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一般检查:一、发育正常指标;体型类型正常发育指标:头部的长度为身高的1/7--1/8,胸围为身高的1/2,两上肢展开后左右指端的距离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
体型类型:1.无力型(瘦长型)体高肌瘦,颈、躯干、四肢细长,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于90度; 2.超力型(矮胖型)体格粗壮,颈、四肢粗短,肌肉发达,肩宽平,胸围大,腹上角大于90度 3.正力型(匀称型)身高与体重比例适中,躯干、四肢及身体各部分匀称,正常人多为此型二、营养状态的等级,观察营养状态最常用方法;体重的测量,理想体重计算及其评价营养状态的分级:观察营养状态最常用的方法: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三、营养状态的综合评价四、常见典型面容及其临床意义:满月面容、二尖瓣面容、甲亢面容、肝病面容1.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表情惊愕,眼裂增大,眼球突出,兴奋不安。
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2.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发绀。
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
3.满月面容:面圆如满月,皮肤发红,常伴痤疮。
见于cushing综合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病人。
4.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双颊有褐色色素沉着。
见于慢性肝病病人。
★五、什么是强迫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患者为了减轻痛苦,被迫采用某种体位的体征.被动体位: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肢体或躯干的位置。
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六、列举各种类型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强迫侧卧位、强迫仰卧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1.强迫仰卧位:常伴有双腿屈曲,以减轻腹部肌肉紧张,见于急性腹膜炎。
2.强迫俯卧位:可减轻脊背肌肉的紧张程度,见于脊柱疾病。
3.强迫侧卧位:胸膜疾病的患者多采取患侧卧位,可限制患侧胸廓活动而减轻疼痛和有利于健侧代偿呼吸。
见于一侧胸膜炎和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
4.辗转体位:腹痛发作时病人坐卧不安,辗转反侧,见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肠绞痛等。
5.角弓反张位:由于颈及脊背肌肉强直,致使病人头向后仰、背过伸、胸腹前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风、脑炎及小儿脑膜炎等。
七、不同原因致皮肤黄染的鉴别①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使胡萝卜素可使皮肤黄染,但发黄的部位多在手掌、足底皮肤,一般不发生于巩膜和口腔黏膜。
②长期服用带有黄颜色的药物,如阿的平、呋喃类等也可使皮肤发黄,严重者可表现巩膜黄染,但这种巩膜黄染以角膜缘周围最明显,离角膜缘越远,黄染越浅八、皮肤弹性的检查方法皮肤弹性与年龄、营养状态、皮下脂肪及组织间隙内所含液体量的多少有关。
检查皮肤弹性时常选择手背或臂内侧部位,用示指和拇指将皮肤捏起,然后松开。
皮肤弹性良好时在手捏过后很快恢复常态,弹性减退时皱褶持久不消。
皮肤弹性减退见于长期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或严重脱水的病人★九、常见皮疹类型、特点分别是什么?皮疹特点常见疾病斑疹局部皮肤颜色发红,一般不高出平面,无凹陷斑疹伤寒,丹毒玫瑰疹鲜红色圆形斑疹,直径2-3cm,压之退色,多出现于胸腹部伤寒和副伤寒的特征性皮疹丘疹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皮肤颜色改变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斑丘疹丘疹周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风疹,药物疹,猩红热荨麻疹皮肤局部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苍白或淡红各种过敏反应十、皮下出血分类及其特点瘀点直径<2mm紫癜直径3-5mm瘀斑直径>5mm血肿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十一、恶性肿瘤转移所致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向右侧锁骨上或腋部淋巴结群转移----肺癌转移;向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胃癌,食管癌(virchow淋巴结)头部检查:★一、正常瞳孔的性状、大小与对光反射情况直径2-5mm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二、双侧瞳孔形状大小异常、瞳孔对光反射异常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①形态改变:青光眼,眼内肿瘤时椭圆形。
虹膜粘连时形状可不规则。
缩小:见于虹膜炎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毛果芸香碱、吗啡等药物反应。
扩大:外伤,颈交感神经受刺激,青光眼绝对期、视神经萎缩,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反应。
瞳孔大小不等:提示有脑外伤,脑肿瘤,脑疝等颅内病变。
②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两侧瞳孔散大并伴对光反射消失为濒死状态三、鹅口疮特点及病因粘膜上有白色或灰白色凝乳块状物(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重病衰弱者或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和抗肿瘤药物者。
★四、扁桃体肿大Ι度:不超过咽腭弓Π度:超过咽腭弓Ш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颈部检查:★一、什么是颈静脉怒张?患者坐位或半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等二、甲状腺肿大分度Ι度:看不见摸得着Π度:看得见摸得着,未超过胸锁乳突肌的外缘Ш度:超过胸锁乳突肌的外缘三、气管评估方法及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胸部检查:一、胸部常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肋间隙、第七颈椎棘突、肩胛下角肋间隙:12对肋参与围成胸廓,肋与肋之间的间隙为肋间隙。
隙内有肋间肌、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膜等结构。
二、正常胸廓及异常改变(桶状胸、扁平胸、佝偻病胸)正常人胸廓:两侧对称,前后径段于左右径(横径),前后径与横径之比为1:1.5。
1.扁平胸:前后径不及左右径的一半。
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正常瘦长体型者。
2. 桶状胸:前后径增大,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筒状。
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佝偻病胸:多见于患佝偻病的儿童①佝偻病串珠:沿肋软骨走行的球形突起。
②鸡胸:前后径长于左右径,胸骨前凸,前侧肋骨凹陷。
