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辨析概念: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为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想及实践模式,自由教育最古老概念,强调心智的训练,人文教育出现近代,以发展人的理智为根本目的;普通教育产于现代,对人实施一中共同的理智训练,以获得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
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一)大学走近社会中心的历程:经济形态制约着大学的地位: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1、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2、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和“思想库”;3、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与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活动的关系;(一)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2、社会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发展3、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2、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3、为文化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提供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教育起主导作用;(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指向大学生发展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概念不同,教育方针为国家或政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为政治概念。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性概念;第二层次不同,教育方针为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培养目标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三稳定性差异,教育方针不同时代不同,教育目的较稳定,培养目标更不稳定;联系在于教育目的为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的依据,教育目的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集中表现。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依据: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理论依据:教育规律2、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1、自由教育目的: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
2、职业教育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养成特长或专长为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美国推行最广。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做事和做人并重。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层次标准)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标准)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标准)。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化”。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组成1)面向全体学生2)全程培养学生3)全面发展学生。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以美国为代表: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专才教育(以前苏联为代表)我国:主张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四种: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
论述: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3、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4、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高校培养目标取向:通才化,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化,复合型化,素质化,个性化。
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宏观结构:层次结构(水平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国外:重点关注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我国:重点关注科类和专业结构、形式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第四章:高等学校基本职能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关注标志性事件与人物)(一)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二)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柏林大学提出科研的新智能)(三)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美国《莫里尔法案》求实精神,威斯康星思想)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及其关系1、培养人才:本体职能2、发展科学:附属职能3、服务社会:派生职能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创造新职业、国际合作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阶段性特征: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转变期;高年级:发展新学习。
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文化素质:1、专业知识2、科学基础3、教育智慧(内涵)(二)心理素质:1、情感品质2、意志品质3、个性品质(三)道德素质:1、热爱学生2、为人师表3、学而不厌4、团结协作(四)能力结构:1、教学能力2、科研能力3、组织能力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定位:(一)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二)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三)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2、学生中心论:代表卢梭、杜威3、主导—主体论4、双主体论。
理解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论述: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概念辨析: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专业:广义上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学科分类:1、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学科层次分类)2、我国学科门类:13大类;专业设置与调整:2012年调整为基本专业352;特设专业154专业设置原则:1、超前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结构优化原则5、宽口径原则6、发展特色原则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外延,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可自行修订教学计划(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依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科人物目的,内容范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
是编教材,教学考试评估依据。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六条原则):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2.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地位作用及任务;3.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4.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5.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6.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内容选择、组织的原则:内容特点:1、专业性强;2、系统性强;3、理论性强;4、应用性强;5、变化性大。
选择原则:1、适时增删原则;2、完整构建原则;3、个性发展原则;4、知识拓展原则;5、调动师生积极性原则。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唧唧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发展活动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规律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检查评定1)备课的四个步骤:钻研教材;处理讲稿和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重温讲稿。
2)课堂教学的四项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结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