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样版稿)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样版稿)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促进式教学”解读本刊特约记者张俊平蒋保华“学校将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同学们想邀请中央电视台的哪些人来做主持人?请推荐两男两女。

”学生提议邀请李咏、崔永元、董卿、杨澜。

“如果从这4个人中选择一男一女来主持,有几种不同的方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举出来。

”学生有的用姓名、有的用姓、有的用姓的声母等列举出了各种搭配方法……这是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华校)孟国伟老师在“六一”前夕执教《搭配的规律》一课时的片断。

在这样的课堂里,分明能让人在学生身上感受到游戏式的学习趣味、无法遏止的学习激情、个性化思维的跃动以及由此带给他们的持久学习力。

而这,正是这所百年老校一直汲汲追寻的“课堂教学之梦”!正是对教学真义矢志不渝的追寻,华校的学生成了爱学习的天使,教师成了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牧者。

激扬生命,醒在树上的花朵对“学习力”的研究始于华校对当下学习生态的理性审视与自觉担当,教育必须捍卫儿童学习的天性,于是,他们将“学”转化为“玩”,将“教”皈依于“学”,由此让学生获得探究的兴奋、慎独的沉静、发现的激动、成功的狂喜,而这些正是学习的动力所在。

1.学习就是引发思考、发展思维学生顺利地学会了应用圆柱体积公式,马金花老师又增加了一节数学阅读课《巧求圆柱的体积》。

她发现在解决已知圆柱侧面积和半径求其体积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是按常规思路思考的,即先求圆柱的高,然后用体积公式求解。

“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一个学生提出质疑,随后问大家,“我这样做行吗?”这位同学被请上了讲台,讲解他与众不同的方法:“用侧面积的一半去乘半径。

”马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和解释,而是问大家“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摆弄学具,有的仔细阅读老师印发的阅读资料,有的小声讨论,进入深度思考之中,几分钟之后,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

“老师我研究出来了!只要把拼成的长方体,让它的前面倒下来,也就是让侧面积的一半成为底面积,半径作为高就可以了!”好一个“倒”字!它形象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也为学习伙伴提供了领会的通道。

这是课堂中弥足珍贵的资源,其实学习就是要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在华校,“学习”总是在思维中发生的。

这既与华罗庚“自学成才”的精神传统相关,也与现任校长吕水庚对“学习”价值的认识相关。

在吕校长看来,学校教育必须突破过去对学习就是“听老师讲解后反复练习以取得高分”的狭隘理解,改变过去学生“埋首书城、纵身题海”的“苦行僧”形象,祛除过去教师主宰孩子一切的权威行为,让孩子回到自我,回到对未知世界的自觉探求的渴望中,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在思考中学习。

2.在“玩”中唤醒学生学习张春明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科学文库《小时候我想知道的》,这是个一套12本的“大部头”。

张老师与孩子们商量决定,读后要模仿学生喜爱的电视栏目形式,进行科普主题知识竞赛,孩子们读得可带劲了。

竞赛游戏分为若干环节,第一部分是“开门大吉”,规则是每6个人组成一组,一组里每人准备五道题,轮流回答。

如果能答对本组其他5人出的5题中的3题,即可获得参加班级“一战到底”的门票。

孩子们奇思妙想,有的问题模仿“幸运52”的问法“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这是哪种动物”;有的是模仿“青歌赛”中的知识问答的形式,出成了选择题;也有的抓住书中“考考你”或出示动物图片,模仿“开心辞典”出成了问答题……在这轮竞赛之后,竟有23人拿到了“一战到底”入场券进入游戏第二环节。

台上选手屏气凝神,你争我抢……经过一轮轮淘汰,张艺阳同学冲击“站神”成功,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学生爱学习,更爱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

张老师将阅读与玩合而为一,让个人阅读与班级分享相得益彰,整个班级的阅读由此风生水起,学生在鲜活的“游戏”阅读中感受到清新和快乐。

华校的老师们有一个共同遵奉的信念:“高人玩世。

”在他们看来,儿童天生就是一个玩耍的精灵,是“游戏”的钟情者,是生命的梦想家。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达欲、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成就感和童真的善良等都在“游戏”中得以唤醒,而“游戏”本身又往往会成为智慧的源头、学习的开端。

老师们把课堂中的“学”转化为儿童喜爱的“游戏”,在“玩”中让学习与生活、经验以及情感紧密相连。

于是,编谜语、编儿歌、读书会、故事会、讲演会、小竞赛、观察实验、小课题研究、课本剧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解放了学生的身心,增进了他们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潜能,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闲适的思考,快乐的进步。

