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专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99期)2011年4月出版 Journd ofNanchangCollege No.2@um 99) Apt2012
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吕素清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38;江西会昌二中,江西会昌330000)
摘 要: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
生”的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
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要对意境的特点、绘画意境的特征、中国画的意
境美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意境;绘画意境:中国绘画意境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2)02—0040—03
一般说来,西方艺术理论注重典型论,中国艺术理论
注重意境论。典型论中,强调再现.重视写实,着重刻画人
物形象。在意境论中,强调表现,重视抒情写意,着重抒发
主观情志,要求深刻揭示内心世界,注重传神,主张气韵
生动,提倡言近旨远,语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抒情
诗、山水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等,更侧重于创造意
境。
意境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
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景中有情,情中有
景,只有感情与形象高度融合并敞开一个世界的时候才
会产生意境;中国画的“抒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或直接
呐喊出来的,是通过“景”间接暗示出来的,所以它的形象
性特别强。意境是我国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这一根本特
性使中国画成为有别于任何写实艺术、抽象艺术、装饰艺
术的意象,而自立于世界绘画之林。
一、意境的特点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事物、场景
和主观情致、意味、思想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无限
超越性的审美境界。这种超越性的审美境界主要表现为
情景交融、虚实统一、主客统一,其中要能够蕴含或昭示
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
1、意境的特点
(1)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都是虚实相
生的,都是从具象而抽象,从意象、形象到无穷无尽的意
味,是从有到无的。有,是艺术作品中具体刻画的人、景、
物,呈现于画面、声音、形体、镜头、文字等,这是可以直接
观照的;无,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是从有而引发
的无限想象,从有参悟出的形而上的哲理、意味。只能意
会,不能言传,似有若无。意境的这种特点,也就是老子所 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例如,江南丝竹《春江花
月夜》,在优美的旋律里,在回旋往复的荡漾中,在宁静、
安详而又起伏自如的节奏中。不知不觉进入了一片如诗
如画的审美天地.进入了无限平和、无限美好的人生境
地。这种状况.既是身在其中,又是似有若无。是一种可以
感悟而不可观照的朦胧美。
(2)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艺术作品中的意
境存在于有限的具体描绘、刻画、抒发等表现之中,存在
于直接表达的人、景、物等的有限之中。脱离了有限,失去
了有限,意境便是无花之香,无盐之咸。但只有某花之香、
某物之昧,只有有限之景物,还不是意境,只有超越了具
体的、有限的物象、事物、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
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了哲理性的感悟,形成了无限意味.
才是艺术意境。意境既是有限之“象”,又是对“象”的无限
超越,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
越美。
(3)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是艺术家在
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是人工产品。却无雕琢、
斧痕之迹,宛若天成,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表现为
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不设不施,不是毫不作为。不作为,不
创造,不刻意追求,不会有意境。不设不施,是不矫揉造
作,是自然而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设不施.
还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是
境中意,虚实相生,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二者有机统一.
自然而然。不设不施.还是指创造意境要顺其自然.从客
观现实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具有天然之美、朴素之美、
纯真之美,艺术美与自然美融合为一。
2、意境的文化渊泺
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唐代,但作为一种艺
收稿日期:2011-11-3O
作者简介:吕素清(1977-),江西会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1年“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初中美术)学员
会昌二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
第2期 吕素清: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41
术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
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思维模式所孕育、伴生的结晶。
意境的渊源应当起自《庄子》,这首先表现在思想渊
源上。道家哲学的核心强调“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天地
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给意境论的物我与共、 “情景交融”等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前提。
意境概念自产生后,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特
别到了19世纪末2O世纪初,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对意境
概念的界说,使得这一概念突破了艺术体裁和古典艺术、
古典审美的限制,具有了现代美学的品格。尽管如此。意 境概念也并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基座,在与西方文化艺
术相为映射中逐渐展示出越来越强烈的魅力之光
二、绘画意境的特征
绘画意境,又称“画境”。是我们欣赏绘画时所体验到
的意境。中国古典绘画崇尚“气韵生动”、“气势天成”。气
韵生动的作品能够把生生不息的造化自然之气象与人类
内在精神的神韵相融相化,转换成气势天成的艺术形象,
营造出生动的意境。
绘画意境的特征主要有:
1、情景交 的形JI.特征 .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在意境创作中.把
情景结合起来既可以做到景中藏情.也可以处理成情中
见景.而情景交融的自然最多。情与景交融是意境的根本
特征。怎样才能创造出感人的画中意境呢?画家必得从景
和情人手,身临其景,方得其情,只有亲身历景,才能深刻
地认识客观景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在对象美的感动下产
生强烈的、真挚的思想感情。客观景物的美。经过画家主
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这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
的蕴含着新意境的画。 2、虚实相间的蛄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
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一般来说,虚境
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创造与描
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
境、灵境的别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
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也就是说,再好的虚
境。也要由实境而来。古人总结出了一条艺术规律,即“真
境逼而神境生”。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
过虚境的统摄来加工。这就是“虚生相生”的意境结构原
理。
3、韵味无穷的审芙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
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
“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它从
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更为
充分,它是由意境传达的极美的韵昧,是意境必备的审美 效果。意境以它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
征、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
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 高级形态,成为许多诗人作家的艺术至境追求。
三、中国画的意境美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
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
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
的重要因素。齐白石的绘画.除了在表现技巧方面有独到 之处外,耐人寻味的意境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山JlI之秀。日月精
华,使中国的画家在画中表达的思想境界是那么地超凡
脱俗、含蓄空灵,让人心向往之。
中国画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函中有诗
画与诗是相融合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
画,画是有形诗。以诗人的手法作画。可以提高画的意境。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语言形象的
精炼、音调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它也以抒情为正。“诗以
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这一个共同点,使中国
的绘画与诗歌结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
极高的境界是外国诗歌及绘画所无法具备的。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有一幅傅抱石、关山月画的《江
山如此多娇》,表现的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词意。画
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
比高”的雄阔气势,以及“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的美丽景色。要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
愫表现出来.于是画家匠心独运、刻苦经营。用满蘸激情
的笔墨去再现诗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
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在这幅画前,你会感受到祖国雄伟壮
阔的气魄。感受到我们民族不可战胜的力量;你会觉得做
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并产生为祖国的繁荣而献身的愿 望。这就是《江山如此多娇》意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不似之似
意境的营造是在画面的空间处理、景物的置阵布势
中实现的。西方绘画是以几何透视法、光影透视法和空气
透视法创造一个与我们视觉所视完全相似的真实空间 感。画中艺术形象如镜中影,其幻愈真,则其真愈幻。而我
们中国画所创造的空间是与眼睛所见似是而非的心理空
间.是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的想象的空
间,它不受真实的时间制约,如天马行空任情任意创造只
属于画家自己心目中的空间景物.在有限的幅面上可以
画万里之景.有咫尺千里之遥之感。置阵布势画面景物采
用虚和实、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处理。最大限度地使用
“空白”造境,“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空间处理的最大特点。
中国画注重造“势”,写形则往往居于次要位置。造
“势”与造“形”,追求不同,各有千秋。中国绘画“不似之
似”的审美原则,其要旨就在于不拘泥于物的外形之相
似.而追求“离形得势”、“离形得神”。
才能更接近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