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土壤修复方案一、土壤背景资料1、土壤及降雨蒸发量本底数据据xx省林业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数据显示,xx国家湿地公园内表层土壤类型不多,主要发育着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几个土类。
黑土:平均有机质含量 4.81%,pH为7.2,呈微碱性。
全氮0.17-0.27%、全磷0.12-0.16%、全钾1.7-2.9%,属于潜在肥力最高的土壤,但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不大。
黑钙土:有机质含量为3.28-3.89%,pH为8.2,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较大。
草甸土:有机质含量很低,为2-3.2%左右。
水的矿化度较高,土壤盐碱化逐年加重,在湿地公园中分布面积最大。
全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48mm,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638.1mm,5-7月蒸发量最高,约占全年蒸发量的1/3。
据xx农技推广站2011年文章《xx市土壤养分状况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数据显示,本地区土壤pH值为6.9~8.5,有机质为2.5~3.03%,速效氮123~144,速效磷17.1~32.6,速效钾为95.6~233(1984至2010年调查数据)。
以上本底数据表明该地区农田表土及园区内原有表层土基本理化性质满足一般绿化种植要求,若将园区内该种理化性质的表土开挖后加以保护,可基本满足日后的绿化需求。
2、xx湿地公园人工山体土壤本底调查2015年6月25日,在xx的带领下,我公司在该湿地公园进行了基本情况的摸底,实际采集土壤样品6个进行检测分析。
土壤样品1~6号分别由山顶至山脚,采样深度30cm,约每10m高度采集一个混合样品(每个样品为5个以上采样点混合至最终不少于500g)。
检测结果如下:样号样品源PHECmS/cm有机质%全盐量g/kg速效氮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土样1 >40m山体9.5 0.321 0.482 1.42 7.03 4.60 84.582 30-40m山体9.6 0.329 0.443 1.40 13.68 5.02 85.053 20-30m山体9.8 0.299 0.550 1.39 15.21 6.41 123.994 10-20m山体9.8 0.335 0.564 1.44 14.25 6.70 100.715 0-10m山体9.8 0.341 0.498 1.50 15.80 6.34 91.916 山脚10.2 0.598 0.304 2.43 13.94 7.44 81.25一般种植要求* 5.5~8.30.15~1.2≥1.2 ≤1.0*≥40 ≥8 ≥60注*:盐碱地耐盐植物土壤全盐量要求≤1.8 g/kg*根据住建部CJ/T 340-2011 绿化种植土壤《绿化种植土壤》标准所测人工山体土壤碱性较为严重,EC值处于合理范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及速效磷较为匮乏,速效钾不缺。
山体自上而下的盐分、碱性呈加重趋势。
与林业设计院土壤本底调查及肇东农技推广站文章中土壤调查土壤结果差距较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A.xx地区位于xx平原东部地区,属于世界三大片苏打盐碱土集中分布地区之一。
B. 另两个调查为农田本底土调查,山体土调查中土壤可能来自深挖湖面的深层土壤(2-4m深),原先湖面的农田表土可能深埋在山体内部下方,或用作他用,但不在山体表面。
山体以野生杂草为主,一些种植的乔木已枯死3、样品检测结论:据以上采集样品检测结果可知,所采集样品代表的山体土壤酸碱度较差、有机质和氮磷严重不足,土壤结构板结(实地查勘,因雨天限制,并未实际分析)。
因此为满足一般绿化种植要求,必须对园区内绿化土壤进行改良,否则无法满足一般园林种植基本要求。
4、土壤问题严重性4.1酸碱度及盐分较高土壤的强碱性是严重影响今后园区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在检测值pH 9.5~10.2的条件下,除一些野生杂草外(羊草、肥披碱草、苣卖菜、车前草、翅碱蓬等),常见园林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在土壤调查过程中发现山体部分试种的乔木除少量几棵白桦缓慢生长外大部分枯死,仅少量换过土的地块试种的沙棘存活。
而沿湖发现的少数几株旱柳株高基本不超过10cm,枝条稀疏、生长乏力。
土壤如不加以改良,随着雨水或灌溉冲刷,山体表层土壤径流会携带大量盐碱成分继续污染低势土壤,使山体表面下层及低洼地土壤盐碱加重,严重影响今后绿化种植,甚至连目前稀疏生长的杂草都难以生存。
4.2养分含量不足土壤有机质和氮磷严重不足,表明采集的山体部分土壤肥力严重欠缺,与国家相关绿化种植土壤标准中的最低标准即一般要求相差太远,不能满足园林绿化种植的基本要求,如不加以修复改良,即使强行种植,今后可能会发生较大规模换苗以及植物养护可能产生较大费用。
二、土壤修复方案1、土壤改良方法的选择目前,国内外碱性土壤常用的修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改良:灌溉排水、覆盖物改良、铺沙压碱、使用客土、土地深松。
化学改良:粪肥、石膏、黄铁矿、硫酸铝、粉煤灰、磺化木质素和丙烯酸聚合物等。
生物改良:种植耐受植物、施用嗜碱微生物(由于肥水及成本问题不予采用)。
因不同地区及不同用途或不同深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单一的某种改良方法并不能满足改良土壤的需求。
由于工程时间紧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物理和化学改良的结合:根据土壤缺少的养分进行补充、多余的部分进行中和、排除,另外就是整体绿化用土的充分搅拌深翻。
