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文献综述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文献综述

姓名:杨云红学号:2011412030 班级:教1141学前(本)关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文献综述【前言】: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

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

主要教育著作有:《儿童心理之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等。

其“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时提出,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的一个教育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17条教学原则和13条训育原则。

它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内容;启示;问题;价值;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秀芳和卢清研究的《试论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唐燕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李文文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苏刚和庄云旭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中提及1、“活教育”的目的论——强调做人教育。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首先,“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其次,他认为国家的生死存亡与教育息息相关。

最后,他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因此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应的教育的目的也会受到影响,要体现教育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2、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

陈鹤琴关于活教育的课程论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主的现象而提出的。

他指出,传统教育将书本看作唯一的教育资料。

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是死的,而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直接的书”。

为此,他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论。

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通过亲自观察获取知识和经验。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分别指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文。

他认为,这五种活动虽然是分离的,但是就像人的五个手指,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缺一不可。

3、活教育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教育。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他认为儿童是做的主体,儿童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进行指导。

他鼓励儿童手脑并用,鼓励儿童去积极的思考和发现,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

“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教师在‘做’中善于引导”“鼓励儿童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4、活教育的德育论。

向学生传授知识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陈鹤琴提出了训育的十三条原则: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法治到心理, 从对立到一体, 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 从形式到精神,从分家到合一,从隔阂到联络,从消极到积极,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

“活教育”的十三条训育原则不同程度地揭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沈明在《浅谈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应用领域之拓展》中指出,活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书育人、以社会为课堂开放办学、强调以实践为手段进行教学、调以做人为目的培养学生。

二、“活教育”理论的启示(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幼儿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幼儿课程资源开发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

陈鹤琴认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是把已经承认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的儿童,忽视了儿童,忽视了儿童的生活,忽视了儿童的经验和兴趣,把儿童的学习变成了“静听”,儿童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能依赖于教师和现成的教材,课程在儿童之外,而不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因此,他提出活教育的课程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

这对我国当前的幼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幼儿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特点,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

如感性直观的思维决定了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是最感兴趣的学习,其中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可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

所以,开发的幼儿课程资源与幼儿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学习就越有效。

同时,幼儿对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和运用感觉能直接感知的事务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就要求幼儿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开发和利用各种适合幼儿的课程资源。

其次,幼儿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应以幼儿为出发点。

(二)“活教育”理论在理论上的启示“活教育”理论独特的教育见解和鲜活的理念可以指导幼儿园深化教改;“活教育”理论鲜明的科学精神为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重视科学实验的精神,是陈鹤琴研究教育的态度,是“活教育”理论的法宝。

“活教育”理论科学的心理学基础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反对儿童教育的成人化倾向,主张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到教育教学儿童化和游戏化(三)“活教育”课程论思想的启示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是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形成的,它促进了幼稚教育向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方向的转变。

重新研究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健康发展儿童艺术教育仍有着深远的意义。

张雁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示》中,她主要指出教育者要确立回归儿童生活的音乐教育观,音乐课程设置应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音乐教育内容应体现直观性和感性经验,音乐教育方法应以游戏活动为主,音乐教育要以培养人为宗旨,家庭要为儿童营造音乐的环境。

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给儿童持久的音乐美的享受,但没有指出哪些音乐适合儿童,也没有指出什么阶段的儿童适合什么音乐等等,以及除了音乐还有如美术、手工等方面的问题。

三、如何进一步贯彻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关耳、王水凤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该文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形势对幼教工作的促进,谈到如何进一步贯彻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其指出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的培养,现今独生子女的增加,很多人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该培养儿童的爱心,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的思想;培养孩子的虚心;培养孩子恒心和永远进取心。

同时,该文提出,幼儿的“活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者更应加强自己的修养。

四、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李文文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中,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研究上的问题:首先, 理论研究队伍薄弱。

其次, 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

最后, 理论研究基础不牢固。

2、指导思想不明确:首先表现在对幼儿教育的任务和属性的认识上。

其次, 幼儿园教育的管理责任不明确, 致使幼儿园管理秩序混乱。

3、幼儿教师的素质:其一,学历偏低、理论水平较低、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等问题。

关耳和王水凤则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中谈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形势对幼教工作的促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多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是人们越来越着重金钱的地位,而削弱了对品德修养的重视。

二是由于一些不法商人只顾赢利,而使一些西方的精神糟粕乘虚而人。

三是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高,人们尚未对这一新生的“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予以充分认识,从而产生了一些育方法上的误区,结果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种阴霾。

五、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影响1、开展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

首先,游戏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方面可以锻炼筋骨, 促进消化、呼吸、循环等内部机能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使精神得到休息和放松。

所以, 要培养儿童活泼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就必须利用儿童喜爱游戏的心理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其次, 游戏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 能使儿童养成高尚的品德。

再则, 游戏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在游戏过程中, 儿童观察要仔细, 想像要丰富, 思考要敏锐, 判断要准确, 动作要迅速, 这对于儿童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它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 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

2、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

陈鹤琴认为, 儿童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 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 设置“富于弹性的课程”。

即一方面多设一些课程, 以适应儿童的不同兴趣和能力; 另一方面同一课程的内容也可深浅不一, 儿童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 应注重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 因材施教, 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去活动, 如同欧美的艺术教育那样, “爱护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自由”、“注重儿童的创作”, 由此而引发儿童的兴趣, 从而增强教育的效果。

3、注重直接经验,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

儿童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其中间接经验虽然重要, 但直接经验更不可缺少。

因为对于间接经验的掌握, 只有通过亲自观察或亲身实践, 才能加深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 教育者要创造条件让儿童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双手, 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六、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程远光在《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述评及现实意义分析》中指出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在教育目标上,“活教育”理论强调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 在课程观上, “活教育”理论强调与儿童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活教育”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 在做中学, 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师幼关系;在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上,“活教育”理论强调幼儿教师必须是深谙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艺术的幼教研究者和园本课程开发者。

在苏刚,庄云旭所研究的《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中指出教育目的要体现民族性、时代精神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批判传统教育有重要的意义;其方法论对于课程改革的意义表现在:课程改革应注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重视教学中的直观性和感性经验;对素质教育的启示上,该文指出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通过了解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使我们受益匪浅。

1、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2、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3、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4、分组学习,共同研讨;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5、使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6、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7、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8、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9、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