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高校社会工作实习为例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常晶会[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专业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位于市的5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在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问卷数据显示,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有将近52.5%g感觉实习时间未达到本科生要求的800学时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度普遍不高,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实习缺乏督导,实习效果不佳,专业教师实务能力较低等。
本文结合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项改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现状的建议以及可以尝试的专业实习模式。
省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社会工作的教学与实践也应该结合其本土文化,找到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实习模式,这不仅需要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需要政府和机构的支持和协助。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本土化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化的助人服务专业,在社会建设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则担任着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责任,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在很多高校相继开设,并快速扩。
然而高校可利用资源的不平衡,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状况也参差不齐,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效果更是不容乐观。
相对于沿海城市而言,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可利用的实习资源更为贫瘠。
但是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中国社会的缩影”的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基地和试验田。
高校兼顾学术研究、人才输出与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其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会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服务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工作在社会中的适应。
在我们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模式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所在。
本调查主要以位于市的五所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为抽样框,并以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涉及到学生实习的机构、实习容、实习时间、实习方式、实习考核、实习效果等方面。
五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数量按年级划分分别有大二191人,大三161人,大四119人,按照30%的比例抽取样本,共发放了14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131份。
在对五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进行调查时,专业实习涵盖了学生平时进入机构所进行的志愿活动,因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志愿者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义工活动,是带着社会工作的专业业理念与价值观在机构里面开展活动,必要的时候还要用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现状的数据分析1、实习基地与专业督导缺乏,实践不能与理论相结合,专业实习流于形式。
(1)可利用的实习基地资源缺乏实习条件,专业知识与方法不易介入由于地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力量的弱小,社会工作专业实习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基地的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可利用的机构资源如附表一所示:附表一从附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实习的机构以福利院、养老院、救助站居多,社工站、社区、民政局也有涉及,而这些基地的共同点在于其浓厚的官方色彩。
像社区、福利院、养老院这些机构,尽管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相近,但是其机构的设置决定了其固有的工作模式,而这些工作模式不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可以轻易介入进去的。
所以,学生在这些机构的工作容学生在机构里的实习容就只能像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所显示的那样以“作为机构工作人员参与到了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和“打扫卫生、照顾老年人与小孩等志愿服务”为主了。
(2)机构缺乏督导,专业实习缺乏正规化和标准化实习督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且从笔者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实习机构是否有实习督导,实习督导是否是专业的都会影响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满意度(如附表二所示)。
但是,地专业实习督导的缺乏却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如附表三所示),由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理论方法的缺乏,本土专业督导更是凤毛麟角,就连发展比较好的等地,所用的督导也是从等地引进过来的,这些督导的方法是否适合地本土文化仍然是一个值得争议与考察的事项。
附表二从附表三中可以看到,实习机构有督导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45.7%,不满意的比例为14.3%;当实习机构没有督导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35.3%,不满意的比例为15.5%。
所以可以得出,当实习机构有督导时,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满意度还是相对高的。
当实习机构的督导时专业的时候,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56.3%,不满意的比例为6.3%;当实习机构的督导为非专业的时候,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27.2%,不满意的比例为22.7%。
由此可以得出,相应的提高实习机构督导的专业性可以提高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满意度。
附表三(3)实习不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专业实习流于形式从“用实习带动就业”的角度来看,实习机构的选择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影响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与态度。
福利院、养老院、救助站在的发展还处于一般的水平,如果真的给这些机构配备社工,则有点“为土八路配备核武器——用不上”的意味。
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在对学生专业实习的是否应用到了专业知识做了调查,其中有40.4%的学生感觉在实习过程中没有用到理论知识,有32.6%的学生感觉应用到了专业知识,其它的人则不太清楚。
当然,导致学生没有使用专业知识的因素还有很多,从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方法的有限性阻碍了他们应用专业知识,可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如果少了这些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就和一般的义工服务没有什么区别了。
从学校的专业教学来看,理论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案例,西方的专业知识不适应本土文化等也是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应用专业知识的重要因素。
可是,不管导致学生不能应用专业知识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应用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体会到社工的职业魅力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便很可能动摇他们毕业后从事社工职业的信心。
所以,在机构选择问题上,笔者认为,在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不太成熟的情况下,要想把学生留住社会工作行业,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到社会工作发展比较成熟的地方,让学生真正以一个实习社工的角色出现,不过,这种方法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有些学生就是在了解真实的社会工作现状后坚定不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的。
可是,这与仅仅对学生进行乐观的宣传相比起来,更能体现学校以及专业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对学生做强制性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实习机构应该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毕竟实习时间是十分宝贵的,与其在不需要社会工作知识的地方进行不相关的实习,不如让学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尽管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提升专业素养的作用不大,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
从调查数据来看,专业实习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如附表四所示。
附表四附表四是按照各项所占比例大小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看到专业实习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最大,给学生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加强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但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帮助不是太大。
可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就是为了提高其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希望通过实习他们可以在毕业的时候胜任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初衷的背离,使得学生花费宝贵的实习时间而进行的专业实习流于形式。
2、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1)某些高校在条件不足情况下盲目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形似神离。
调查数据显示,将近80%的学生都是经学校统一安排进入机构开展实习与活动的,学生自主联系进入实习机构开展实习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从侧面反应了学生实习的自主性较低,同时也说明了市高校社工工作专业实习可利用的资源与机构选择倾向。
而高校对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实习效果。
所调查的五所高校中有两所高校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基地,其中一所与建立了固定的合作与联系。
各个高校与等地的联系也在日益紧密,这说明专业实习现状正在慢慢的改善。
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而言,这些是不够的。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门应用的社会学,其快速发展的现状并不是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由中国的学者通过争取政府的支持直接带动起来的。
在高校改革的浪潮中,综合性院校作为改革的大趋向成为各高校争相追求的目标,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文科性很强的专业自然得到了各高校尤其是理科性院校的亲睐。
但是,社会工作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行政、管理、政策、保障、法律等多种学科,理科性院校缺少相关学科配置,也缺乏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盲目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只会导致形似神离。
从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90%以上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而且大部分人在进入大学之前,对社会工作专业并不了解。
笔者从对已经毕业而且从事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的学生进行的访问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因为真正的喜欢而从事这个行业的。
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其多数人有转入到经济等比较热门的专业中的意愿,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研究生专业选择大都集中在法律、金融、会计等热门并且待遇较好的专业。
而促使他们仍然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工作的原因中,“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转行到其他行业的代价太高”所占比例最大,这样来看,促使学生走入社工行列的原因中便有了很多的人为因素。
有些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其反映是自己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2)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实务能力较低学校是否配备专业实习指导老师,专业实习老师实务能力如何也会影响专业实习的效果(如附表五所示)。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教专业课的教师都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背景,由于师资的缺乏,有些教师会带3到4门课程,这势必会影响到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专业老师实务能力低几乎是整个地高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既要靠专业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升,也需要学校尽快引进有较强实务能力的人才。
附表五从附表五中可以看出,当学校安排实习老师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43.6%,不满意的为比例为10.3%;当学校没有安排实习老师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11.8%,不满意的比例为41.2%。
由此可知,学校是否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效果满意度是有影响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当学校安排的实习指导老师实务能力很强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68.8%,不满意的比例为6.3%;当指导老师实务能力一般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30.4%,不满意的比例为13.1%;当指导老师实务能力较差时,学生对实习效果满意的比例为12.5%,不满意的比例为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