修复的目的是能够达到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速效氮、速效钾),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
2、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植物种植成活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土壤改良的成本控制、工程施工的可操作性和改良效果的可持续性,对乔木、灌木和草本地被的集中分布区域进行分片,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分片改良。
2.1乔木种植区域改良xx湿地公园绿化设计面积77.76公顷,乔木种植区绿化面积314305.92㎡,占40.42%。
乔木种植区的改良采用上层土壤整体改良和树穴换土改良相结合的方法。
上层土壤整体改良:对乔木集中种植区域上层70cm的土壤作原位整体改良,改良方法是首先对70cm土层进行深翻,粉碎均匀,然后添加改良剂混合均匀,土壤改良剂配方为85%原土+20%粗砂+5%草炭+0.2%石膏(压实前的体积比)。
乔木树穴换土改良:对种植乔木的树穴进行整体换土,树穴开挖的直径120cm、深度150cm;树穴回填土的改良剂配方为85%原土+15%草炭+10%粗砂+6%有机肥+0.2%石膏(压实前体积比)。
树穴开挖时需注意将整片改良的表层土以下的未改良土壤挖出单独堆放,在添加改良材料后拌匀才能回填使用。
2.2灌木种植区域改良灌木种植区绿化面积288256.32㎡,占37.07%,种植层整体做换土改良,方法为整体剥离表层60cm土壤,集中堆放添加土壤改良剂进行均匀搅拌,然后均匀回填,回填的深度应不低于60cm(沉降后的深度)。
回填土的改良剂配方为85%原土+15%草炭+10%粗砂+6%有机肥+0.2%石膏(压实前体积比)。
2.3草皮、草花和地被种植区域改良草花类种植区占绿化面积175037.76㎡,占22.51%,种植层做整体换土改良,方法为表层土整体剥离30cm后集中堆放,然后添加土壤改良剂进行均匀搅拌,然后均匀回填,回填的深度应不低于30cm(沉降后的深度)。
回填土的配方为85%原土+15%草炭+10%粗砂+6%有机肥+0.2%石膏(压实前体积比)。
3、改良前后土壤指标比较经过改良后,种植层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关土壤指标可以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具体指标见下表),能够满大部分植物生长的需求。
改良前后土壤理化指标对照表样号样品源pHECmS/cm有机质%速效氮mg/kg速效磷mg/kg速效钾mg/kg土样1 >40m 9.5 0.321 0.482 7.03 4.60 84.582 30-40m 9.6 0.329 0.443 13.68 5.02 85.053 20-30m 9.8 0.299 0.550 15.21 6.41 123.994 10-20m 9.8 0.335 0.564 14.25 6.70 100.715 0-10m 9.8 0.341 0.498 15.80 6.34 91.916 山脚10.2 0.598 0.304 13.94 7.44 81.25改良后7.3~8.3 0.5~1.2 1.2~3.0 40~60 8~20 60~200 一般种植要求 5.5~8.30.15~1.2≥1.2 ≥40 ≥8 ≥604、确保改良效果的措施本项目为典型的内陆盐碱土绿化工程,除了土壤改良的技术方案外,土壤改良材料的质量、工程施工的组织水平和施工后的养护管理水平都会对绿化工程的成败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确保项目的改良效果持续发挥,还需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4.1原料供应的质量监管该改良方案的成功实施首先取决于改良配方的原料质量。
尤其是草炭的有机质含量必须达到要求、牛粪有机肥必须要腐熟、EC值不能超标(相关材料质量标准见下表)。
因此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需要厂家提供近期的样品检测报告,合格后开始采购。
采购后的原料按每1000m³采集一个样品进行检测,抽检合格后正式签收付款。
不合格的原料采取退货处理。
主要原材料理化指标质量标准注:1.草炭、有机肥及石膏粉需要供应商提供样品检测报告及待测试样品不少于500g。
2.有机质含量不达标的原料会增加其用量从而增加成本。
3.草炭及有机肥务必是干燥的。
尤其是有机肥,含水量过高会使体积压缩,从而无意间增大其添加量,使盐分过高,会影响植物生长。
4.粗砂采用当地江沙,无淤泥等杂质。
4.2改良施工的质量监管改良配方中草炭比例一定要添加充足,否则影响有机质的提供、并且达不到降低碱性的目的。
有机肥和石膏的添加量不能超过比例,否则盐分过多影响植物生长。
原土剥离及原地深翻改良一定要达到指定的深度,否则影响植物扎根,达不到改良效果。
土壤的改良过程一定要先将剥离的原土碾碎后与原材料充分搅拌均匀。
经过检测合格后再回填使用。
4.3灌溉和用水处理改良土壤回填完成后,不能立即种植,必需经过至少3次以上灌水浇透,改良剂才能与碱土充分接触、溶解,起到改良作用,只有土壤盐碱度降下来后,才能进行种植施工。
种植浇灌用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灌溉用水标准后才能使用。
养护管理期间也需根据土壤检测的结果补充适量养分,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
养护期的浇灌也应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适当增加除冬季外的非雨季的灌溉,帮助排盐碱、防止因水分蒸发引起盐碱的表层积累。
为了消除种植层土壤返盐的危害,对日常浇灌用水进行酸化处理,以中和返盐返碱的危害。
4.4合理设置排盐沟为了提高改良土壤的脱盐效率,必需设置排盐的沟渠系统,在各绿化片区周围设置至少70cm深度的排水沟,尤其要注意低洼地形的排水一定要畅通,避免盐碱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