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建筑文化研究摘要:建筑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载体,从起初的茅草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建筑在一路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内涵和思想极其丰富,尤其是中原建筑的结构和形式,能够透过中原建筑的显存形式很好的研究中原传统文化也就是贯穿五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而研究建筑文化的同时能够帮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精华,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现代建筑理论能够吸取和借鉴的有益元素,这对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中原建筑;形式;文化特征;表现1 引言梁思成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凝存是古代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的敬畏,因此研究建筑文化,尤其是研究中原地区的建筑文化,对于研究中国封建时代的建筑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则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蕴含了太多的无声回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大地遍地都是苏式建筑,俄罗斯特有的建筑风格一度成为全国各地建筑模仿的标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建筑风格不断出现,起初丑陋无比的鸽子笼样式的房屋在一阵喧嚣的登场和落幕之后也在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获得了飞速的提升,生活水平和以吃穿住用行为表现的生活质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筑作为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种要素,也在见证者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沧桑,人们对于建筑的认识以及审美逐渐转移到民族和历史传统的认识上,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中原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文化要素被应用到新的建筑上,在楼房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顶部设置大屋顶,尤其是勾心斗角的飞檐表现形式成为目前建筑设计的新宠。
但不论是“中式建筑”、“民族建筑”还是民族风或是欧陆风,都是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的凝聚,本文在我国建筑文化日益丰富和对传统建筑要素采撷程度不断增大的今天,通过回顾中原建筑文化的传统,尤其是其设计思想基础和空间设计理念的诠释,来解析中原建筑文化,从其中探寻有益的要素以丰富目前日益发展的建筑文化体系。
2 中原建筑文化设计思想的渊源介绍2.1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的渊源不在于追求美,而在于追求和自然和融合,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宇宙中存在的一切只要和天道同,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大道和至善,因此在这种美学主导观点的影响下,中原传统审美和精神活动都在遵循着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的观点,对天的敬畏形成了美学上讲求对称和比例,要求建筑中轴至上,符合自然特征,这种以对天的敬畏为基础的美学观点将建筑的神表现出空灵和静虚之美,因此我们不难从美学基础上发现对心灵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感恩,其实就其本身而言,人力的力量在历次和自然的较量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渺小,因此尊重自然和敬畏上苍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根基所在,其表现就是对称核对等级的尊重,其在建筑上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2.2传统思维基础传统思维其实就是国人在数千年的进化中形成的植根于思维深处的对自然、对世界的认识,其渊源和传统美学的认识是同源的。
谈及中国中传统思维基础,我们就不能不谈及中国传统的智慧,包括儒释道三家所形成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所倚重的天人合一以及由此产生的阴阳五行,佛家思想要求的静修和苦禅以及由此而生的顿悟,这些思想合到一起就成了中国“仁”和“中庸”的思想,要求不偏不倚,言行中庸。
笔者认为中庸思想的根本就成为中原建筑为表现的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对称的渊源所在。
3 中原建筑文化的空间布局分析3.1建筑布局的形式之美中原传统建筑讲究的是对称和谐,这在其他作者的论述中已经讲得很明白清晰了,一般而言中原传统建筑都是设定一个中轴线,然后左右对称的进行建筑布局,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建筑的对称和均衡,也就是前面我们讲到的中庸之美,而在建筑的具体设置中又要求除了建筑空间的对称,同时还要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和空间的变化,因此这种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上就不难看出除了和谐之外还体现出虚实相生和含蓄模糊,这是空间建筑的美感所在。
关于均衡对称,一般而言都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之下,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反应,因此这种反应对应心理和生理感受都是一样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只不过中原传统建筑把这种感受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思维的佐助之下发挥的淋漓尽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结构同时也反映出中原长期以来处于中央之国的心理优势所在,故在建筑表现中表现的比较尽致,中央为尊,四周发散,同时讲求两边对称务必和谐相处,不偏不倚的处理人情世事务必做到公正公道,这就是古人在建筑布局上告诉我们的,这也是他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3.2建筑布设空间的自然之美中原传统建筑的空间布设方面遵循中国传统的建筑意蕴之美,这个基础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中国传统思维和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空间的认识,中原建筑在建筑布局尤其是空间布设方面极尽天人合一的理念,讲求的是对自然地尊重和对阳光的亲切,这就要求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对于阳光和风向的把握,要求顺风顺水,聚气生财。
