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损伤诊断PPT课件

踝关节损伤诊断PPT课件

.
距骨软骨损伤分类
1952年Berndt和 Harty于提出:
1型:软骨下骨骨折压 缩
2型:骨软骨部分骨折 3型:骨软骨完全骨折,
无移位 4型:骨软骨完全骨折,
有移位
.
骨软骨损伤临床诊治简要
• 活动时或活动后感觉踝关节深部疼痛 • 疼痛是由于行走时关节腔内反复高液压造
成的,高液压刺激了缺损软骨下含丰富神 经支配的软骨下骨。 • 术前检查需要进行CT扫描。 • 治疗方法:取决于疼痛时间、缺损大小及 损伤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 切除、清理和骨髓刺激时治疗的首选,疗 效优良率达86%。
X线片、同位素、关节镜、CT
• X线片:正、侧和踝穴位,70%可发现异常。 • 同位素:伤后48小时内有很高的敏感性。 • 关节镜:可直接看病变大小性质,并处理。
1986年Prisch等提出关节镜下分型:1型: 软骨完整,较坚韧。2型:软骨完整,处之 较软。3型:软骨软化,表面不光滑。 • CT:可准确显示部位及大小。Ferkel等提出 CT分类:1型:距骨顶部囊性病变,距骨顶 部完整。2A型:囊变通入关节。2B型:距 骨关节面破损合并无.移位骨块。3型:软骨
疼痛、活动受限,易漏诊,高达75%。 3. 常早期未能诊断,因活动时关节疼痛、僵硬、
肿胀、关节交锁、弹响及不稳定等不适而就 诊时常已发展成慢性损伤。
4. 距骨关节面外侧病变时在踝关节前外侧间隙 有压痛,内侧病变在前内侧间隙有压痛。
5. 踝关节背伸内翻时疼痛加重,背伸活动受限。 少数无阳性体征表现。.
CT分类
.
MRI
• MRI分类:1999年Stephen提出:
1型:只有软骨损伤。
2a型: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骨折,周围骨组 织水肿。
2b型:同2a型,但无周围骨组织水肿。。
3型:骨软骨快分离但无移位。
4型:骨软骨块分离移位。
5型:软骨下囊肿形成。
• 另一分类:
.
MRI分类
.
.
软骨损伤疼痛原因
• 关节内压力增高: • 骨内压力增高:由于关节周围静脉回流阻
碍造成,截骨或皮质开窗可显著降低骨内 压力。 • 滑膜性疼痛:炎性增厚的滑膜触压痛,表 现为:踝关节水平的前内侧和前外侧可被 触及。 • 骨性疼痛:
.
距骨软骨损伤诊断
1. 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略多 2. 急性损伤常有踝关节内翻扭伤史,伤后肿胀、
.
软骨损伤演变机理及结局
• 原发软骨损伤:损伤软骨表面收到反复的 应力,引起胶原纤维微结构及软骨下骨的 硬化,进而导致局部细胞退变或凋亡。
• 高液压诱导:促使骨吸收的强力刺激因素, 其所形成的骨吸收为周围新生钙化区包绕 的软骨下囊肿。
.
高 液 压 与 囊 肿 形 成
.










.
软骨 下骨 囊肿 形成
• 内侧损伤多位于后半部,多为深杯样形态。 多因足跖屈时,内翻应力使胫骨远端关节 面撞击距骨滑车关节面后内侧所致。
.
距骨软骨损伤病理
• 软骨剥脱:软骨可以长期从关节液中获得 营养而存活,但其表面发生软化、纤维化、 磨损和退变。游离软骨易形成游离体,进 一步加重软骨损伤。
• 骨软骨骨折:线状骨折和骨折块分离。不 稳定的骨折块毛细血管难以进入,骨折快 易发生缺血坏死。。不稳定的的骨软骨损 伤中,软骨下骨或骨块下松质骨由于长期 的异常应力作用发生重建改变,最后形成 囊肿。
距骨骨软骨损伤
.

下肢各关节匹配度
.
.
关节 匹配 度与 应力 下形 变
.
软骨损伤临床表现
1. 持续性慢性踝关节疼痛 2. 可以出现反复肿胀、无力、僵硬和弹响 3. 踝关节不稳定 4. 压痛部位提示距骨骨软骨损伤 5. 骨软骨损伤会导致踝关节肿胀时间延长、
滑膜炎、活动度减少及负重位疼痛。 6. 软骨缺损:很少有滑膜肿胀,活动范围正
常,最显著的是滑膜没有触压痛点。
.
慢性软骨损伤临床表现
• 活动中或活动后踝关节深部疼痛 • 体检很少有异常发现 • 踝关节活动范围可能正常,没有肿胀或触

.
软骨损伤部位
• 外侧骨软骨损伤多位于距骨穹隆的前1/3, 多为典型的浅而薄的形态。多因足背伸时 受到内翻及旋转应力,距骨滑车外侧关节 面撞击腓骨关节面的剪切力所致。较常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