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市新华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石家庄市新华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石家庄市新华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和2006年工作情况过去的四年,是新华区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四年。

四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全区人民一起,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和任期的各项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四年来,发展思路更加科学完善。

确立了构建“乳品工业生产基地、华北重要商埠核心区、省会绿色生态休闲区”三大主体战略,编制了《新华区城区发展规划》,在战略层面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清晰、科学的定位。

明确了构建和谐新华的任务目标,更加注重改善城区环境,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掀开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四年来,主要指标保持了高位基础上的稳定增长。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是2002年的3.8倍;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5.13亿元,比上年增长8.06%,是2002年的3.9倍,其中实现税收收入14.6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6.5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6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6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是2002年的6.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7%,四年累计完成255亿元。

这四年,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四年来,城郊农村发展跃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城郊农村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切实维护了村民的各项权利。

充分挖掘城郊发展潜力,四个乡镇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城郊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改造了一批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城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郊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剩余劳动力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增收,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11元。

这四年,城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化进程迈出了坚实步伐。

四年来,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大力推进南水北调、西北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和石环公路建设,城区西北部成为省会生态环境的新亮点。

四年来,累计投入1.44亿元,组织实施了一批事关城市载体功能、形象品位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建工程,共改造道路215条、居民小区16个、小街背巷40条,新增绿地1.12万平方米。

理顺了城区三级管理体制,消除了一批影响城区形象的顽症。

这四年,是新华区历史上投入最大、城建工程最多、管理水平提高最快、城区变化最明显的时期。

四年来,社会日趋和谐稳定。

按照构建和谐新华的要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加强,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对全区发展更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各位代表,四年来,我们坚持以更新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审视区情,着眼长远,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统筹全局,努力把全区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紧紧抓住制约发展、影响和谐的关键环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坚持靠正确导向和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按照这样的脉络,四年来着重抓了以下八个方面:(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三大主体战略”,初步形成了乳业、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格局。

工业方面,三鹿集团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正式合作,外方注入8.64亿元资金,迈出了国际化运作的关键一步。

选择了10家骨干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工业经济呈现出梯次发展、竞相发展的势头。

三产方面,建成了民族路商业街、太和二期等一批项目,完成了三个大棚市场的升级改造,全面消除了重大火灾隐患,改善了停车、交通、货运、治安秩序,新华集贸中心商圈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引进了国美、保龙仓等大型连锁商业机构入驻,二环路建材、汽贸特色商贸带规模不断壮大,二级商务中心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业方面,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以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为主体的特色农业格局。

(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始终把上项目、增投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

围绕区位环境优势谋划项目,编制了《植物园路区域总体规划》和区域详细规划,加快推进植物园路区域开发建设。

未来几年,植物园路区域将成为省会西北部的城区新亮点、投资新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抓项目,完成了三鹿综合改造、高档奶粉和酸奶、灭菌奶项目,积极推进6万吨奶粉分装生产线、乳品二厂灭菌奶生产线、益生元高档奶粉生产线建设。

完成了三鹿乳品工业园的选址、规划,正在运作入园四个项目。

这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壮大三鹿集团母体,年新增税收近亿元。

围绕旧村改造新上了一批拉动村级经济发展、方便居民生活的商业服务项目。

四年来,累计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8个,其中列入省市盘子11个,项目总投资62亿元。

(三)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从改革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入手,实行分级管理、属地征收、超收奖励的区对乡镇、街道财税体制,2005年乡镇街道同比增收5700万元,同比增长45%, 2006年在增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同比增收6300万元,同比增长28%。

四年来完成15家企业改制,一大批弱小困难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累计完成科技投入4.5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科技专项资金1603万元,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连续四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建成了新华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民营经济发展中心,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交流活动,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全区民营企业达1116家,其中纳税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50家,2006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2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四)促进城郊农村全面发展。

四年来,启动“城中村”和旧村改造13个,拆迁712亩,新建村民多层住宅50余万平方米。

启动了8个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完成了3个村的村改居工作。

完成了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村务公开,加强了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审计监督。

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改造了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完成了西三庄乡卫生院改造,实施了农村计生服务民心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了农村小学的建设,成立了农村消防大队。

四年来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近亿元,大力推进改水改厕、架设路灯、垃圾定点存放、村内道路硬化、村民各类活动场所建设等项工作,有8个村进入了全市创建工作先进行列。

全部免除农业税,共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66.3万元。

(五)加强城区建设管理。

加快推进南水北调、西北水利防洪生态工程和石环公路的征地拆迁,为工程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城区西北部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成了赵佗公园、浩林公园;建设了绿荫广场、新华路友谊大街交叉口等两个夜景景观;新建了植物园路,打通了泰华街,完成了联盟路、新华路拓宽改造工程。

建立起三级城管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全天候、精细化、无缝隙管理模式。

大力开展“争营创”活动,集中整治露天烧烤、小广告等城市顽症,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无占道市场、无积存垃圾。

四年来,共拆除违章建筑11.5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广告牌匾4.16万平方米,创建了牌匾亮化一条街和6条样板街道。

连续两年在市容环卫综合评比中名列前茅。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圆满完成了环保目标。

(六)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2003年,全区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功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改善了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四年来累计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 5.66亿元,年均增长11.8%,共改造中小学5所,新建扩建教学楼及其附属设施1.2万平方米。

完成了28中和30中合并,接收了企业移交的学校和幼儿园8所,建成多媒体电化教学设施376个,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较大幅度提高。

建成了区图书阅览中心,全区群众性文体组织达到36个,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服务,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全面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四年共投入950万元,建成社区综合服务项目35个。

重新划分社区,社区居委会调整为67个,提高了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专兼职干部、楼院长待遇。

四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培训下岗、失业职工8000余人次,实现再就业2.4万人。

每年都办好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尤其是免费婚检在全省首开先河,新婚夫妇婚检率成倍增长;彻底解决了高柱小区和柏林北区二十年不通暖气问题,5000多户居民实现了正常供暖,树立了政府务实为民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

(七)保障社会安全稳定。

完成了公安分局和13个派出所的新建和改扩建,加强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开展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租赁房屋普查登记工作,共普查登记17.3万户、49.1万人,办理暂住证5.3万个。

着力抓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妥善处理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严厉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四年来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与此同时,实施了在地统计,完成了“四五普法”,启动了地方志编纂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大力支持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搞好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活动。

物价、质检、工商、档案、人防、机关后勤等项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八)努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和工作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

对全部126个财政开支部门实行详编综合预算管理,严格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健全了政府采购、会计委派等一系列制度,加强对大额财政支出的审计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积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认真组织人大代表议政日活动。

聘请了政府法律顾问,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修订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了政府规范运行的50条制度。

建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成了政府网站,开通了区长电子信箱和区长公开电话,进一步畅通了民意反馈渠道。

开展了以“双提三效”和“争树优良作风、争创一流业绩”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执法部门和直接面对群众的单位实行了“窗口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强化廉政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进一步塑造了严明、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