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类教育学真题

201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类教育学真题

201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小学类)
一、选择题(20*2)
1. 从一门规范学科建立的角度来说,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A. 卢梭的《爱弥尔》
B.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 斯宾塞的《教育论》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我国的小学萌芽于()
A. 殷周时代
B. 战国时代
C. 春秋时代
D. 西汉
3. 对义务教育的另一种恰当称谓是()
A. 基础教育
B. 免费教育
C. 强迫教育
D. 普及教育
4. 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的( )
A. 观察能力
B. 记忆能力
C. 思维能力
D. 自我意识
5. 不仅人的机体机能发展程序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主张上述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 格塞尔
B. 弗洛伊德
C. 威尔逊
D. 维果茨基
6.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是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而发展的。

这一规律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个别差异性
C. 阶段性
D. 不平衡性
7. 教师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和成绩,私拆学生的信件和日记,这侵害了学生的()
A. 身心健康权
B. 隐私权
C. 受教育权
D.名誉权和荣誉权
8. 师生关系包括了在教学上、人格上和社会道德上的相互关系。

师生在道德上的关系是()
A. 授受关系
B. 平等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朋友关系
9. 为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教育而设置的课程属于()
A. 基础型课程
B. 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科目本位课程
10.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设计的表现形式有()
A.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B. 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学周安排
C.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和课时分配
D. 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课时分配
11. 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小学课程的()
A. 弹性
B. 实践性
C. 综合性
D. 适应性
12 儿童的思维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用实物、标本、实验、参观、图片、图表、模型、试听多媒体等,这是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13.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检查。

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 复式教学
B. 小组教学法
C. 道尔顿制
D. 班级授课制
14. 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这种测验属于()
A. 客观性测验
B. 论文式测验
C. 问题情境测验
D. 标准化测验
15.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三个部分构成。

下列关于小学德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政治教育是基础,思想和道德教育是目标
B. 思想教育是基础,政治和道德教育是目标
C. 道德教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目标
D. 道德教育是基础,政治和思想教育是目标
16. 我国小学班主任经常要召开的是班级晨会和周会。

晨会、周会属于()
A. 常规班会
B. 生活会
C. 主题班会
D. 自主班会
17.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确定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主要依据是()
A. 学生的兴趣、爱好
B. 学校的师资力量
C. 学校的课堂教学任务
D. 学校的社区环境
18. 小学科学课程的老师以科学研究课题为项目,组织了五年级的十几名学生,形成一个科学探索团队,经常开展活动。

这样的活动属于()
A. 群众性活动
B. 小组活动
C. 个人活动
D. 社会公益活动
19. 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这就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的()
A. 道德意识
B. 道德评价能力
C. 自我调控能力
D. 自我教育能力
20. 小学生犯了错误后,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常常痛哭流涕,表示下次再也不犯这个错误了,但没过多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从德育过程的特点来说,这是因为()
A.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B.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C. 德育过程是一个多钟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 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填空题(10*2)
1.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3.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的管理体制。

4. 使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是。

5.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维护和保障了儿童的
地位。

6.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教师被列为类别。

7.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社会、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8. 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课程。

9.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两种。

10. 学校工作只有一个中心环节,学校坚持以的原则,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

三、简答题(4*5)
1. 简述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2. 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

3. 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内涵及其实施要求。

4. 简述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四、论述题(1*10)
1. 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案例分析题(1*10)
1. 先阅读案例,然后回答问题
小雨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她活泼好动,有些贪玩,常常会忘记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从三年级开始,她的学习成绩开始逐步下降,对学习慢慢地失去了兴趣,有比较强的厌学情绪,有时候还在课堂上搞些恶作剧,这让老师们非常生气。

一开始,班主任张老师非常耐心地和她谈话,关心和鼓励她,每次谈话之后小雨就下决心努力学习,表现会好一些,但是要不了多久就故态复萌,甚至变得更加“嚣张”,公开和老师“对着干”。

张老师经常听到任课老师对小雨的种种“投诉”和抱怨,也逐渐地对小雨失去了信心,将小雨的座位调至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上课时,只要小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老师们就对她没有什么要求。

小雨在班级中逐渐地被孤立起来,在后来的学习中,小雨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问题行为也越来越多。

请结合班级管理中有关于个别教育的理论,分析小雨的心理特点,并给班主任张老师提出建议。

201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小学类)参考答案
一、选择: DACDA ABCBA CACBD AABBB
二、填空:1. 学校系统 2. 杜威 3. 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4. 个体的实践活动 5. 社会权利主体 6. 专业、技术人员 7. 知识 8. 学校 9.螺旋式 10. 教学为主
三、简答:1. P64-66 2. P95-96 3. P135-136 4. P166-167
四、论述: P35-36
五、案例分析:P149-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