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床隔振装置设计与实验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制造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机床技术发展的前景和目标,是能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全盘自动化。
智能机床的出现,为未来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盘生产自动化创造了条件。
日本Mazak公司对智能机床的定义是:机床能对自己进行监控。
智能机床四大智能功能之一就是应用主动振动控制方法,通过自动抑制振动,将机床振动减至最小,减少噪音,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效率]20[。
机床的加工精度直接关乎产品的质量,尤其超精密机床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着精密仪器仪表、国防工业以及微细工程的发展。
因而研究超精密机床床身的精密减振技术,有效地隔离外在的、内在的各种振动干扰影响,提高超精密机床的加工精度,这对我国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机床产量总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我们通过权威资料可以知道我国的机床产量情况:①2005年金切机床产量45万台,为“十五”初的2.4倍;锻压机床产量63万吨,是“十五”初的2.4倍。
2005年机床工具全行业工业总产值1260亿元,是“十五”初期的2.5倍,平均年增长约26%,其中金属加工机床产值达到了51亿美元,总体经济规模已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三位。
其中,数控机床产值从“九五”末的4.9亿美元增加到“十五”末的21.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4.8%。
数控金切机床的产量从“九五”末的1.4万台增加到“十五”末的6.0万台,年均增长达到33.5%。
数控机床产量占全部金切机床的比重同时由7.3%增长到2005年的13.3%。
同时,数控机床出口占机床出口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28.2%,比2001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今年1~5月,金属加工机床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1%,数控机床出口金额达1.34亿美元,同比增长75.8%]1[。
长期以来,我国机床工业的状况是机床拥有量大,构成比落后,低档多、中高档少,成套性差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等]11[。
虽然更换机床或者采用高技术隔振手段能够改善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是私营企业,无法用大量的资金来改善生产条件,更换机床设备投入成本太大,所以在当前环境下并不是很可行。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机床行业面临着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和被切削材料多样化的要求,对零件的加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私营企业无法及时更换高端机床,使得他们的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所以最后这些企业将无法生存。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振动对零件的精度等技术指标影响最大振动危害极大。
振动一直存在,它不仅产生噪声, 影响产品质量、刀具寿命, 也使设备大修理无法按期交付使用量,当今制造业在加工过程中,要达到的加工精度在微米、亚微米以上,因此对加工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3[,其中对于振动的要求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振动从震源传递到地基,再从地基反馈到机床,最后全部在零件的加工精度上表现出来。
对于超精密机床的设计与制造,必须高度重视振动的影响,将外在与内在的各种干扰尽可能消除或隔离掉,使机床振动幅度降低,减少传递到地基的振动,并且减少地基反馈到机床的振动,否则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加工表面。
振动还会影响机床的定位精度,定位精度值得是机床各坐标轴在数控装置下运动部件所能达到的目标位置的准确程度,即指零件或道具等在程序指令控制下所能达到实际位置与标准位置(理论位置、理想位置)之间的差距,它反映了机床在行程内任意定位点的定位稳定性。
该指标将直接影响到零件的加工精度,也是各个机床场作为技术参数给出明确的精度值。
振动会在机床工作时降低定位精度,从而使加工产品精度下降。
车床振动可公为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自系振动。
在外来周期性力的持续作用下,振动系统发生振动无法用改变机床零件的刚度等方法来降低受迫振动的危害。
所以需要靠减振装置来降低外界对机床的振动]15[。
而被动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较低,投入较少的成本能够获得较大的效益,适合目前我国的发展需要,所以研究被动减振装置在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减少振动的产生,对控制产品的质量非常关键。
尤其对于超精密数控机床使用金刚石刀具进行超精密切削时,要求机床工作极其平稳,振动极小,否则很难保证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超光滑的表面质量。
因此,减振就成为超精密加工中保障加工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18[。
