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安全用药指南给宝宝用药的五大原则0〜3岁的宝宝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如果宝宝生病了,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症,做父母的又着急又心疼,希望宝宝赶快好起来。
可是,有的父母缺乏医学保健常识,错误地给宝宝吃药;或者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一一甚至有一些父母认为,给宝宝多吃点药,病好得快;片面依赖广告,盲目服用非处方药等等,这些用药误区都会给宝宝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险。
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掌握宝宝安全用药的原则,使您的宝宝早日康复,远离疾病。
药品选择需慎重由于宝宝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代谢旺盛,血液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新生儿用药特点: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
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液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
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
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
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
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三、联合用药(几类药同时服用)要控制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
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所以,给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
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同时用药时要考虑到宝宝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精神状态等,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干扰。
严格遵守用药剂量药效和剂量是密切相关的,剂量不够,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反而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身体伤害。
给宝宝用药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能擅自改变用量。
给宝宝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宝宝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 14, 6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 /17, I岁为成人剂量的1 /5, 2岁为成人剂量的1 /4, 4岁为成人剂量的1/3 , 6岁为成人剂量的2/5, 9岁为成人剂量的1/2, 14岁为成人剂量的2 / 3。
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按体重计算小儿用量=成人用量X小儿体重(kg) /成人体重(50或60 kg)按体表面积计算60千克体重的成人体表面积按 1.70平方米计算。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体表面积(m。
)=0 . 0061 X身高(cm)+0 . 0128 X体重(kg)一0.1529小儿每日药用量=成人每日药用量X小儿体表面积十1. 7 o(kg)=年龄X2+7估计。
注意:公式中体重最好是实测体重。
如不能实测,则按体重以上几种计算结果可互相参考。
四、营养药物别滥用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从食物中就可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宝宝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盲目过量给宝宝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招致机体功能失调。
比如: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等等。
如果宝宝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而适当地补充。
五、喂药方法要适当宝宝如果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更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
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六、宝宝使用OTC药物需慎重非处方药简称0Tc(OVER THE COUNTER),是指消费者可不经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
非处方药是经过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
非处方药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疾病。
非处方药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分为甲、乙两类,其中乙类的安全性要更高,药品包装上有0Tc专有标志,为绿色椭圆形底阴文,甲类为红色。
七、为何宝宝使用OTC药要慎重在己公布的非处方药中,儿科药比例不小。
有的家长认为宝宝感冒、咳嗽都是小毛病,到药店买些药吃吃就行了,而事实上,宝宝服药需谨慎,否则后果将很严重。
宝宝药源性肾脏损害的药物中,解热镇痛药就占了29 . 31 %,这意味着在100个因不科学服药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宝宝中,就有约30个是服用解热镇痛药的。