因此在建筑布局方面通过开设天井和小院,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能够吸收阳光,换致空气,同时还能派出湿热和晦气,这种建筑布局在其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贴近自然,同时还能通过盆景和花盆等装饰物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气韵,在设计中透露出古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诗情画意生活的追求。
另外,中原传统建筑布局中讲求虚实相生,比如在建筑布设,中原传统建筑认为建筑要分主从和阴阳,在空间架构方面讲求虚实相生,通过屏风和博古架等形式增加建筑布局的层次感和,在求和谐的同时还讲究虚实的配合,因此在建筑形式上自然就表现出厅堂之大和人的尺度以及布局的协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建筑透露出的除了稳重与和谐之外,还有秩序和层级,这种处理方式的手段也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处理的手段并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
3.3建筑内设空间布局的寓意追求中原建筑文化在建筑空间讲求寓意,这里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传统建筑的厅堂中央要求布置紫檀几案,在几案中间一般会布置一个古钟,右边为一个花瓶,左边为一扇古镜。
这种布局常常见于中原传统建筑的布置风格,如果我们探究这种布置的意义所在就不难发现,从寓意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房屋正中间的位置防止古钟、花瓶和镜子这种布局的方式其实就是在追求其寓意,也就是终(古钟)生平(花瓶)静(古镜)的意思,因此如果从这种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古人把文化和建筑装饰以及人生和自然和态度蕴含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这种拙中藏巧和朴中显变的心思,这种对于空间和布局的安排让我们对于古人的文化底蕴以及建筑布局的创造充满了敬佩,如果我们能在现在的建筑文化以及空间布局中汲取古人对于布局的做法,就能大大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底蕴,而不是目前社会对于建筑装潢中极尽穷奢之风,肆意堆积毫无章法的空间布局,这些都是我们认真思考的地方。
3.4 关于建筑空间内部界面处理的技术和我们现在的空间处理手法类似,中原传统建筑在空间内部的界面处理方面很早就进行了尝试,为了营造出使用舒适,色彩丰富多彩感觉分外亲切的空间内部的格局,通过对建筑空间界面尤其是通过对空间布局的处理,保持空间整体美感的基础上,在保证建筑使用效果的技术上,会根据建筑的使用人的个体要求,尽量满足使用需求同时追求建筑空间的流动性。
可以说流动性是中原传统建筑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个特点和前面我们介绍到使用空间布局保持对称和整齐并不矛盾,甚至流动性以其特有的也就是强调节奏和运动的特点通过对整体布局的规划,起到补充和协调整体对称性的感觉,因此当在界面处理过程中较好的使用了流动性就保持了建筑整体的较好的实用和美观效应。
中原传统建筑古代的建筑空间界面的处理上,对空间的灵活隔断和组织上是很具特色的一部分。
界面通常是指的是在中原传统建筑空间中,各种通过接口来分割空间的界面,比如墙面、顶地面、门窗以及各种隔断。
传统室内界面的处理方法很多,兼顾实用和美观,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如井口天花发展成一种特殊的构造一一藻井,以渲染中心部位的庄严与神圣。
或者运用不同质感的材料和地坪的高低来表现空间层次。
各式的窗权在阳光照射下产生活泼动感的室内气氛。
古代室内隔断的方式非常之多,古人综合运用隔扇、屏风、太师壁、罩以及兼作家具的博古架、书架创造的变化丰富、隔而不断的建筑空间,与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观念非常吻合。
4中原建筑典型案例分析——巩义康百万庄园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4A景区。
庄园本身主题结构是一座纵跨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结构,可以说是中原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
如果细分庄园的建筑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庄园本身设计施工是集中体现出中原建筑的美学传统,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建筑本身集“古、大、雅、美”等中原传统元素于一身,被称为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中原传统建筑的杰出代表。
从庄园的建筑布局分析,庄园主要是由19个子部分组成。
总占地面积约有240余亩,建筑元素中汇集明代楼院以及具备各种功能的清代建筑,包括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
时至今日庄园保存下来建筑形式主要包括住宅区、栈房区、南大院、祠堂区等部分,建筑面积仅有64300平方米。
从庄园的建筑风格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中原建筑特色,庄园建筑风格既不同于晋商大院文化和帮会文化,同时和同一时代的徽商建筑截然不同,建筑的主体结构以四合院结构形式为主,讲求对称与和谐,同时刀法细腻、工艺纯熟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遍布庄园,呈现出古代中原传统建筑对美的追求。
如果从庄园的内部空间布局来看,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庄园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的家具、珍玩、名人书画等珍贵留存品,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
康百万庄园是研究中原传统建筑形式的重要的参考资料,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极大的推崇和看重,是中原建筑文化的典范。
结语中原传统建筑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在空间布局追求意境的渲染,并且通过界面处理强调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并且建筑本身在排除战乱和焚烧等原因之外,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可塑性极强。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学习和汲取的有益元素,值得思考和深究,希望通过研究给现代建筑技术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