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解析版)1.【 2019 江苏 】 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经水湿润的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1B. 将4.0 g NaOH 固体置于 100 mL 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 1.000 mol L ·-1NaOH 溶液C. 用装置甲蒸干 AlCl 3 溶液制无水 AlCl 3固体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 SO 2 答案】 D解析】此题考点为根据所给实验操作是否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要根据实验操作推断出实验的结果,再与选项中的实验结果一一对应。
属于简单常规题目A. 用水润湿的 PH 试纸测量溶液的 PH 会出现人为误差,实验数据不准,故 A 项错误;B. 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实验误差或炸裂容量瓶,故 项错误;C. 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所得的产物因氯离子会发生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蒸发所得的产物 为氢氧化铝固体,故 C 错误;【点睛】蒸干溶液可以得到溶质固体,但必须考虑溶液中弱离子的水解平衡,当温度升高后会促进弱离子水解,那最后实验所得产物不一定是溶液的溶质。
2.【 2019 北京 】 5.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除杂试剂A FeCl 2 溶液( FeCl 3) Fe 粉BNaCl 溶液( MgCl 2)NaOH 溶液、稀 HClB 选答案】 B解析】A.FeCl 3与 Fe 反应生成 FeCl2,2FeCl3+Fe=2FeCl2,此过程中 Fe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A 不符合题意;B.MgCl 2与 NaOH 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MgCl 2+2NaOH=Mg (OH)2 +2NaCl ,过量的 NaOH 溶液可用 HCl 除去 HCl+NaOH=NaCl+H 2O ,此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故 B 符合题意;C.部分氯气与 H2O 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反应过程中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C 不符合题意;D.NO2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 NO。
反应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涉及到了氧化还原法应,故 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应选 B。
点睛】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考查,注意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题目难度不大。
答案】 B解析】A 、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故A 错误;B 、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 正确;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就长进短出,故 C 错误;D、乙炔中的 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易错点 D,学生易忽略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中的 H2S 等还原性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4. 【2019 新课标Ⅰ卷】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 KB.实验中装置 b 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 c 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 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答案】 D解析】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 b 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 c 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A 项、若关闭 K 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 ,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 A 正确;B 项、装置 b 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 正确;C 项、装置 c 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 C 正确;D 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 D 错误。
故选 D 。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
5【 2019 新课标Ⅱ卷】 4.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A. AB. BC. CD. D【答案】 A【解析】A.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 A 项错误;B.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CO2+2Mg 2MgO+C ,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 B 项正确;C.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 C 项正确;D.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震荡后,加 1滴 KSCN 溶液,因震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 D 项正确;答案选 A 。
6.【 2019 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C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D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A. AB. BC. CD. D答案】 A解析】A 、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 选;B 、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 B 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 C 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 D 不选;答案选 A 。
7【 2019 上海等级考】 10. 用镁带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来测定氢气的气体摩尔体积,所用的步骤有①冷却至室温,②调节使水准管和量气管液面持平,③读数。
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③B. ①③②C. ③①②答案】A解析】因为排出的气体是需要用排出的水的体积衡量的,而镁带和稀硫酸是放热反应,反应前后的量筒温度是不同的 ,因此 ,反应后应先将待体系恢复到室温时,再将量筒下移以调节量筒内的液面与水准管一致,此时量筒内气体压强也为大气压,读数才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1)冷却至室温;(2)调节使水准管和量气管液面持平;(3)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故答案为A。
8. 【 2019 上海等级考】 12. 能证明亚硫酸钠中部分变质所需要的试剂是()A. 硝酸钡,稀硫酸 B. 稀盐酸,氯化钡D. ③②①C. 稀硫酸,氯化钡【答案】 B D. 稀硝酸,氯化钡解析】亚硫酸钠部分变质生成硫酸钠,所以实际上是考查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使用的试是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所以选 B。
9.【2019 上海等级考】13.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用酚酞代替指示剂B.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C.若氢氧化钠吸收少量 CO2,不影响滴定结果D. 当锥形瓶内溶液由橙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答案】C【解析】A.指示剂的选择原则是“由浅变深” 如果用酚酞做指示剂颜色变化过程由红色变为无色,不符合要求, A 错误。
B.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滴定结果偏大, B 错误。
C.如果氢氧化钠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发生反应:C O2+2NaOH→Na2CO3+H2O,再滴入盐酸,盐酸先和剩余的氢氧根反应, H+ + OH-→ H2O再与碳酸钠反应, CO?2?+2H?→H?O+CO?↑可以发现存在关系2 OH- -CO32---2H ?,因此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始终等于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因此氢氧化钠吸收少量二氧化碳不影响测定结果, C正确。
D.该实验滴定终点为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如果变为红色说明盐酸已经过量, D错误。
10.【2019 上海等级考】14. 下列物质分离(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A.硝基苯(苯) --蒸馏B.乙烯( SO2) --氢氧化钠溶液C.己烷(己烯) --溴水,分液D. 乙酸乙酯(乙醇) --碳酸钠溶液,分液【答案】 C【解析】A.硝基苯和苯是沸点不同的互溶液体,应该用蒸馏法分离。
A 正确。
B.乙烯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可以实现两种气体分离 B 正确。
C.己烷和己烯为互溶液体,乙烷不与溴水反应,但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己烯可以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溴代物,属于有机物仍然可以溶于己烷,因此不能用于分液法分离。
C 错误。
D.乙酸乙酯难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乙醇易溶于水,液体分层通过分液进行分离,D正确。
所以答案选 C。
11.【2019 浙江 4 月选考】 3.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D.解A.该操作是分液, A 不合题意;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 B 不合题意;C.该操作是过滤, C 符合题意;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 D 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 C。
12.【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馏时可通过加碎瓷片防暴沸B.可用精密 pH 试纸区分 pH= 5.1 和 pH= 5.6 的两种 NH4Cl 溶液C.用加水后再分液的方法可将苯和四氯化碳分离D.根据燃烧产生的气味,可区分棉纤绵和蛋白质纤维【答案】 C【解析】A.加热液体至沸腾时,必须要在反应容器内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否则出现暴沸将会很危险,A 项正确;B.精密pH试纸可以将 pH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所以可以区分 pH=5.1和pH=5.6的两种NH 4Cl溶液, B 项正确;C.苯和四氯化碳互相溶解,均难溶于水,因而加水不影响苯和四氯化碳的互溶体系,不可以分液,可采用蒸馏分离, C 项错误;D.棉纤绵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纤维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因而可以用燃烧法区别, D 项正确。
故答案选 C。
13.【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11.针对下列实验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A.用同一针筒先后抽取 80 mL 氯气、20 mL 水,振荡,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绿色B.在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 3 mL 浓硫酸,搅拌,固体由蓝色变白色C.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双氧水,产生白色沉淀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剧烈燃烧,有白色、黑色固体生成【答案】 A【解析】A.氯气可溶于水,在常温时, 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 2体积氯气,因而 20mL 水大约能溶解 40mL氯气,气体大约剩余 40mL 未溶解, A 项错误;B.胆矾指的是五水合硫酸铜 (CuSO4·5H2O),其显蓝色,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CuSO4·5H2O 变为 CuSO4,CuSO4 为白色固体, B 项正确;C.双氧水将 SO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 H2O2+SO2 =SO42-+2H +,氯化钡溶液中 Ba2+与SO42-生成BaSO4 白色沉淀, C 项正确;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为白色固体, C 是黑色固体, 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