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尖端技术和国防工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投入很大力量进行开发研究。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现代航空、航天、国防和电子等新技术的兴起,几乎带动所有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生产装备机械,汽轮机、水轮机和电机等动力机械,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航天发射器、武器发射系统、核电站保护装置等国防和武器系统等,都向着高速重载的方向发展,其振动与冲击问题已经日益成设计者们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国防等尖端领域,对于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制造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尤其是居于重要地位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它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国防建设。
在超精密机床加工中,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予以重视]1[。
振动测试和分析对结构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故障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未来在振动测试方面在很多方面酱油突破和发展,例如无限只能型传感器的发展,传感器的微型华及纳米级结构的动力学测试问题,更告诉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更快的数据输出速度,非稳态信号的分析,非线性信号的分析问题,微弱信号检测问题,激光测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等各方面还有待提高。
伴随着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被动振动控制概念已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被动振动控制的概念已由隔振器、约束阻尼层等的布置和参数选择等传概念扩展为包括结构阻尼设计在内的所有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修改]9[。
可以认为以抑制结构振动和优化动学特性为目的的结构设计和修改也是一种广义的被控制。
这样经过被动控制后,结构可以是阻尼增加,也可以是频率匹配特性变好、结构的可控性(相对以后可能采用的主动控制而言)增强等。
使用被动减振的方法来实现低频减振,必须降低系统的固有频率。
因为在减振系统的质量确定以后,固有频率与动态刚度平方根成正比。
采用了负刚度与正刚度并联的方法减小动态刚度,来降低减振系统的固有频率。
负刚度与正刚度并联的方法是利用负刚度与正刚度代数和,在保证静态刚度不变的同时来降低动态刚度值,从而使得减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实际值小于1Hz。
理论上,该方法可以使得减振系统的固有频率趋于零]24[。
在机床切削加工中,广泛应用的振动被动控制技术,不需要外界能源,装置结构简单,减振效果与可靠性较好。
本申请课题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与嘉兴市制造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针对超精密机床高精度、高速率、高效率和被切削材料的多样化要求,结合机械、航空、宇航、汽车工业等领域众多产品的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对减振抗冲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采用数值计算、结构设计和动态性能测试等为手段,通过对机床被动隔振特性分析测试,实现机床振动有效控制。
本申请项目研究不仅对被动减振器件的设计方法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为我国现有机械制造业的企业提高了效益,提供了竞争力。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项目具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如下:布置试验台,实验将采用悬挂法进行测量,由于实验使用机床无法放置在振动台上,所以将机床放在实验平台上并且将平台和机床吊起,在实验平台下放置激振器,整套系统就为一个振动台。
在机床的主要振动位,例如:主轴、刀架、床身和顶针等部位放置传感器,传感器具体位置为该部位振幅最大点。
激振器保证被放置在整个实验平台的重心位置。
测试实验通过激振器激励被测试机床,传感器接收数据并传入数据采集仪,最后倒入计算机中,由软件分析得出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振型图等模态参数;测试机床空载时不加被动减振器和加了减振器时的振幅和阻尼比,并比较两者的数据。
数据分析时,具体数据包括频响函数、振动幅值、傅里叶变换、模态分析和模态模拟,主要通过软件进行分析,由于振型图需要导入机床的三维模型,所以建模比较重要,此次实验机床的建模用了UG和CAD画图软件。
UG的模型图主要用来理论分析(ansys软件),CAD的模型图主要在得出实验数据后,在计算机上得出机床一至五阶的振型图。
对动力学模型进行适当降阶简化,考虑模型误差和平稳与冲击耦合型载荷的不确定性,建立磁流变在平稳振动与冲击载荷耦合激励下减振系统控制模型。
针对平稳与冲击载荷激起的受控结构瞬态振动的特点,将控制的优化指标定为在最坏输入情形下最小化结构的输出响应最大峰值,将响应最大峰值限制在某个允许范围之内,结合传统的基于能量分布的控制策略,研究时域内的鲁棒控制方法。
本项研究在注重整体理论创新的同时,更重视每一环节的实验求证,求证的结果及时反馈,以改善和修正各研究环节的内容与所采用的方法。
从工程应用角度,设计整个系统,为实现振动控制装置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一体化奠定基础。
实验手段:a、设计被动隔振的实验平台(由机床、隔振器、激振器、夹具以及测控系统等设备组成),测试分析各种切削条件下机床结构动态响应,以及各种激振频率下的机床的振动状况。
