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中国社会思想史

北京大学 社会学考研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讲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导论一.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1与古代贤哲对晤一室(古典文学让人“青春不老”)是意味悠长的对话,高层的并非简单的重复,(在不同是空的真理性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例如毛泽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一句论语知天下”己欲伸而伸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者之心,仁者爱仁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有道者劝以教人,有才者勉人分人,有力者?人助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之2.鉴往知来,古为今用一定社会思想的产生,都有定时代特征,但没一个社会思想的产生,又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继承。

有一定的脉络可循。

当前的社会是历史悠久性的取向的一种表征。

每一个现实的症结都是经过深长的历史造成的。

例黄梅禅宗的改革更好的学习社会学荀子:人类优于动物之处就在于其形成社会群体的能力。

严复、孙本文、费孝通(孔林片思》)社会病态与社会心态问题美人之美,各类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影响世界的十大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多斯·阿奎那德(意)培根哥白尼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二.什么是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谜语:有水能养鱼虾,有土能种庄稼。

有人不是你我,有马飞奔天涯。

答案:“也”1.认识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以下都是各个学者对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例:昭君出塞及匈汉社会民生的关系波格拉斯:一个人、少数人对团体问题的考察程博群:实地研究而求解决2.关于社会共同生活及行动的思想加田哲二:社会生活的理论及理论体系高岛善哉: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欲生活的思想史孙本文:社会上共同生活人与人相互调试的问题3.社会主义思想4.社会思想是社会理性达不到而想要达到(主要是日本学者持这种观点)如:大同社会外户不闭谋略不生吉田启一:追求社会改善的一切思想,时表示改革现实社会缺陷,实现更理想的社会的意欲与努力的思想。

5.社会改革和社会改造思想6.社会管理、治理思想7.阐明社会思想与社会学关系,没有社会学时就叫前者8.社会关系思想9.社会解放思想综上所述,社会思想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理论及结构社会学关注的问题:群己、治乱、家国---“整合”的问题构成社会思想的各要素:第一,会生活思想:人类共同生活,具体的社会进行共同生活,共同生活该如何维持,如何对待共同生活。

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7.社会控制问题,宗教、民俗、内律、外律8.社会整合与社会调查问题、第二,“社会问题”思想:是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主要包括:1.对社会问题发生的的原因的考察原因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分析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设计解决第三,“社会管理”思想: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如何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思想第四,“社会模式”思想:(理想的社会结构)人们与社会结构体系方面的思想。

包括1.对现实社会的“应然”状态的认知:均贫富,反贵贱---理想社会构想2.对社会模式的构想(中国社区模式---现有社区模式综述)3.社会改革、改造、改良思想(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思想的社会状态)如:禅宗改造过程:渐悟----顿悟表态方面考察:社会思想最基本内容是回答:人何从群?人何以能群?人与人何以相处?群与群动态方面人类为何要建造一个“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有何关系?它如何运行发展、变迁?现行与过去的关系?微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个人欲望或需求在什么情况下何以得到满足?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注意几个方面的关系:1.社会思想与历史的关系2.纵通与横通的关系3.各家的社会思想和一般人的社会思想4.客观实际与主观理解的“失真”现象5.重点与一般的结合第二讲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井田制分封制家法制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家法制:亲亲(亲我所亲)为基础的----尊尊(尊敬我所尊敬的人)社会思想最基础的,强化血统意识注意:a(P49)社会继替思想(代际之间嫡长子继承---解决名分问题)b西周注意到“名”的问题。

韩非子:兔子的归属c“兴灭继绝”:(周王以德治国)尊重传统文化,周强盛,其他国无法翻身。

对其他民族国家的警示2.礼乐制度所反映(表现)的社会教化规范思想如:孔子:诗可以观群怨衣食住行的行为规范,特别在祭祀方面3.周公公的社会思想:敬天、明德、保民(P58)4.孙叔豹的“三不朽”思想(百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第三讲缺第四讲孔子的社会思想用六字概括天下:德化、仁育、礼治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祖先是殷后代。

奴隶主贵族后迁于鲁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0岁私人办学,50岁当官。

“农夫与秀才”:一担仲尼拦子路,两河夫子笑颜回)二.孔子的“德化”思想(无必要与西方思想对接)“为政以德(社会控制模式),譬如比辰。

层其所内,众星共之。

”强调统治者表率作用,先锋模范作用。

此句为对统治者,官僚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不耻。

”强调道德控制非法律能达到群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三.孔子的“仁育”思想(《论语》中提“仁”70多次)“仁者爱人。

