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

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SHANGHAI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BULLETIN(2008年)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二○○九年五月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2008年)编制部门: 矿产资源管理处(地质环境和勘查管理处) 资料来源: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九年五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市政府领导在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实行地质环境状况公告制度的请示》一文的批示精神,为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监测成果的作用,更好地保护地质环境,现发布本市2008年地质环境公报。

目录一、概述二、城市地质三、地质环境监测四、地下水和矿泉水1、地下水2、矿泉水五、地质灾害防治1、地面沉降防治2、汛期防灾3、编制地质灾害专项防灾预案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资质管理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八、法规制度建设九、大事记十、附件一、概述2008年,在国土资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本市地质环境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各项业务与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全面完成了《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的各项任务;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得到扎实地推进;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量压缩到3700万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回灌量增加至1700万立方米以上,保持了地下水人工回灌量的持续稳步增长,使全市各含水层地下水位继续有所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趋缓,全市平均地面沉降为6.4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

其中中心城区地面沉降量为7.6毫米,比2007年减少0.2毫米。

郊区地面沉降量为6.2毫米,比2007年减少0.4毫米;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较为稳定。

二、城市地质◆扎实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1、加快推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

至11月底,总计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1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2、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全面完成《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各项工作任务经过4年多的努力,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地面沉降预警与防治研究、地下空间与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12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组织了由17名院士和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市合作模式、数据共享机制、成果表达与服务机制、多专业多学科融合、城市地质调查方法及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地质工作服务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典范三、地质环境监测●监测设施积极落实“上海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中的任务,已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址区及临港新城主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7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监测成果2008年观测水位9188次、取水质全分析样280套;I等精密水准测量919.6公里,II等精密水准测量1394.6公里,分层标相对测量636次。

共取得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约20552个,提交监测报告4份,提交监测简报16份。

●信息公告编制发布了2008年《上海市地质环境公报》和《上海市地质环境季报》, 及时公告2008年本市地质环境状况。

四、地下水和矿泉水1、地下水开采量和回灌量根据水务系统的统计, 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3475.77万立方米,比2007年度减少了881.55万立方米;人工回灌量1763.29万立方米,比2007年增加38.23万立方米;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开采和回灌情况见(图1、2、表1)。

图1 2008年上海市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量时间分布图2 2008年上海市地下水开采、人工回灌量层次分布图注:表中水量差“-”表示较去年减少;净开采量“-”表示回灌量大于开采量2008年度全市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压缩,地下水回灌量稳步增加,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总体上延续近年来逐年上升的态势继续上升,但由于第二、三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已上升至较高水平,本年度局部地区地下水位较稳定;第四、五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由于地下水压缩开采力度较大,地下水位上升明显。

年内最高、最低水位分别出现在8~9月份和1~2月份(表2)。

表2 2008年上海市主要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含水层地下水位变化根据2008年潜水水质监测资料,全市潜水水质与2007年相比,除SO42-、NO3-、TFe和COD含量稍高外,其他离子或组份的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见表3)。

表3 2007、2008年潜水主要成份平均值对比表(单位:mg/L)各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的质量如下:第Ⅱ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大多位于良好级别;第Ⅲ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大多属良好级别,仅个别地点出现有较差水,影响其质量分类的因素主要为Cl、矿化度、亚硝酸盐、铵、铁和耗氧量等;第Ⅳ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评价显示大部分地区以良好为主,较差的水仅分布在矿化度为1~2g/L的范围内,影响该层质量分类的因素主要为Cl、总硬度、矿化度、SO42-、亚硝酸盐和氨氮等;第Ⅴ含水层地下水质量大部分地区以良好为主,较差水的分布范围仅在崇明岛的中部偏北地区等地,影响该层地下水质量分类的要素主要为Cl-、矿化度、铁、锰和铵等(见表4)。

表4 2007、2008年承压含水层原生水质平均值对比表(单位:mg/L)全市除人工回灌井外大部分地区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均处于稳定的原始状态。

根据2008年内水质监测结果,对比上年度资料,尚未发现承压水水质有明显的变化。

2、矿泉水2008年对19个注册登记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了检查,全部合格。

至2008年,本市可开采矿泉水资源量1200万立方米;2008年实际开采矿泉水总量73.7763万立方米左右;通过上海市注册登记的矿泉水水源地数19 个。

本市检查合格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情况见(表5)表5 2008年上海市合格的天然矿泉水水源地一览表五、地质灾害防治1、地面沉降(1)会同市水务局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和回灌的监督管理,编制了《上海市2008年地下水开采与回灌方案》,明确了2008年全市地下水开采与回灌分布指标。

全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3475.77万立方米,较2007年同期减少881.55万立方米;实际回灌量1763.29万立方米,较2007年同期增加38.23万立方米,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2)加快推进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建设。

在市建交委的大力支持下,地面沉降生命线工程骨干监测网建设等4个工程工可报告也已正式得到批准。

同时,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1月底,总计完成:人民广场、世博会地面沉降监测站地下部分设施建设;23组生命线工程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以及21口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建设。

(3)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4)2008年全市平均地面沉降量6.4毫米,较去年减少0.4毫米;其中中心城区平均沉降7.6毫米,郊区平均沉降6.2毫米。

2、汛期防灾组织开展了2008年汛期地质灾害巡查。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机制,分类管理,减免审批项目,创新工作流程,增强服务能级,明确了必需做和不需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范围,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年共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19个,其中一级评估56个,二级评估70个,三级评估93个。

4、资质管理继续强化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13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9家、设计资质5家、施工资质7家、监理资质1家(表6)。

表6 上海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监理单位资质六、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鉴于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经国土资源部评审,于2005年9月19日正式批准成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并经两年多的建设于2008年4月27日顺利揭碑开园,使其成为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设立,对其独特的淤泥质潮滩地貌、植被、鸟类等地质遗迹、生态景观和著名的人文历史景观作为国家级景观进行规划、开发、宣传和保护,提高了崇明岛地质遗迹、人文、生态资源环境的资本价值。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对发展上海旅游度假、生态观光、研发创新、运动休闲、教育科普等产业,提高崇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实质性的内涵和机遇。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面积145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底,国家投入建设资金470万元人民币,崇明县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投入资金1210万元人民币。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正在完善基础建设,正在向建成世界地质公园目标迈进。

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2008年开展了对深度距地表约120米,坑壁陡峭,坡角大于70度,且发育有裂隙,地质环境问题及安全隐患突出的罗山采石坑的一期避险围护治理工程:对罗山采石坑坑壁裂隙等较为发育的危岩体,进行水泥封堵或锚杆加固,防止岩块松动塌落;对裂隙发育、岩块隙宽较大的岩体,采取炸除,以绝后患;对采石坑整体的防护,采取在采石坑周围设置有相当强度和密度,能有效阻挡与隔绝车辆、人畜进入场区坠入坑内的围护栏网,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并注明采石坑深度避免误入,以此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期工程国家投入治理资金200万元人民币,松江区配套投入40万元人民币。

罗山采石坑的一期避险围护治理工程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对庙头采石坑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二期工程,投入治理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工程进展顺利。

同时推进了横山、辰山结合植物园建设和房地产的开发建设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八、法规制度建设★完成了《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上报稿),并已上报市建交委。

★全面推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对土地审批流程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善评估机制,分类管理,减免审批项目,创新工作流程,增强服务能级,明确了必需做和不需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范围,形成了《关于本市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沪房地资环[2008]585号),使灾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九、大事记▲4月22日是第39个“世界地球日”。

根据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市房地资源局、团市委和市地质学会在中山公园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