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摘要:当今的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过去的语文教学存在严重“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语文教学要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对教师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毅力。
文本篇幅有限,只就语文创新考试中的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浅论—二。
创新教育的内涵广泛而深刻,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创造民主、进取、开放的教育氛围等。
归根到底,创新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结构合理、智能结构良好、个性特征积极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需要。
但创新教育绝对不是可以独立单列的专项教育,实现创新教育的任务要靠整个教育体系以积极自觉的努力来承担。
宝石藏在深山中,珍珠藏在大海里。
但如果没有人开采,那么它们将永远不会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同样,人的智能需要开发,而开发的关键是教育,尤其是创造教育。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从根本上说,以弘扬“创新为主旨,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
一、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参——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教师主动交流;中下等生在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常处于“陪坐”状态,就是优等生也只是跟着教师兜圈子,当配角。
“封建家长的‘一言堂’由来已久,教师为中心,一个人说了算的教学模式已经使课堂死气沉沉。
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深层的答案中,容不得不同意见。
”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作为衡量尺度,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
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
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既在教师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哪怕是一部分,一点点也好。
要多多激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以教师的点拨、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掌握规律,达到学通的目的。
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完全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出一套“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六步教学法和“三结合”的语文自学方法,在教师较多时间不在校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这对我们是有益的启发。
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
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
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皇帝,多么富有情理的想象啊!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为意无意地窒息着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
以阅读为例,分段只有一个标准,中心只有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参的观点。
学生丧失了发言权,变成了“留声机”。
在作文上则走得更远,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得积极,思想得深刻,否则便还以颜色。
“尝试”只能是打工、经商、当老师,如果尝试作弊、撒谎、恶作剧、早恋,即使是以一种深深的忏悔和自责去写,也难逃厄运。
高考阅卷者说:“他(学生)忘记了这是严肃的考场作文,忘记了中学生不准谈恋爱的规定,怎么可以在考场上随意挥洒自己的感情!”评卷人自己就对文题预先有一个认识,认定了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什么最佳,什么次之。
看卷时就用这个框框去套考生的文章,好坏高低自有定数;而考生一多,千奇百怪的思想、内容可能出现,而一旦超越了评卷人的预想,他往往难以接受,想创新的也会费力不讨好,还是写四平八稳的文章为佳。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味地逐句、段讲解,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应该说语文课也是一种艺术,懂得学生心理,注重研究创新,学生便乐于学,学则收益大。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创新教育要求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学生的创新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
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同时,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
这就是说,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的环境。
从课堂环境来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近些年来,课堂讨论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
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犹如“旋转大舞台”,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樊篱,师生竞相登场可以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好比“新闻发布会”,变信息单向传递为立体化传递,信息渠道流畅,这势必带来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也似“原子反应堆”,思维相互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有的人认为,课堂讨论还像“新春茶话会”,教学气氛活跃。
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程序会产生和谐共振……。
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统一性”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是过分地讲求整齐划一,重视共性和求同,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事实上,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教育为依据、为底蕴,才有可能防止将创新教育窄化、浅化和庸俗化。
所谓个性,就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
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动性、超越性的个性。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切忌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接受器,把个性迥异的千千万万学生按照教参的一种模式,采用同一标准去铸造。
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抹杀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为此,“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孔乙己的悲剧揭示的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还是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世态的炎凉?文天祥痛定思痛痛何为?是阐发爱国思想,还是表现一个孤独生命在灵与肉、理智和情感激烈冲突中的痛苦呻吟?近墨者是否一定黑?开卷是否一定有益?……让学生在语文这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发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又如,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公开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和”三个允许”的要求,即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这些,都为学生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了重要作用。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是在改变同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人的思维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引导学生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新知识,不满足于固有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善于抓住灵感并把它发展下去,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思维的人。
五、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
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终将被现代教学技术所取代。
现代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的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向沙漠进军》一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亲身去过沙漠,在常规教学中老师只能空讲,学生则很难产生情趣。
如果把沙漠的自然景观,沙漠形成的原因及我国治理沙漠的成果用电脑制成教学软件播放给学生看,则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教学效果。
既从中学到知识,又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电教法还可以通过镜头把文章的文字语言转变为视觉语言。
如讲《背影》时,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创造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现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及其巨大的潜力,带来了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
据研究表明,利用多媒体系统学习可以使学习时间减少50%,使记忆内容增加80%,使费用下降50%。
到2000年,我国80%的高中、16%的初中和1%的小学要分别达到每校25台、20台和15台的电脑拥有量。
它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
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教学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和突破性进展。
六、注意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
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支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