉水特殊教育学校况瑜根据残疾人义务教育条例和培智教学纲要、新课程理念,以及我校基本是智障的中重度全日寄宿的学生,我校对办学方向、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确定以“生存、生活”、“回归、自理”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中重度智障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轻度智障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为生活技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活动天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成为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人。

1.从“生活”出发,整合课程内容
在原有的一般性教育课程中,我们致力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现在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积累经验。

学校通过激活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智障学生在综合教育活动中得以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培养能力。

如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编成小歌谣教给学生记忆,如“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

”“飞来、拿来、添上、开来……合起来,做加法。

”“拿走、飞走、开走、跑开……表去掉,做减法。

”这样,学生再遇到相应的问题,就可以对照儿歌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目前,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智障程度在逐渐加重。

原有的教材比较适合轻度智障儿童使用,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整合中还需要老师有探索、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我校的周英老师,通过两年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应用手指
算法和传统列式让学生在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大脑思维过程,以达到让学生自己用手指计算来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目的,最后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自从运用手指法与传统法的结合运用教学,这群智障孩子有一定计算能力,学习能力,身体也得到了一定康复,生活适应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学生们都可以正确的出数,并很快会用手指计算百以内的加减计算,通过手指的灵活操作即学会了将算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又让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整个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这种手指算法已在我校推广运用。

根据我校培智生智力水平发展的普遍特点,开设以适应或满足他们进入社会、生活的多种活动,如运动与游戏“走和跑的训练”一课。

教师将走和跑的运动技能与学生生活中的过马路、上学、发生危险等情景相结合,通过“红绿灯”、“开火车”、“跑步接力”、“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的巧妙串联,带领学生充分进行走和跑的练习,深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运动技能。

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但达到了训练目标,还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

再比如音乐鉴赏,老师带重度智障学生感受春、夏、秋、冬,通过多媒体投影、音效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通过扮演春姑娘来了,让学生乐于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又如常识课教师将与学生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超市引入课堂,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个简易的货架,上面放一些学习用品、玩具、食品等,由教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做“模拟购物”的小游戏。

师生间你买我卖,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巩固了技能,还学会了“什么东西多少钱?”、“找你多少钱。

”等购物用语,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

练熟以后,又将学生带到实体超市去购物实践,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模拟超市购衣服,要学生自己去挑选喜爱的衣服,学会简单搭配,学生在体验买到自己中意的衣服中得到满足和幸福感。

从这些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安排得越丰富,学生学习过程就会更加生动具体。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用到生活中去,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在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应用的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一大块内容,社区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是让智障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接纳与融入的重要途径;在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学会沟通。

比如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在一起包饺子,也许孩子们包的饺子形状各异,但从他们脸上绽开的笑容,我们看到了智障孩子与志愿者们开心融为一片的情景;看到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纷纷挽起袖子要包出亲手做的饺子;看到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集体荣誉感的稚气的脸。

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学习资源,把在课堂中学习为主的生活与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让智障的孩子更有机会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展示自我。

同时学校每月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或游览风景,或组织攀爬,或团体合作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树立自信心,以便日后更好地成社会的一员。

3.重视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动手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劳技教育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十分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已将开展各项劳动技能当作办学特色。

如开设了编织、缝纫、十字绣、丝网花制作、烹饪、整理内务、花卉装点、串珠等一系列实践课程。

在各个功能室里都有孩子们动手做出来的各种作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实行走班制,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

通过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家务劳动、专业技术的学习,为其今后回归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4.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这也是智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生活技能课程中,学校把这一块生活技能教育作为试点实施,对轻度智障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技术的教学。

教学生打字,帮学生申请QQ,让学生和家人网上聊天。

使智障学生也感受到了网络信息时代的脉搏。

如信息技术“搜索图片”一课。

端午节,教师在情境引入环节,展示了自己搜索的关于包粽子等相关图片和视频,配上温暖的民俗乐曲,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了那个节日的氛围中,进而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是“运用搜索引擎搜索图片”。

由于前面情绪的铺垫,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劲头十足,很顺利就掌握了图片搜索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技能,还得到了一次了解民俗风情的时机。

5. 因材施教,让智障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

培智学生由于自身的障碍,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

怎样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自理的人,真正融入社会。

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的生活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

于是我校就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个别教育计划目标。

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探索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让智障学生在学校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为他们坚定的迈开人生的每一步垫定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