宝宝用药与成人有所不同,一方面宝宝对安定等镇静、催眠药及激素类的耐受性较大,对抗过敏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较弱,所以这类药物的用量按体重计算可以适当增加。
另一方面宝宝对吗啡及某些中枢兴奋剂比较敏感,这类药物需酌情减少。
此外,宝宝在应用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酸、碱类药物时比较容易发生酸血症或碱血症,因此要控制这类药物的用量。
一些影响听力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损害宝宝的听力,过量及长期应用可造成终身耳聋。
新生儿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如氯霉素对新生_儿的毒性要比一般成年人大14倍,即使用量很小,也可能造成严重毒性。
该药可致新生儿特有的“灰婴综合症”,患儿表现呕吐、腹胀、面色苍白、全身发绀,严重的会导致休克死亡。
究其原因是因为新生儿肝脏缺乏具有解毒功能的酶,影响了氯霉素在肝的解毒。
0〜3岁的宝宝的生理功能、代谢功能与成年人差异很大,尤其新生儿用药不当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所以宝宝一旦有病应主动去看医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而不能盲目乱用非处方药物。
八、使用OTC药物的注意事项不管是细心的妈妈还是粗心的爸爸在给宝宝买OTc药品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准则,这样才能放心地让宝宝用药。
1、仔细查看外包装:OTC的外包装均证明了药品功能、主治、适应症、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注册商标及生产厂家,否则属于不合格产品,千万不可购买。
2、认真阅读说明书:正规的药品说明书,具有药品品名、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症、规格、包装、使用说明、使用期限、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等容。
应该认真阅读。
3、购买药后索取发票:购买OTc后,应要求药店开具发票,写清药名、规格、数量、金额等容,并将其妥善保存,以防不测。
4、按说明正确使用药品:在使用oTc时,要认真依照说明书中指定的用法、用量正确使用。
不要认为OTC 绝对安全而随意加大用量,以防引起不应有的副作用;也不要因为没有执业医师指导,心虚胆怯而减少用量,达不到治疗效果。
5、妥善保管,贮存药品。
要依照说明书的贮藏要求,将OTC妥善保管和贮存,并要注意生产日期(批号)和有效期(使用期限)。
6、注意用药后的效果:万一出现意料之外的副作用,要及时去医院诊治。
如果使用OTC药物3〜7天,宝宝症状仍未减轻或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疼痛,或已试用一个或数个OTC但无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7、不要随意给宝宝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虽然为处方药,但是在我们大部分地区不拿处方都可以轻易买到。
父母不要随便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如果需要使用,一定要咨询医生,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九、宝宝常用OTC药物指南宝宝平时难免会发生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外伤、出血等情况,如果家中备有一些常用的宝宝退热药、感冒冲剂、小儿止咳糖浆、消食片等服药,以及外用的酒精、止血纱布、创可贴等药品,万一宝宝遇上点小病小伤,就可以在家中先做一些应急处理,然后再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
随着保健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家中贮备一些常用OTC药品已经成为一种家居需求。
那么,宝宝的小药箱,都要准备哪些常用OTC类药物呢?感冒类药:感冒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急性感染,主要症状是流鼻涕、鼻塞、干咳等症状。
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解除鼻充血,减少鼻分泌物,减轻发热、头痛等症状。
给宝宝选择感冒药时,最好是一种药能达到治疗效果,避免重复用药。
十、常用感冒药的使用指导1、泰诺儿童感冒口服药:适用于2岁以上的宝宝因普通感冒、花粉等过敏物质引起的鼻塞、咳嗽、眼部发痒、流涕、打喷嚏、头痛、低烧等。
它为复方制剂,治疗感冒的主要成分是酚麻美敏。
2、惠菲宁儿童抗感冒止咳药: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感冒引起的干咳、鼻塞症状,和泰诺感冒口服液相似。
没有退热的功效。
3、艾畅:它的主要作用是减轻感冒绐宝宝带来的鼻塞症状,让宝宝呼吸顺畅,以保证活动和睡眠良好。
一般和其他治疗感冒的药物同时服用辅助效果好。
4、得益:治疗感冒引起的嗓子疼痛。
它是含片,所以适合3岁左右的宝宝吃。
5、堂感冒清热颗粒:属于中成药,冬天宝宝出现风寒感冒初期时使用它很有效。
中药感冒冲剂除了可以缓解感冒的一般症状,有些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这类药一般含麻黄(退热作用),要和西药中有退热作用的药物分开使用,至少相隔两小时。
6、双黄连口服液:主要用于咳嗽、发热、咽喉疼。
以清热解毒为主,一岁以下的宝宝每天喝3次,每次1/3支。
7、板蓝根冲剂: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小儿每次半袋,每日3次。
白开水冲服。
特别提示:1、宝宝感冒后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绝大多数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特别是早期的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加重病情。
2、宝宝用药的剂量不要过大,连续服用时间不能太长,要让宝宝多喝水,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宝宝造成的毒害。
3、成人的感冒药不适用于宝宝,感冒药多是复方药剂。
宝宝感冒用药一定要遵循医嘱。
退热类药西药退热药一般根据宝宝的体重选择剂量。
退热药有一定的退热时效,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间隔时间用药,以免药效重复。
一般宝宝体温在38 C以下不用采用药物退热,物理疗法就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