3.让“教”皈依于“学”“一个成人每小时走1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比成人快5千米,一辆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

大多数学生解答为:10+5=15(千米)15×3=45(千米)。

而在黑板上板演的小郑同学列出5×3=15(千米)后就停住了。

下面的学生对他的做法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叫了起来:“错了,错了。

”小郑满脸通红地停在那里。

“真的错了吗?”许云平老师打断同学们的争吵。

“也许,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我们来一起帮帮他?”很快,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思考起来。

“有了!”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和小郑耳语了一番。

小郑开始往下解:10×3=30(千米)30+15=45(千米)。

许老师欣慰地说:“看来,小郑其实很聪明,只是你们没有让他思考完整。

”小郑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教”的起点在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教”皈依于“学”。

面对学困生,老师一句“他还没有思考完整”,既是对小郑同学的安抚与鼓励,巧妙地推动他建立学习自信心;也是对其他同学的提醒与鞭策,引导他们进入思维,让教幻化为学。

华罗庚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华校正是赓续这样的传统,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理念,实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要皈依于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促进学生自己去“学”。

要通过对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的改造,方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浸沉于自觉、自主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通过提供学习探究的支架与策略,促进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模仿走向创造,从完成任务走向自我实现,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成为醒在树上的花朵。

激活能力,一树一树的花开华校对“促进式教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步找到了自我促进、相互促进、媒介促进、评价促进学生“学”的路径。

为了让学生从“爱学”走向“会学”,学校要求学生“做中学”,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引领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转识成智,形成解决问题的智慧,而这些正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

4.亲历知识:循着数学家的足迹谢丽老师在执教《勾股定理》时发现,从知识层面来说,如果仅仅将勾股定理做符号化的介绍,几分钟就结束了。

可是,勾股定理是怎么发现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如何利用它去探究生活中的现象?这些往往被忽视了,但这却是知识真正存在的价值。

于是,她将课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式”的探究上。

“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从地砖上有了发现,凭着他敏锐的数学头脑猜想结论,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研究。

”谢丽老师带着学生循着数学家的足迹,从“特殊—一般—特殊”,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研究”了勾股定理的“前世今生”,让知识学习变得全面而立体。

“循着数学家的足迹”,意在重新“激活”书本,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与事物、与他人进行多向互动,在动态生成与自我反思中体验知识的活性与价值,从而洞悉真理的秘密,寻求智慧的生成。

华校一直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将知识与生活无缝对接、紧密相联。

他们认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情感体验比得到知识本身更重要。

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学生要经历“感性认识——感悟——知识——反思”几个环节,相互之间不能跨越。

传统学习中常常是去头去尾重知识,或者直接从“感性认识跳到知识”,华校的促进式教学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理性辨析中建构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智慧,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立人格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学校多管齐下,或是打破场所限制,进行资料搜索、实验探究、假设验证、质疑创新,在“贯古通今”中“知其所以然”;或是打通学科以主题建构“知识链”,在融会贯通中“知其所有然”。

为此,华校老师们下功夫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主动寻求和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探索知识,以实现意义建构和自我完善。

5.融汇生活:保持知识的“鲜活状态”毛海鹰老师执教《刷子李》之后,看到孩子们兴致很高,便借机推荐《俗世奇人》中其他写人的文章,并建议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收集自己喜欢的写人文章。

很快孩子们收集的文章就贴满了教室的墙壁,班级博客里也有了“人物文章专栏”。

课余,在教室中驻足欣赏的、在班博中评价留言者众。

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阅读着、品味着、比较着一篇篇不同类型的写人文章,还时而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时而又为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文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的?”一个个充满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的“人物研究报告”中处处可见。

一段时间后,大家便开始总结写人文章的共性,迈上了自己的写作之旅。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班级人物志》新鲜出炉。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从赏析评论到写作实践,从知识习得到生活素描,毛老师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主动学习的热潮中,让学习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知识保持“鲜活的状态”。

教师们一直在学校倡导的“大教育”、“大视野”、“大智慧”的氛围里摸索,努力“破陈出新”,使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存在,而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

学生时时可以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熟悉的风景、喜爱的活动,学习成了他们生命中的呼吸。

一旦把学生置于这样一个真实、完整的情境中,他们就成了学习的“精灵”,成了精神的“冒险者”,所建构的知识是“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自然富有了“个人意义”与“生命价值”。

学生就在不断获得成功的“高峰体验”中,激发内心无法遏止的追求意志和力量,转向一个个更为自信的新的挑战中。

6.转识成智:寻求个性生长的路径孟国伟老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分小组借助学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了近十种的解法。

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探究和交流中丰富着自己的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