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
摘要:初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存在差异,初高中课程目标和内容存在着联系和不同,初高中的校园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都会对高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这需要高中教师正视和认真探究,以帮助高一学生顺利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

一、高一学生面对新环境出现问题的探析
高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会有诸多的不适应
(一)学习不适应
从初中到高中,新的学校环境,新的教师,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会使一些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所四星级高中,一些学生原来在原来的初中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发现学习内容增加,学习难度怎大,原来学习起来游刃有余,现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相当的吃力,而且成绩也显得非常普通。

这一系列的变化会使学生感觉到生理和心理的不适,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集体生活不适应
初中生绝大部分都离家很近,很少有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升入高中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寄宿生活。

由于没有离开过父母,现在突然离开了家,开始了了集体生活,一些学生出现了晚上无法入眠,生活上不能自理,甚至不能融入宿舍集体与他人关系紧张等问题。

(三)人际交往困难
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后,很多学生发现他们原来的一些生活圈和朋友圈被打破,面对他们的是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和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很多人会
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

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无处宣泄,再加上人际交往的困难会使他们新的高中生活难上加难,好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心的发展为他们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中学时期是学生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不断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重要时期。

中学时期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二者在认知方面既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又具有发展的连续性。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以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性为基础,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又必须以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为教学的目标。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即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

在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知觉方面的特点。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增强,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对一些普通的概念和定理的知觉,可以精确地理解与记忆,而对一些难度较高的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至于运用就达不到随心所欲了;记忆方面的特点。

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发展。

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材料的有趣程度;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提高。

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
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

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注意方面的特点。

初中学生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

而且注意力的分配品质上也有所发展。

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能力是认知的核心成分。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才能进行,属于经验型。

从初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这时他们能够在理论指导之下,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此转变过程中,高一是一个重要阶段。

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

初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初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想象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想象的目的性、创造性和现实性迅速增长。

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和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

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一般要到高中阶段。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初中发展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形成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

认知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基本趋于稳定。

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能够自觉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记方法。

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明显改善,更为强烈的要求摆脱权威的控
制,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能够独立的开展学习活动,行动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逐步增强。

高中生的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心理因素相互作用。

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强烈。

理想、世界观开始形成,行为的自觉性更高,这一切都给认知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

同时,高中生思维的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适应新环境
既然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迅速适应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环境呢?
(一)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
通过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际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评比“绿色宿舍”“星级宿舍”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动手,为构建大家共同的家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可以互相商量,共同探讨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无形中可以增加大家交流的机会,从而快速融入这个集体,找到自己的朋友。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会、主体班会和各种各样的班团队活动来增加他们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发现高中生活虽然很辛苦,但是多彩多姿的,环境虽是新的,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充满热情的青春洋溢的新朋友。

(二)开设讲座和心理咨询
1.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当学习出现困难时,要想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不能放弃。

在制定目标时,要把大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这样更容易实现,更有成绩感。

除了学习目标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2.在人际交往方面,指导学生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建立新的交际圈子。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有信心与他人交往。

对大多数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不同的社团和学习互助小组,使他们有机会与别人交往。

3.对于个别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和有
经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帮助迅速融入高中生活。

(三)家庭、学校、课堂为学生适应新环境搭平台
1.学校是高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载体,为此学校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消除学生对陌生的环境和学习恐惧感
2.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要通过鲜活生动的课堂来吸引学生,要同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迅速适应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用于参与乐于参与课堂。

3.为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生活,除了学校教师以外,家长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对于寄宿生,家长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及时与班主任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对学生多鼓励,正确引导,争取与学校教师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快速成长创造三维立体空间。

博学教育培训学校
2016年11月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