b、运用模态分析理论和模态测试技术,分析机床的动力学性能;利用系统采集的机床结构自由响应数据,对机床被动减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辨识,通过实验研究验证被动隔振装置的有效性。
c、在机床空载下,测试不同被动减振器的减振效率,以及测试每种减振器最适合的工作频率。
四、论文详细工作安排(1)论文大纲(2)研究进度安排2010.12.20-2011.1.10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011.1.11-2011.2.24开题报告;2011.2.25-2011.3.20机床振动特性分析;2011.3.21-2011.4.20被动隔振系统设计;2011.4.21-2011.5.10实验总结;2011.5.11-2011.5.18毕业设计初稿;2011.5.19-2011.5.27毕业设计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孟光, 孟庆国, 詹世革等. 关于加强针对国家重大装备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建议. 力学进展,2007,37(1):135~141.[2]曾志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车琴香, 朱国良.车床在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振动分析.机械制造,1995,1:17~19[4]王义民.防振垫铁与卧式车床的稳定性.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6):19~24.[5]李铁军,李慨, 赵海文.电流变减振器系统的研究.机床与液压,2005,10(8): 965~969.[6]陈志林等.汽车主动车床减振系统的渐近稳定自适应控制.清华大学学报, 1997,37(12):106~110.[7]韩波等.非线性液压阻尼车床的优化设计及最优控制.汽车工程,1998,20(2):96~100[8]张庙康. 车床车床模糊神经网络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振动测试与诊断,2007,16(2):18~24.[9]王加春.超精密机床溜板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研究.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1.[10]盖玉先,董申,李旦,张明明. 超精密机床的振动混合控制.中国机械工程,2000,11(3):289~291.[11]张国平.我国机床业的发展状况及未来朝向(安徽宿州腾岭工贸有限责任公司)[12]孙庆巍1刘宏波2.浅谈减振技术在结构被动控制中的应用.[13]吴海青周君苗政.汽车减振降噪控制技术的研究. 农业与技术,2009,6:143~144[14]翟巍.从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10看我国重型机床快速发展. 设备与技术,2010:49~52[15]王加春,李旦,董申.超精密机床减振分析.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0.2:21~24[16]我国机床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机械工程师.2006,(5):19~20[17]李圣怡. 精密和超精密机床设计理论与方法.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18]李圣怡. 精密和超精密机床控制技术.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19]张宏韬. 高速机床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机械制造. 机械制造,2006(3):12~14.[20]单以才,李一民,刘世豪. 智能机床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工具技术,2009,43(6):1~6.[21]廖伯瑜. 现代机械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2]杨平. 非线性抗振动冲击防护动力学与动态设计.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3]袁哲俊.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的新进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40(3):289~291.[24]薛如韦.机床切削时的振动分析.金属加工,2009,8:17~19.[25]张紫华,郭志全,李树森. 数控机床切削振动的动态性能试验分析.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7,22(4): 52~55.[26]黄大宇,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原工学院学报,2009(8):43~45[27]X.J.Wang and F.Gordaninejad, Dynamic modeling of semi-active ER/MR fluid dampers.Proceedings of SPIE, 2001, 4331:82~91.[28] F. D. Goncalves, Mehdi Ahmadian, In search of a suitable control policy for intelligent vehiclesuspension, Proc. Of ASME IMECE, 2002:1~8.[29]Mehdi Ahmadian, J. A. Norris, Rheological controllability of double-ended MR dampers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Proc. of SPIE, 2004, 5386:185~194.[30]Wang J, Meng G, Feng N, Hahn E J,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of squeeze mode MRfluid damper-rotor system.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5,14(4):529~53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