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版)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
(完整版)神经外科常见手术入路
6、问号形切口: 如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等。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常见经典入路切口
(一)冠状切口:
1、用于经额叶入路、额下入路、经胼胝体间入 路等。
2、适于额叶病变、鞍区及鞍上病变(鞍结节脑 膜
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等)、前颅底病变等。
3、体位:患者取仰卧位,Mayfield头架或头托 固
定,头顶部向地面后伸10°~15°.
4、切口:双侧额部冠状切口,从一侧耳屏前方 到
另一侧耳屏前方。
冠状入路切口
(二)额颞切口:
1、用于翼点入路或改良(扩大)翼点入路
2、适应证: 1)所有位于前循环的动脉瘤; 2)基底动脉分叉部较高的基底动脉瘤和小脑上 动脉瘤; 3)额叶和前颞叶动、静脉畸形; 4)额颞叶病变; 5)鞍区和鞍上病变。
内面为窦汇。枕外隆凸的下方有 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 血管常扩张。颅后窝开颅术若沿 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 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 致大出血。
枕外隆凸
切口及入路设计原则
1、最佳途径: 将病变包括在内 离病变距离最近 利用自然解剖间隙 尽量减少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损
伤
2、病变精确定位 1)颅底病变或靠近颅底病变可利用CT、MRI显示的 解剖标志做到较精确定位;
•早期的神经外科手术切口主要有 两种:
马蹄形切口:多用于幕上手术
直切口:多用于幕下手术
颅脑手术的切口形状
1、马蹄形或“n”或“U” 形切口:最为常用。 如颞下入路切口、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切口、
颞 顶部切口、远外侧入路、冠状切口等。
2、弧形: 如翼点入路切口、枕下乙状窦
后弧形切口等。
翼点入路切口标记
颅顶又分为额顶枕区和 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 颅顶诸骨。
(1)额顶枕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 •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 颅骨外膜
•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连接,难以将 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三层合 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 易分离。
矢状缝 人字缝
6、翼点pterion:位颧弓 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 额、顶、蝶、颞四骨相汇 合处,多数呈"H"型,少 数呈"N"型。翼点内面有 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 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 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
硬膜外血肿。
颞骨
乳突 颧弓
翼点
颧骨 上颌骨 下颌骨
7、枕外隆凸: 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
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四)枕下中线或旁中线入路
1、适应证: 1)小脑半球、蚓部、第四脑室、脑干、枕骨大
孔区的血管及肿瘤性病变; 2)Chiari畸形减压
2、体位:可取侧卧位、俯卧位或坐位
3、切口: 枕下中线入路:切口始于枕外粗隆上2~3cm,
止于上颈椎。
乙状窦后入路切口
3、直切口: 如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颞肌下减压术
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等。
颞肌下减压直切口 枕下后正中入路切口
4、拐杖或倒拐杖切口: 见于小脑半球肿瘤或血肿手术等。
患者某女,18岁,左侧听神经 瘤
术前切口标记线
5、“S”状切口及梭形切口: 见于颅骨肿瘤切除或头皮肿瘤切除等。
额结节
眉弓 眉间 鼻额点
4、冠矢点 又称额顶点,为冠状 缝矢状缝相交点,位于鼻额点 与枕处粗隆连线的前、中1/3交 界处,距眉间约13cm,是新生 儿的前囱所在处。
5、顶枕点 为人字缝与矢状缝相 交点,位于枕外粗隆上方约 6cm,是新生儿的后囱所在处。
额顶点(前囟)
顶骨
顶枕点(后囟) 枕骨
额骨 冠状缝
5、切口损伤少: 尽量减少切口线的长度,减少对
病人的创伤 避免切口损伤容貌,尽量位于发
际内
6、注意体位: 设计切口前,摆好病人体位, 总的原则:利于脑保护,便于术
血;
2)最大限度发挥重力作用以减少脑的 人为牵拉;
3)考虑所有体位对脑灌注压和脑血液 的影响。研究显示头位抬高20°~30°时, 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而不影响脑灌注压和 脑血流量。
神经外科常见手术 切口和入路
金阳医院手术室 肖 月
成功实施神经外科手术的先决条件: 正确的选择手术入路, 合理的设计皮肤切口。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的命名
一般以入路过程中的关键结构(皮 肤、骨性结构或脑组织)为参照。
头皮、颅骨解剖知识
一、颅的组成及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颅部由颅顶、颅底和颅 腔三部分组成。
翼点入路经典切口标记
翼点入路切口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左侧)
改良翼点入路切口 (右侧)
(三)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1、适应症: 1)桥小脑角肿瘤; 2)三叉神经痛; 3)面肌抽搐; 4)前庭神经切断术; 5)舌咽神经和膝状神经节痛; 6)后循环血管性病变。
2、体位:可采用坐位、侧俯卧位、侧卧位。无论选 哪一种体位,都要用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侧俯 卧位、侧卧位头顶部稍向下屈曲,同侧肩部下拉,使 肩与头距离加大。 3、切口:皮肤切口呈弧形、“C”形或“S”形。
左侧蝶骨嵴脑膜瘤
2)、颅底以上部位的颅内病变可通过: a 利用解剖标志做到较精确定位; b 利用CT或MRI进行测量:
镰旁脑膜瘤
3、注意皮瓣血运:
长度不应超过基底宽度的1.5倍至2倍; 皮瓣基底部有一定宽度且朝向供血动脉处 皮瓣应包括一组动静脉
4、避开主要功能区:
尽量减少对运动、感觉、语言等重要功 能区的损伤
3、体位:仰卧位,Mayfield头架固定,头 部向对侧旋转20°~30°.对于前部病变,旋 转角度可适当加大;对后部病变,旋转角度 可适当减少。头顶部向后倾10°~15°,使颧 突位于视野的最高点。
4、切口:在发际内行弧形切口。切口始于 耳屏前方,不超过颧弓根部,以免损伤面神 经分支,并尽量靠近耳屏,不要损伤颞浅动 脉;终于眉弓中点或上矢状线。
(2)颞区
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 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
• 皮肤 • 浅筋膜 • 颞筋膜 • 颞肌 • 颅骨外膜
二、颅脑重要骨性标志
1、鼻额点 为鼻根中央的凹陷处,相 当于额骨鼻突与鼻骨的相 接处。
2、眉间 位于鼻额点上方约2cm处, 在两眉之间。
3、额结节 位于眉弓上方约5cm的最 突出部,其深面正对额中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