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
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
”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遇。
”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
”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
)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我们倡导“简单而扎实”的语文课堂,每一堂有效的课前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扩大知识面,更能垫定学生感情的基础,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控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难忘事师:下面,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花一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谈理解,师指导。
)师:让我们再一次看看题目吧!(读题)这一节课在作者的心里已刻上了一个极深极深的烙印。
可到底让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来说说吧?生:作者难忘的是台湾的师生对祖国诚挚的爱。
生:我补充,难忘的是台湾民众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回归后的台湾人民爱国的感动!师:是啊,难忘的是一颗颗深厚的爱国心,一片片对祖国无比赤诚的爱!(再读题。
)两次读题,但课题的内涵已大为不同,学生的激情自然随之高涨。
三、精读,揣摩难忘心1、以演促读:“一笔一画”:师:他们的爱究竟有多深呢?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生1:我是从这两句读懂的:“他用粉笔在黑板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
”从台湾师生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老师写字的样子,我明白了他们爱国的深厚。
生2:老师,我有疑问,为什么说他很吃力,要一笔一画呢?生3:我知道,是因为台湾刚回归,他们字写得不熟练。
师:“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生:就是很慢很慢地写字。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个字,为同学们演示演示吧。
(生表演“一笔一画”。
)师: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生:他们所包含的情感不同。
生:对,台湾的老师是满怀爱国之情写这几个字的,所以写得特别慢。
生:老师,我知道了,他不仅仅是因为不熟练,更因为他满腔的爱国之情,写得慎重,所以才“一笔一画”。
师:同学们,让我们配合,一起把当时的情景来演演,好吗?师:准备好了吧!(上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的真的好高兴啊!50年了,我们终于能堂堂正正地说自己的中国话了。
这是我们的第一堂国语课,希望我们能共同学好。
孩子们,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来书空,好吗?(教师一笔一画地写,一板一眼地念。
)师:孩子们,跟着老师来读读吧!第一遍:我-是-中-国-人。
(极慢而慎重)第二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低而慢)第三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渐高,渐通顺)第四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高,有感情)第五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最高,满腔激情)师:表演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老师,我内心好感动!原来这几个字竟能饱含这么深的感情!生:他们对祖国的爱真是太让我们激动了!生:……师:多么深情的一句句话啊!就让我们用上自己最深情的语气再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
)读演的结合,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不仅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氛围,同时更是自己爱国情感的深化,知识、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2、“一遍又一遍”:师:听着动人的课,情不自禁地,作者坐到了孩子中间,“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学生齐读。
)师:这“大声地、整齐地”如何来表现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朗读。
学生汇报读,评价。
生:我有问题。
他们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难道他们不觉得枯燥吗?生:我不同意,因为他们太爱国了。
生:我有补充,还可能因为他们离开祖太久了。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的台湾同胞们被日本侵略者欺压了整整50年啊,600多个月,1800多个日日夜夜啊!此刻他们所读着的不仅仅是祖国的语言,祖国的文字啊,他们同时也正读着作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尊严,作为中国人久违的自豪感啊!所以,一遍过去了,(指名读。
)“他们大声地、整齐地读着,……”又五遍过去了,(女生)“他们大声地、整齐地读着……”十遍过去了,(男生)“他们大声地、整齐地读着……”二十遍、三十遍过去了,(全班)“他们大声地、整齐地读着……”师:同学们,心中的热血沸腾了吗?此刻,你们能理解“一遍又一遍”吗?生:这一遍又一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
生:对,所以他们即使念再多次,也还是不够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一席肺腑之言,他们对于你们的理解一定感怀在心的!不同层次的多重解读,让学生的感情充分得到了渲泄,更让课堂的氛围再次升华,真正地从“一遍又一遍”中领会到了台湾人民那一颗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3、“光复”、“自己的”:师:下课了,他们亲切地交谈着,作者应邀参观了小礼堂。
“说是礼堂……”(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完成一道练习。
(出示:比较句子。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好了,画上了我们中国的伟人。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
”生:第二句好,增加了“自己的”更能说明台湾人民对久违的回归的一种自豪感。
师:那么这里的“光复”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形容以前受过很大的苦难,后来终于回归了,这样就称为光复。
师:那么这说明了什么?生:我知道了,这里用了“光复”,说明了台湾人民对以前被欺压的历史仍记忆犹新。
生:我补充,用了“光复”更能表现台湾人民对台湾回归的渴望和对台湾回归后的幸福。
师:是啊,同学们,多么强烈而复杂的爱国精神,多么深厚悲喜交集的爱国情意啊!就让我们用上自己读,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吧!(学生齐读。
)师:我们作者被眼前的这一切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作者即将离别时,“我紧紧地握着……”(学生齐读。
)在比较中领悟爱国情怀,这其中体现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只有通过思维的交互流动,才能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对教师的盲目随从。
四、课外延伸1、同学们,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堂课呀,多么感人肺腑的一堂课呀,多么令人难忘一位位的爱国的台湾同胞呀!还记得《七子之歌──台湾》吗?让我们再去品品吧!(诵读《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本课的首尾两节简短而恰当的小阅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更让学生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紧扣文章的主旨。
2、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衷心祝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早日统一!”3、作业: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读、看)。
二、再读课文,明确在难忘一课中那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并找到三次出现的地方(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一遍一遍用发自内心火热而又真挚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三、反复朗读,在“台湾光复”资料的背景下感受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的感情。
1、为什么写的认真吃力?理解光复。
50年没有写过汉字为什么刚学会就急着去教孩子?50年光复后重回祖国怀抱的释怀,激动,那种学习语言文字的迫切之情。
(反复朗读)2、教学“一遍遍用火热而真挚的心读时”,可安排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谈体会,然后根据学生体会程度,师再次引领:师: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整整50年没有这样大声地说这样的话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神情怎能不严肃?在读。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再读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在这样的情感理解基础上,然后读好关键句子。
3、看后激动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被爱国情怀感动。
是自豪,是浓浓爱国之情的代言。
师:墙上挂着的仅仅是画像吗?生:是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的历史。
师:你自豪吗?生:自豪。
师:读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是光辉灿烂的文化。
师:你自豪吗?生:自豪。
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挂着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师:有这样的民族你自豪吗?生:自豪。
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面对画像,面对台湾教师这颗炽热的爱国之心,面对这份浓浓的民族之情,生:(齐读)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师:是啊,此时此刻没有什么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各自的感情。
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这样的一段经历,这样的一堂课我能忘吗?生:不能。
师:指着课题读生:难忘的一课。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