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
1. 《世说新语》是古代()体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末到()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 《世说新语》作者(),()(朝代)文学家,彭城人。
3. 《期行》这则故事告述人们做人要()、()。
4. 《乘船》这则故事告述我们一个人要(),不能()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
3. 相委而去(委:)
4. 元方入门不顾(顾:)
5. 友人惭,下车引之(引:)
6. 有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欲:辄:)
7. 幸尚宽,何为不可?(幸:尚:何:可:)
8.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贼:舍:)
9.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
10. 即已纳其自托(纳:托:)宁可以急相弃邪(宁:以:)
11. 遂携拯如初(遂: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陈太丘与友期行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 友人惭,下车引之
5. 元方入门不顾
6.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7. 幸尚宽,何为不可
8. 即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四.简答
1.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弄得友人非常尴尬,2. 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
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一、填充:
1.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体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南宋)(朝代)文学家,彭城人。
3. 《期行》这则故事告述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讲礼貌)。
4. 《乘船》这则故事告述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二、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离开。
)
3. 相委而去(委:丢下,抛弃。
)
4.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
5. 友人惭,下车引之(引:牵引,拉。
)
6. 有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欲:想要。
辄:当即。
)
7. 幸尚宽,何为不可?(幸:幸而。
尚:还。
何:什么。
可:肯,同意。
)
8.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
9.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的原因。
)
10. 即已纳其自托(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可以急相弃邪(宁:难道。
以:因为。
)
11. 遂携拯如初(遂:于是,就。
拯:救助。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
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
3.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
4.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
5.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
6. 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
7.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8. 即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四.简答
1.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当有人要搭船华歆一开始就考虑到自己是逃难的人,若有贼兵追来很不方便,甚至连累别人,所以很为难,说明他考虑事情很有远见。
而王朗遇事不假思索当即答应,说明他做事草率,随便就答应别人。
后贼兵追至,王朗要抛弃搭船人,表明他轻诺寡信。
而华歆不想抛弃搭船人,表明他对自己说的话负责,讲诚信。
从以上华、王的言行可以看出华优王劣。
)
2. 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 ,弄得友人非常尴尬,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
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 1)不同意。
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 2)同意。
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
没有谁一生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