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
版)
课前小读三分钟
(要求全体起立,大声朗读,然后齐读最后两段,老师起头,“担当是如画风景中朝花夕拾的片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中的一个考点——翻译文中句子,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考试大纲。


二、研考纲
三、明确目标
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
增强采点得分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五、摸学情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5个句子,并口头翻译一遍,同时注意句子的采分点,每道小题按5分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找学生逐一翻译,逐一点评。

第1个句子中“为”“拜”“以”“闻于诸侯”为采分点,一个点1分,大意为1分,其中里面的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第2个句子中“犹”是“尚、还”,“为”是“做”的意思,“已”通“矣”,相当于“了”,另外,“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也”语气助词不翻译,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翻译;第3个句子中两个定语后置为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为1分,“一”为“专一”占1分,大意为1分,遇到倒装句式和活用词、通假字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和翻译。

第4个句子中“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是“将”(年且九十),“为所”表被动,省略了“之”代指项羽,遇到省略成分,注意进行补充。

第5个句子,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相邻语句的意思互为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主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句子中使用了修辞用典的时候要本着贯通的原则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把5个句子的参考翻译朗读一遍。


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凭借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2、我壮年时候,尚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在上吃泥土,在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4、不这样做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5、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喜悦或者悲伤。

六、总结达标路径
教师总结:在上述句子的翻译过程中,其实我们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当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进行“意译”,“意译”就是根据原文的意思,灵活处理那些使用了修辞用典手法的词句。

我把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六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出示幻灯)
1、凡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朝代、度量衡
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2、没有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删去。

3、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等要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

4、文言句中出现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
句式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5、省略成分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使句子通畅。

6、使用互文、借喻、借代、用典等手法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

把这六点总结为一首简洁、好记的口诀歌:
专有名词要保留,
无义虚词都删走,
省略成分需补充,
修辞用典贵贯通,
遇到语法应调换,
翻译得分人人羡!
请同学们牢记翻译原则和招数,力求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板书信达雅三字)。

“信”就是准确,忠实于原文原意,不误解,不随意增删内容,不牵强附会。

“达”就是通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原汁原味的体现原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给大家2分钟时间背背这首口诀歌。

一齐背诵一遍。

掌握了这些技巧,我们就要在实践中练一练,请同学们阅读页子上的两段文字,并把划线句子翻译到页子上,自己找一找得分点,我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翻译。

七、应用提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个句子5分,共20分)
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
2、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教师点评,合理评分,评议完毕出示幻灯,参考翻译标出采分点,供学生参考,学生朗读一遍)
参考翻译:
1、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

薛谭于是就向秦青谢罪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唱歌),(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

2、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总结:
掌握翻译技巧,是翻译准确的必要条件,但仅仅有这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积累,没有积累就谈不上理解,不理解就谈不上准确翻译,同学们一定要加强训练和应用。

七、拓展延伸
如果把上述两个材料作为作文的材料,让你自主立意,你会怎样理解呢?找同学来谈谈。

教师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学无止境;
虚心求教;
不能浅尝辄止;
量力而行;
适当减压;
教师总结:
荀子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

”学无止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捷径,不能浅尝辄止,唯有苦学、苦练。

今天不苦学,少了精神的滋养,注定了明天的空虚;今天不苦练,少了技能的支撑,注定了明天的贫穷。

当然,同学们已经在高考这条路上,日夜奋战了1000天,我们走的很沉重,我们走的很辛苦。

我想告诉同学们,高考,拼的不仅是实力,拼的也是耐力和毅力。

在离高考不到80天的时间里,我们也要学会给自己适当减压,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打好高考这场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