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不容情,法外有情——央视法制节目探析

法不容情,法外有情——央视法制节目探析

《法不容情,法外有情——央视法制节目探析》
摘要:纵观央视法制栏目,诸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道德与法》、《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经验:真实、法制、权威与情感。

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理论法律知识以及人类情感的共通性等方式,通过分析这类法律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探讨法制节目在法制、情感和道德方面的选择,旨在为人们的知法守法以及情感道德问题提供依据,不断加强法治意识,提升个人道德素养。

关键词:法制栏目;法制;情感;道德
引言:
央视有许多为人熟知的王牌法制栏目,例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道德与法》、《法律讲堂》、《庭审现场》等等。

它们源自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新闻报道经验和丰富的新闻报道资源以及覆盖全国的政法机构合作网络进行节目的制作。

纵观这些节目可以发现,法制节目的内核除了宣传法,普及法,让人们知法守法之外,在形式上更是采取多种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传播,主持人通常是节目中法律事件的引导者,在节目形式上现在的节目多采取“情景再现”“庭审直播”“专家解读”等方式,让观众“亲临”现场,有带入感。

栏目以特制的“现场”核心触发器为筛选标准,用它来筛选所需要的现场事件,即“亲历者的原始记录”,一期节目通常在“一个有着令人难忘的现场的法制故事”中展开。


《法治在线》《庭审现场》等节目既有刑事方面的案件,也有民事案件,大多数的节目内容都与普通观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是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的事件。

例如近期的《南京虐童案》,《北京大屯路隧道飙车案》等等,这些节目的播出让更多的人真正知法懂法,是生动的普法教材。

这些法制节目的共性在于:“以法治关照人文”为节目宗旨,多还原“案发现场”或者庭审现场,但它不会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而追求展现案件的惊险刺激或者为了节目效果不顾受害人的利益,而是更注重透过案件探究人性,以人文关
①时统宇.法制类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几个问题—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5).
怀宣扬法制精神。

一、法制节目表现手段的电视化
法制节目应为了保证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要在节目中采取多种手法。

在节目的开始部分让主持人讲述或者采用短片的形式让观众迅速对案件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

在事件还原或者审判现场部分,对于一些需要花较长的时间说明的问题,如公诉人对两个被告的严重违法行为进行举证,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情况以及案发背景和警察处理情况,都采用了短片的形式进行交代。

例如最近的《南京虐童案》,在《法治在线》栏目中,主持人先简要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于事情的还原利用了短篇以及庭审现场的形式,为了提高观众对节目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删节,使节目的节奏更快一些,同时也为节目在庭审现场之外的拓展上留下空间,对被虐待的小孩进行面部模糊处理,这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虑,考虑周全;《庭审现场》的节目《北京大屯路隧道飙车案》亦是如此,利用短片再现飙车现场,但并没有血腥可怕的车祸内容。

节目更加关注违法行为的法律知识的本身,线索清晰,对于违法的条例和内容以及判决都会给出明确答案。

二、违法现场之外的有效拓展
法制节目中的转播不是直播,其节目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节目和审判现场之外的内容上进行大力拓展。

节目中安排了大量的人物采访,采访的对象包括违法者的家人、朋友、目击者、同事、周围居民等等。

大量的采访使不同的看法、意见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这些对庭审现场之外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案件内容的深入挖掘,从而使节目变得更有观赏性,同时,拓展也使节目并没有仅仅止于本案的讨论,而是针对案情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从立法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使节目的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今后的相关法制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对于电视法治节目而言,以多种表现方式及时报道公安机关发布的包括刑事、治安案件的发案、破案情况,直观传达司法机关发布的立法、执法以及案件的审理、判决结果等情况,动态反映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执法状况,通过丰富多元的法治信息的传递,使受众了解社会的治安状况、司法机关的运作过程及法制信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要求,是当前电视法治节目的一个基本职能。

三、培养公民意识,塑造法律精神
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

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有民主政治和良好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还要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②我国的传统造就的不是“公民意识”而是“臣民意识”沉重的尊卑等级观念压抑了人们的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精神,民主与法治精神可谓先天不足。

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教育又重于法治教育,这使得“人民”观念远远重于“公民”观念,公民意识淡薄甚至错位。

单纯的守法宣传不仅容易产生对法律的被动感、异己感、排斥感和消极体验,也难以形成充分内在自觉的守法精神,使得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的种种努力大打折扣,并严重制约着法治秩序的建立。

四、法制节目中情感与道德的运用
情感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而道德是建立在情感上的人们共同遵循的品德规律;法律则是以道德为参考前提下的强制性行为规范。

事实上,许多法律法规是建立在人们的基本情感和常规道德之上的。

例如《婚姻法》,许多相关的法条是依据人们的情感、责任来设定的,再如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相关法条规定也是建立在人类基本道德情感之上的法律。

电视是一种大众化传播工具,观众层次不一,知识面各异。

节目在讲完法理之后,再向人们展示其中的情感和基本道德的理念,会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老百姓。

比如,“南京虐童案”的案例,除了呈现案情之外,也会加上母亲对孩子的好,一个母亲的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母爱应该是正确地爱护而不是一味地用肉体折磨的形式,家长的一时冲动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心灵伤害,法院最终宣判孩子的母亲六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样可以巧妙地将法律蕴藏在情理之中,让人们感受到法律也是有情的,遵守起来也心甘情愿。

还有,在上文的“北京大屯路隧道飙车案”中节目的结尾是这样一段话:飙车飙的是所谓的速度与刺激,但丢掉到却是安全和责任,在城市道路飙车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对公民财产和法律的漠视,真是飙车爱好者应当选择正规场地,执行比赛规则,安全驾驶,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这就是在法律之外进行情感和道理的劝说,诸如此类的引导方式才是法制节目正确的舆论导向。

②莫敏秋.浅谈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培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小结:在法制节目中,情感和道德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点。

基本上在央视的法制节目中都能看到情感和道德的贯穿,有了情感和道德的法制节目,不仅能增强节目的思想性和观赏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法律最基本的教化功能。

无论怎么做,将法制教育春风化雨般地深入人心,达到依法治国、人人都有公民意识才是最终目的。

在实践中,情感和道德的引入能使法制节目报道的空间得以深化和拓展,使严肃的说法节目变得有情有理。

让人们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但并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

参考文献:
[1]莫敏秋.浅谈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培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2).
[2]范愉.电视法治节目与法制建设的互动关系[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
[3]徐迅.中国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调查报告.人民法院报,2001年.
[4]时统宇.法制类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几个问题—以央视《法治在线》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5).
[5]姜淮超.法制新闻专题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