”“己欲达尔达人,己欲亢而亢人”核心:忠怨之道“当仁不让师。

”“为仁由己,由乎他乎?”----主体自觉孟子:杀生成仁,舍生取义。

”对仁的具体定义:1.孝:“孝悌者,其人之本也。

”2.忠:“孝慈则忠”3.怨(爱):“博施济众”4.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5.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6.勇:“仁者必有勇”(浩然正气)四.孔子“礼治”社会功能什么是“礼”:礼源于民俗惯例,渐演变为仪俗制度。

周礼指的是西周文化、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是传统阶级的一套行为规范。

1.行为准则:视听言动受之约束2.养生送死的制度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四.仁与礼1.仁的社会功能A吧外在的“礼”等变为人性心理原则,使外在的强制性变为内在的自觉的理性活动。

以人为本: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触才:应变之才B调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调和一切矛盾)----学说的伟大之处2.礼的社会功能A是制约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B是继承人际关系的准则C调节人际关系D是社会安宁的因素孔子的社会角色论:君之臣之父之子。

第五讲老子的社会控制思想----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势差(物理概念)倾势----均势1,法天地之均势----公平公正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例:均贫富,等贵贱均势就是要平等势差2,法万物的宁和之势(康宁)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图)水火既济林散则为器水火未济君子不器3,法自然,之柔势(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4,受自然启示而敛势,藏势对矛盾要怡然,不要激化,要忍耐。

“有川归海,有容乃大。

”“势”的原理及应用:“势”的界定:一切事物运动所包含的力量趋向。

“形”:一切事物运动所呈现的力量趋向。

势:一种,N种多维的力量趋向“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请。

”“主要力量趋向”,“次要力量趋向”:主势,从势“明显力量可循”,“有隐藏”:明势,暗势“规则”,“不规则”:正势,奇势“活跃”,“相对静止”:动势,静势A明形明势:有意展示(强大,真实的力量)。

B藏势敛势C兵家的示形:展示虚假不真实的力量趋向混淆视听,迷惑他人。

“声东击西”“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又能不能而示之能----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不能D把握形势。

掌握已展现的力量趋势E预测形势F老势莫为,慎盐慎行(三思而行)“轻诺必寡信”G拉开势差(借势,造势。

)5,“道者,万物之舆,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去通,深不可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之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到早已”“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六讲孟子的社会思想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邹国人。

鲁贵族孟孙氏后代。

孟孙的嫡系称孟孙氏,其余改姓孟氏。

孟轲祖上从鲁迁邹雨周列王四年(BC372)死于周赦王二十六年(BC289)。

幼年家贫,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虽未直接受业于子思,因思想接近于子思,也称“思孟学派”。

(孟对孔心仪已久,发展“仁”到义。

)二春秋无义战三孟子的社会理想----仁政论“当今之时,万乘之周行任政,民之悦之,犹解例悬。

“(形象思维)“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王如施仁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仕者以暇目。

休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业,岀以事其大上,可便指捉,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实现仁政的理论基础----“人皆有不恩之心”“所谓人皆有不恩之心者,进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木悌恻隐之心,非所以田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

”(导控----恻隐之心)“先往有不恶人之心,斯有补中之政。

”“推恩是以保四悔,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打过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2.不恶人之心化为“四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所异于禽兽者有几希。

”3.“四心”是到的的端点----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国省之也,弗思耳矣。

”4.如何发展“四心”、“尽心”A不动心B善欲C求放心D思诚。

“诚者天之道,思成者人之道也。

”5.仁政的政治基础A得道王道:以德行仁霸道:以力假人(荀子:王霸杂器。

将二者综合利用)B得人:“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知识分子的理想)C重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保民而王,莫能御之。

”5.实现仁政的经济基础A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第十讲韩非子的社会思想一.韩非子的生平韩国没落贵族:(BC280-BC233)荀子的学生,代表日益长大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最大的贡献在于继承、创新。

最大的特点是“势”。

法与术为“势”服务。

(被人称作:刻薄寡恩,被李斯害死,即证了其理论)继承综合了法、势、术继承了老师荀子“人性恶”的观点。

但荀子认为人性可改,谓“化”。

化性为伪(认为努力)调动人的后天主观能动性,改造先天恶性。

例:对监狱有好处,还妃子认为“化”没有能改造,要“法”、“术”、“势”来控制。

他认为“挟自为私”,人有“计算之心”。

他在韩国得不到承认(口吃),被秦王认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