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学出版社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相对人)【圣才出品】

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学出版社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相对人)【圣才出品】

第五章 行政相对人
5.1 复习笔记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行政相对人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行政相对人简称相对人,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2)特征
①行政相对人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而不是仅指个人。

②行政相对人是指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而不是指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

③行政相对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④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原告地位。

2.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内部行政相对人与外部行政相对人
与内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属内部相对人,与外部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当事人便属外部行政相对人。

作这种划分的意义是基于两大行政法学原理:
①内部行政相对人不能成为外部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
②内部行政相对人不能构成行政诉讼中的原告。

(2)组织类行政相对人与个人类行政相对人
根据当事人的组织状态,行政相对人划分为组织类行政相对人和个人类行政相对人。

(3)法人类行政相对人与非法人类行政相对人
法人类行政相对人指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相对人;非法人类行政相对人指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和个人。

这种划分的意义是基于:某些行政法律规范只适用法人相对人,或只适用非法人相对人。

(4)国内行政相对人与国外行政相对人
基于当事人的涉外因素,行政相对人可以划分为国内行政相对人与国外行政相对人。

前者指中国的各种组织和公民,后者指在中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和外国人。

这种划分的意义是基于:
①总体上,行政法律规范既约束国内相对人,也约束国外相对人,但某些特别的规定,只适用国内相对人,或只适用国外相对人;
②国内相对人和国外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均享有原告的法律地位,然国外相对人另受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十章所确立的“平等”、“同等”、“对等”和“委托中国律师诉讼”等原则的约束。

二、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1.国家组织
(1)国家行政组织
国家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的合称。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相对人。

(2)其他国家组织
在国家行政组织以外,还有不少国家组织,如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
①当它们以“机关法人”的身份参与民事活动时,适用法人在行政法上的地位;
②当它们进行非职权性活动,而这些活动又属于行政主体的管辖内容时,也属外部相对人。

2.社会组织
(1)企业单位
企业单位是指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等活动,产生的价值可以用货币表现,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

(2)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卫生等需要,其经费实行预算拨款制而设置的机构。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单位,其区别主要有三点:
①企业单位是生产营业性的,而事业单位是非生产营业性的;
②企业单位一般从事经济活动,而事业单位从事某种专业性-活动;
③企业单位搞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开支自己解决,而事业单位不搞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开支由国家统一拨给。

(3)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指社会成员本着自愿的原则,依团体章程而依法组成的集合体。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外国组织和外国人
(1)外国组织
外国组织成为相对人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它们在中国境内。

外国人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外国人作为我国的行政相对人,必须以“在中国境内”为前提条件。

确立外国人在我国行政法中的相对人地位,有两大直接的法律意义:
①外国人作为相对人,体现了我国的主权原则;
②外国人作为相对人,使我国政府负有保护其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活动和权益的职责,这体现了对他们的权益保障。

作为相对人的外国人和作为相对人的我国公民虽然在行政法的地位上是同一的,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区别:
①外国人不享有我国公民所享受的所有权利。

有些权利为我国公民所专有;
②外国人也无须承担我国公民必须承担的所有义务;
③外国人必须履行附加的义务;
④对外国人可适用某些特别的行政处罚措施,而对中国公民不适用。

例如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处罚。

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1.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1)行政参与权
行政参与权有三项内容:①参加国家行政管理;②参与行政程序;③了解行政信息。

(2)行政协助权
行政相对人有主动协助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利。

该权利包括三项内容:①报告权;②制止权;③扭送权。

当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行政机关提供行政保护,否则,相对人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第ll条规定提起行政诉讼。

(4)行政受益权
行政相对人有权依据法律从行政主体中获得某种利益。

(5)隐私保密权
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中,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公开相对人的隐私。

相对人享有对自己的隐私保密的权利,行政主体有为相对人的隐私保密的义务。

(6)行政监督权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对行政工作的建议和批评权,对不法工作人员的控告和揭发权,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7)行政赔偿和补偿权
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法或合法而造成了相对人财产的损失,当事人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获得赔偿或补偿。

2.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遵守行政法律秩序.
(2)服从行政命令。

(3)协助行政管理.
四、行政相对人身份的认定
1.确定行政相对人身份的意义
(1)确认行政相对人身份,有助于确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确认行政相对人身份,有助于确认一个组织或个人在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2.认定行政相对人身份的方法
(1)行政相对人与行政对象人
行政对象人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在形式上所针对的组织和个人。

行政相对人则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且直接承受行政行为法律效果的当事人。

在大多情况下,行政相对人与行政对象人是同一的。

但有时,行政相对人也会与行政对象人发生分离。

区别行政相对人与行政对象人的法律意义在于:行政诉讼中的原告是按行政相对人而不是按行政对象人确定的。

(2)行政相对人与法人
在行政相对人与法人的关系上,应掌握以下三点:
①法人是行政相对人的一种载体。

②法人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不能划等号。

法人并非绝对为行政相对人,法人同时亦可能成为行政主体,当它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时候。

③非法人组织可以以非法人为相对人,而法人组织则只能以法人名义为相对人,法人的内部机构不能以相对人身份参与法律关系。

(3)行政相对人与国家机关
①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主要载体,但它也可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出现。

②其他国家机关一般不会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但当它们从事非职权行为时,亦可成为行政相对人。

(4)行政相对人与国家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具有三种不同的法律身份,即行政人、行政相对人和自然人。

国家公务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