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家史(北京亦庄支派)赵氏家史,(寻根记实)。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老家。
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赵均用后代。
赵均用(原名赵君用)1323年—1378年,安徽省萧县人。
起义失败后,在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村隐姓埋名。
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孙家夼村,有1000多户人家,孙姓是村中大户。
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得到孙姓人的帮助,现在孙家夼传有孙赵不分家的说法。
赵均用后代迁居赵疃村,夼里村,上夼村,文山后村、杜家村、榆疃庄村等,在赵疃村扎根落户。
现在赵疃村,有800户人家。
百分之九十五为赵姓。
是我们这一支赵姓的发源地,是最大的居住地,根据地。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一世孙,赵湘,赵渤,兄弟二人,从赵疃村迁居到文山后村定居。
赵湘从文山后村迁居到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院下村定居。
第十四世孙赵门善迁居,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杜家村定居。
杜家村有600户人家,杜姓是村中大户,于姓是大户。
赵姓只有几户人家。
杜家村是我们这支赵姓的老家。
有一部分赵姓从第十八世孙和十九世孙开始从杜家村迁居到北京定居落户。
到现在大约有100年的时间了。
近百年来几代人都没有回过老家,和老家失去了联系有几十年了。
对老家的事情都不知道。
第一次去老家是2012年10月18日我从乳山租了一辆车去赵疃村和杜家村。
第一次去赵疃村看到了家乡的土地,一切都很亲切。
看到老家的人都很亲切。
山东人实在民风淳朴。
找到了第二十世赵路平叔叔家。
看到了家谱。
才知道我们这一支在杜家村。
我又来到杜家村。
我从村民了解到,姓赵的只有几户人家。
据赵疃人说,赵氏家谱是在赵均用,四世,五世以后才有家谱,以前没有家谱。
我们这一支是第十一世从赵疃村迁到文山后的。
是由赵湘赵渤弟兄两个。
赵渤落户文山后,赵湘从文山后迁到城东院下,是康熙年间,到现在有了300多年了。
文山后这一支人丁兴旺。
有几百户了,是村中大户。
我们这支300多年到现在才有十几户。
文山后记载有赵姓子孙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当官从省部级到科级都有文山后赵氏子孙,人才辈出(据说文山后的赵氏子孙有做官到省部级的。
解放初期就有一位从文山后定居到黑龙江省哈尔滨,任黑龙江省办公厅主任,黑河市专员地委书记。
赵培星是赵氏子孙的光荣。
)赵培星是赵均用第二十世孙。
抗日战争时期,文山后村。
姓赵的出很多战斗英雄。
(也有姓于的战斗英雄。
闻名全国的民兵战斗英雄于化虎、就是文山后村的)。
我们这支300多年来,生存下来是很艰难的。
也没出什么大的人才。
我们这一支是从第十四世赵门善从院下迁到杜家村的。
所以我们这一支就称为杜家村支派。
杜家村是我们的老家根据地。
从赵疃和文山后的赵氏子孙居全国各地的都有,有的居海外,有很多都居东北。
都是清末以后闯关东时去的。
我们这一支赵姓是赵均用第十八世和十九世孙,从山东省海阳市杜家村迁到北京的,有的在这之前,还去过东北,闯过关东。
和海参崴。
后来又到北京落户,开始落户北京城里。
因是农民出身,离不开土地。
最后定居在北京郊区,就是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董场村,也叫董家场。
董场村的来历是清朝时期,是给皇帝养马的草料场,也是场院。
因草料场的负责人姓董是个太监。
董场村就是以他的姓氏得名的,就叫董场。
后来清朝灭亡了,董场就成了一个村庄。
董场村村民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大约有几十个姓氏。
有村民大约200多户人家,大约有800多人。
2003年初,董场村拆迁了,现在都住居民小区了。
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富源里小区。
我们这支赵姓从山东海阳杜家村也算是逃荒到北京的.近百年来几代人也没有回过老家,我去老家旅游了解老家风土人情,也算是了几代人心愿,我是重情义的人,对老家有亲切感,希望赵氏子孙要加深了解和团结。
《寻根》我是亲自到这些地方做过考察了解。
听到一些传说故事和史料。
有关赵均用的传说有很多。
也有很多是个谜,因史料太少,无法解开。
现在全国有几个地方赵姓,也有说是赵均用后代。
主要有山东聊城莘县,莱阳县的赵姓。
这需要以后研究考证。
2012年4月22日,山东聊城莘县,赵来广,来赵疃寻访考察,赵氏家史,家谱。
赵均用起义征战过程和介绍赵均用,1323年—1378年,原名赵君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元末淮北萧县,今安徽省萧县人。
元朝是蒙古人(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封建王朝,(1271年—1368年)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建立的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托雷之子。
元朝统治中国97年。
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王朝和最强大的王朝。
但从元朝建立至灭亡,存在不足一百年,而从灭亡南宋算起,只有90年,做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来说,元朝的寿命是不长的。
元朝末年社会腐败,统治黑暗,民不聊生,爆发了农民起义。
元末1351年5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聚众3000人在安徽颍州颖上县。
(有的说在河北永年)准备起义,因走漏消息,韩山童被捕牺牲。
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占领颖州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
刘福通在安徽颍州首先起义,起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从此元末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都有起义队伍,反抗元朝统治。
北方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的李二,又称芝麻李,赵均用,彭大和濠州的郭子兴,孙德崖等。
南方起义的主要有彭莹玉,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方国珍等。