③漏斗胸:剑突处向内凹陷显著形成漏斗状。
④肋膈沟:沿膈肌附着的部位向内凹陷,形成沟。
三、胸骨压痛与叩击痛的病因胸骨压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除此还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较为少见。
叩击痛:①肝区叩击痛:肝炎、肝脓肿、肝癌、肝淤血等②肋脊角叩击痛:当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及肾周围炎时,肾区可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四、呼吸运动的异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临床意义增强: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减弱或消失: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高度增厚粘连、胸壁皮下气肿。
七、胸部正常及异常叩诊音正常叩诊音:前胸上部较下部相对稍浊,右上肺相对左上肺稍浊,背部较前胸部稍浊,左侧腋前线下方因靠近胃泡叩诊鼓音,右侧腋下部有肝脏影响叩诊呈稍浊。
见P95异常叩诊音:正常肺脏的清音区范围内,如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时则为异常叩诊音,提示肺、胸膜、膈或胸壁具有病理改变存在。
1. 浊音或实音:(1)肺组织含气减少:肺不张、肺炎、结核、梗塞(2)肺内不含气病变:肺肿瘤、肺包囊病、脓肿未穿破。
(3)胸腔病变:积液、胸膜肥厚(4)胸壁病变:水肿、胸瘤2.鼓音:见于肺内空腔性病变。
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有气胸等3.过清音:为肺充气征,见于肺气肿★八、胸部听诊的方法:听诊时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为张口做均与呼吸。
听诊顺序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左右交替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听诊前胸是应沿着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听测胸部是应沿腋中线和腋后线,听背部应沿肩胛间区,肩胛线,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逐一肋间进行。
每一听诊部位至少1-2个呼吸周期,注意上下左右对称部位对比,必要时请病人做深呼吸或咳嗽动作。
★九、三种正常呼吸音的听诊部位及特点★十、异常呼吸音的分类、概念书本P98页★十一、肺泡呼吸音增强、减弱消失,简述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病因及临床意义。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管样呼吸音)--常见于: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腔和压迫性肺不张等。
2.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常见于支气管肺炎、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初期或在胸腔积液上方肺膨胀不全的区域。
★十二、干啰音、湿啰音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干啰音湿啰音机制由于气流通过狭窄或部分阻塞的气道发生湍流吸气时气流通过含稀薄液体的气道分类鼾音、哨笛音粗、中、细性质鼾音(音调低)、哨笛音(音调高)水疱破裂音特点呼气时明显性质、部位容易改变多于吸气时出现性质部位恒定疾病局限分布的干啰音是由于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肺癌和支气管异物等。
)广泛分布于双肺两侧的干啰音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①出现在局部,见于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或肺炎。
两肺底湿罗音,建议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淤血、支气管肺炎。
两肺满布湿罗音,见于急性肺水肿或者严重支气管肺炎。
十三、胸膜摩擦音的听诊特点①通常呼吸两相均可听到,一般于吸气末或呼气初较为明显,屏气时声音消失。
深呼吸或在听诊器体件上加压时,摩擦音可增强。
胸膜摩擦音常于前下侧胸壁易听到②有时可随体位的变动而消失或复现十四、正常心尖搏动:★十五、异常心尖搏动位置变化1) 心脏疾病:①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②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但不向下移位③左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2)胸腹部疾病:①向健侧移位:一侧胸腔积液或气胸②向患侧移位:一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等,心尖搏动位置上移★十六、抬举性心尖搏动及其临床意义、心前区震颤定义①左心室肥大明显者,在心脏收缩时,触诊的手指可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称抬举性心尖搏动。
为左心室肥厚的重要体征②心前区震颤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因似猫喘息时在其喉咙触到的震动,又称猫喘。
十七、心浊音界改变的病因及特点(靴形、梨形)(1)左心室增大: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部由钝角变为近似直角,使心浊音界呈靴形,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又称主动脉型心。
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
(2)左房及肺动脉扩大:左心房显著增大时,胸骨左缘第3肋间心浊音界扩大,使心腰消失。
当左房及肺动脉均扩大时,胸骨左缘第2、3肋间心浊音界向外扩大,心腰部更为饱满膨出。
心浊音界呈梨形,又称二尖瓣型心。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十八、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其听诊部位、听诊顺序。
1、M二尖瓣区:为心尖搏动最强点,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2、P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3、A主动脉瓣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问4、E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5、T 三尖瓣区:在胸骨体下端左缘,胸骨左缘4,5肋间听诊顺序:从心尖部开始,按逆时针顺序进行M心尖部→P肺动脉瓣区→A主动脉瓣区→ E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 T三尖瓣区★十九、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听诊特点(见书107表格)。
S1 减弱、S2 增强临床意义项目第一心音第二心音音调较低较高强度较强较S1弱性质较钝较清脆所占时间较长,持续约0.1秒较短,持续约0.08秒听诊部位心尖部最响心底部最响S1、S2间隔S1、与S2间隔较短S2、与下一个心动周期S1间隔较长与心尖搏动关系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S1减弱见于心肌收缩力减弱时,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和左心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