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报考统计考试内容(育明教育考研课程部)育明教育宋老师分析:1、本专业的报录比约在16:1-18:1(竞争比较激烈,每年的缺考率约在10%)2、外语考试中考生可从英语一、俄、日、法任选一门3、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
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80-90分之间。
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每门专业课要达到110分。
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社会学考研资料、考试经验、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叩叩:二四五九、六二二、四七七)二、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社会学理论:1、《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北京大学出版社;4、《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社会研究方法: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汉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3、《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郭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分支理论:1、《人口社会学》,佟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劳动社会学》,刘艾玉,北京大学出版社;3、《群体过程》,Rupert Brown,方文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会学考研资料、辅导课程可咨询育明教育宋老师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三、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考研复习笔记重点分享系列社会学理论部分以下是育明教育整理的社会学理论主要人物考点以及频次:古典社会学理论(自社会学创立—20世纪初)(2015年12月复习重点:滕尼斯、齐美尔、涂尔干、韦伯..)孔德的实证社会学2010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1993滕尼斯20102014齐美尔19952000200220062011涂尔干199319941996199719981999200220032005200820112015韦伯199719981999200020001200220042005200620092011帕累托199820022011曼海姆199819992001现代社会学理论(20世纪初—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15年12月复习提示:4个流派,以流派为单位,掌握每个人的主要思想)功能主义:帕森斯1994199519992001200520072012默顿1996199920012006社会冲突论:达伦多夫19972013科塞2000201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2009布劳19941995199719992004符号互动论:米德2003布鲁默199820122014戈夫曼当代、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20世纪中后期至今)(2015年12月重点掌握:舒茨、哈贝马斯、布迪厄、贝克、福柯)现象社会学:舒茨200020022006(参考孙飞宇论文)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2009新功能主义(亚历山大、卢曼):暂未考过。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2008n吉登斯:1998200120072010(人大2011)(吉大2013)福柯:布迪厄:2004200520062009(吉大2013)贝克:风险社会20122013(人大20102013)埃利亚斯:没考过,但也重要,《文明的进程》布希亚消费社会理论(又译:鲍德里亚):暂未考过(人大20122014)鲍曼:流动的现代性2012n.孔德西方学术界通常认为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主要思想:一、科学分类和社会学科学分类和建立其上的科学等级体系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是他的一大理论支柱。
孔德关于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提出,与他的科学分类及其等级体系有关系。
1科学的分类①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是指,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些学科也不少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每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②在科学等级体系中,每门学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这种位置的高低或排列的先后是由下述原则所决定的: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它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由此,天文学在先,物理学在后,是因为天文学知识最具有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的特点,所以在人类知识的发展史上最先达到实证阶段,取得了科学地位。
孔德将天文学排在物理学的前面,作为科学系列之首,等级体系之基础,就是这个原因。
物理学相对于化学,化学相对于生物学,生物学相对于社会学,都具有前者因其知识的简明性和一般性程度上高于后者、不依赖于后者,因而在历史上先出现。
③从逻辑的角度看,它们彼此间的关系是: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也就是孔德所提到的知识的一般性和简明性程度在下降。
不仅如此,这里最能体现孔德科学体系的相互关系和等级特点的是: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在孔德看来,没有前面科学的存在,紧跟其后的科学部门是不可能出现和成立的。
具体地说,物理学依赖于天文学并建立在天文学的基础上,这就是物理学迟于天文学而后出现的原因所在。
化学对于物理学,生物学对于化学和社会学对于生物学,其情形都是这样。
④孔德的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构想的优缺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孔德的科学分类和关于科学体系的构想,虽然包含着不少形而上学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①孔德关于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论述,带有非常抽象的性质。
孔德笔下,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被描述得宽泛而不确定,几乎囊括了他的科学分类中所有其他学科不研究的内容。
但是,摆在首位的,社会学首要研究的问题依然是整体社会。
在孔德看来,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它的各个部分彼此和谐一致,才能发挥作用。
社会的任何部分都离不开社会的整体。
②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的讨论,首先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意义上的关于社会的科学这一观点出发,把社会学关于社会的论述严格地同神学和形而上学关于人和社会的思辨区别开来。
在他看来,神学将人看做是与动物有本质区别的另类,是神或天命的创造物。
而形而上学则脱离现实,把社会解释为人类理智或人类理性意志的产物。
③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是探讨人的心理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的学问。
根据这一观点,个体是抽象的,社会才是现实的,社会活动活动同样也遵循着自然规律。
社会现象与生物现象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处在经常的变动和被改造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不停地变化,社会现象的本质在于它的历史性。
孔德对孔多塞的推崇,也正是看重他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社会的立场。
④从社会现象服从于自然规律的观点出发,孔德反对唯意志论,反对夸大“伟人”的作用。
他认为社会政治制度同文明发展水平相一致,他不否认经济因素的作用,但更看重思想精神因素的作用,因为思想经济因素对社会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孔德认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进步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社会历史发展的图景与此相一致。
3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①概念的提出:孔德认为前四种学科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的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唯独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因为受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尚未进入实证阶段而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要建立这样一门学科。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社会物理学”,因为孔德认为,这门学科不仅在经验的方法上,而且在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及在服务于人类的功能上,都应当效仿自然科学。
它不仅能解释人类的过去,而且能够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
但因为孔德怀疑别人“盗用”了这一名称,“社会物理学”改名为“社会学”。
“社会学”一词正式出现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发表于1839年。
因此现在人们通常把这一年看做是西方社会学历史的开端。
二、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不过孔德指出,这种区分不是两类事实之间的区分,而是理论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区分。
社会静力学是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而社会动力学则是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1社会静力学①概念: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孔德指出:社会静力学的研究,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在孔德的眼里,社会革命和动荡就是社会病态的具体表现。
②孔德在社会静力学中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是从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开始的。
他认为,家庭是“真正的社会单位”,反对把个人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
按照孔德的逻辑,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形成民族,所以说,家庭是结构社会组织的基础,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社会研究的出发点。
如果不是这样,把个人的需要或个人的特征作为研究社会起点的话,必将导致研究的失败。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成分,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单位一起,组成整体社会或集体有机体。
③社会有机体的联系纽带尽管孔德把社会(集体有机体)同生物个体做了类比,但他清醒地意识到二者之间的不同。
社会或集体有机体没有物质意义上的界限,是靠精神因素或宗教力量实现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以孔德对于作为社会有机体联系纽带的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赋予特别的意义,给予高度重视。
2社会动力学孔德主要运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因此,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自从人类摆脱中世纪桎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然而孔德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还没有人做过类似的工作,他决定研究社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最后宣布他发现了这种规律——人类智力发展的三段律。
①人类智力发展三段律: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
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期的神学阶段,中世纪时期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②社会的神学阶段社会的神学阶段是指远古至中世纪早期(1300年之前)的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