元朝末年,1351年8月,徐州、邳县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也有说是安徽萧县人)传说李二用芝麻救济灾民,所以百姓称李二为芝麻李,与赵均用共同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与社长赵均用、彭大及其子彭早住等8人共同起义,占领徐州,从者有十余万人。
是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占领徐州后,又攻下了很多州县,也称红巾军。
1352年8月,元朝丞相,脱脱亲领大军40万人,出征徐州的芝麻李、赵均用等。
9月徐州失守,李二被俘被杀,在河北雄县就义。
也有说逃走,削发为僧,不知所终。
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转战濠州和另一支农民起义领袖郭子兴、孙德崖(1352年2月郭子兴、孙德崖、愈某、鲁某、潘某等人在濠州起义)会合。
因赵均用、彭大的实力和知名度都在郭子兴、孙德崖之上,共推赵均用为盟主居上。
因郭子兴、《厚彭、溥赵》,赵均用性情刚烈,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孙德崖打抱不平,对郭子兴说:“郭元帅只知道有彭将军,不知道有赵将军。
”赵均用闻之大怒,把郭子兴抓起来,关押在孙德崖府上,后来让郭子兴部将朱元璋救出。
矛盾化解,赵均用、郭子兴和好,后来与朱元璋发生了矛盾,原因就是赵均用与朱元璋都共同看上了郭子兴的义女马秀英,双方要发生冲突,在郭子兴、孙德崖的调解下,为了共同抗敌,赵均用同意和解,郭子兴做主,把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大脚,从此赵均用和朱元璋就有了过节。
1353年,元朝丞相,脱脱命元将贾鲁领重兵围困濠州,赵均用足智多谋,与孙德崖、彭大等将领同心固守,当时在濠州城,有五大起义军领袖,号称五大元帅,史书上记有赵均用号令五大元帅的故事共同守城,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元将贾鲁病死军中,濠州城解围。
赵均用、彭大、孙德崖相继攻克盱眙县、泗州等淮安地区。
传说赵均用与郭子兴、孙德崖、彭大成为把兄弟,还和另一支起义领袖陈友谅也成为把兄弟,后来彭大、彭早住自成一家,彭早住称鲁淮王。
1355年3月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5年4月,朱元璋在南略定远时,与始祖赵均用发生冲突,赵均用使用钢鞭打中朱元璋左肩,使之险些落马,从此成为仇敌。
1356年10月,赵均用攻占淮安,杀死元朝镇南王孛罗普化,一时军威大振,军中传有“起义军中有一赵,吓得元军闻名逃”的歌谣。
1357年初,赵均用自立为永义王(有称淮安王)。
1356年9月北方红巾军起义军总指挥刘福通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想一举包围元大都(现北京市),推翻元朝统治。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领,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由关铎、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率领,中路大军一直打到高丽、开城。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1356年9月,毛贵、续继祖领兵十万北伐,战果辉煌,安徽一部分地区,江苏一部分地区,山东全部。
河南一部分,河北一部分,天津、北京一部分,辽阳、辽东地区。
都是赵均用部将毛贵、续继祖占领控制地区。
续继祖一起打到辽阳辽东地区。
毛贵是赵均用的部将,是元末起义军中最著名的将领,是一员名将,有军事才能。
他的战功战绩,在当时超过任何起义军将领,他智勇双全,号称常胜将军。
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刘福通任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之命转战于安东涟水县、海宁、沭阳、赣榆一带。
1357年元将也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杀元朝,山东宣慰释嘉纳。
又下海转攻益都(青州市),攻下滨州,莒县,短短两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1358年2月,毛贵攻占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苳抟霄,又连攻克河北青县、沧州,三月攻克蓟州、郭州、柳林(在北京市境内),毛贵孤军深入,后方粮草刘福通没有按时送到,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刺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
投降元朝的另一支起义军领袖张士诚进攻淮安,淮安失守,赵均用退回山东益都(青州市),依附于毛贵,赵均用和毛贵开始关系一直很好,只是从柳林(今北京境内)作战不利退回济南后,两人互相埋怨,开始失和,毛贵部下士兵有抢平民的事情,赵均用责怪毛贵治军不严,最后发生内讧。
1359年4月,赵均用在济南杀毛贵,7月,毛贵部将续继祖从辽阳渡海起兵回益都杀赵均用。
据赵均用后代所说,赵均用没有被杀,是在乱战中只身一人逃走,续继祖在乱战中阵亡,赵均用只身一人逃往今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孙家夼,隐姓埋名,娶隋氏为妻,生五子,务农,终老山东。
据说跟着孙氏姓三世孙。
赵均用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因内讧互相残杀失败了,南方的起义军朱元璋、陈友谅趁机招兵买马,扩大地盘,1363年10月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
1367年又消灭了张士诚,后来朱元璋派徐达、常玉春领兵北伐,明军攻下元大都,元朝灭亡。
最后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由朱元璋取得1368年1月23日建立大明王朝,当了皇帝,朱元璋派人追查赵均用下落,有人告知朱元璋,赵均用早已被续继祖所杀,朱元璋下令重新厚葬续继祖,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没有被查到。
赵均用后代在孙家夼姓过孙的说法,在赵疃是有争议的,赵均用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武艺高强的武将,传说赵均用使用的兵器是方天画戟和钢鞭(另说使用刀)。
他要后代,不要习武,要习文,不做明朝的官,所以赵均用的武艺后代没有传下来。
有关赵均用最后去向和身世之迷有几种说法,山东海阳,山东莘县赵姓有些不同的说法。
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赵姓记史,赵均用在孙家夼隐姓埋名后娶隋氏为妻,生五子,赵氏家谱赵均用是第一世始祖。
有五子,老大,赵孟,老二,赵仲,老三,赵季,前三子,都无子,失系。
老四,赵伯,老五,赵文。
老四,赵伯后代主要居住在山东海阳市行村镇夼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