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数据图表图象信息专题训练试题 共四套

高考化学数据图表图象信息专题训练试题 共四套

数据、图表、图象信息训练题(一)1、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及副产品硫酸钠,工艺流程如下: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上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欲制备10.7gNH 4Cl ,理论上需NaCl g 。

(2)实验室进行蒸发浓缩用到的主要仪器有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3)“冷却结晶”过程中,析出NH 4Cl 晶体的合适温度为 。

(4)不用其它试剂,检查NH 4Cl 产品是否纯净的方法及操作是 。

(5)若NH 4Cl 产品中含有硫酸钠杂质,进一步提纯产品的方法是 。

2、某化学反应2A B +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 、D 起始浓度为见反应物A 的浓度(mol/L )随反应时(min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1)在实验1,反应在10至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 mol/(L ·min)。

(2)在实验2,A 的初始浓度C 2= mol/L ,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 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 1,则v 3 v 1(填>、=、<=),且C 3 1.0mol/L (填>、=、<、=)(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理由是 。

2SO 4NH 44Cl 产品3、以下是25℃时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无机化合物的提纯中,常利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理除去某些离子。

例如:① 为了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Fe 3+,先将混合物溶于水,再加入一定量的试剂反应,过滤结晶即可;② 为除去氯化镁晶体中的杂质Fe 3+,先将混合物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镁,充分反应过滤结晶即可;③ 为了除去硫酸铜晶体中的杂质Fe 2+,先将混合物溶于水,加入一定量的H 2O 2,将Fe 2+氧化成Fe 3+,调节溶液的pH =4,过滤结晶即可。

请回答下列问题:(2)①中加入的试剂应该选择_________为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②中除去Fe 3+所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与方案③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 .H 2O 2是绿色氧化剂,在氧化过程中不引进杂质、不产生污染B .将Fe 2+氧化为Fe 3+的主要原因是Fe(OH)2沉淀比Fe(OH)3沉淀较难过滤 C .调节溶液pH =4可选择的试剂是氢氧化铜或碱式碳酸铜D .Cu 2+可以大量存在于pH =4的溶液中E .在pH>4的溶液中Fe 3+一定不能大量存在 4、(09年广东化学·20)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CH 3(l)+H 2O(l)HCOOH(l)+CH 3OH(l);△H >0某小组通过试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 1下随反应时间(t )的变化如下图:请计算15-20mi 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mol ,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mi n -1(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

(3)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332()()()()c HCOOH c CH OH K c HCOOCH c H O ∙=∙,则该反应在温度T 1下的K 值为 。

(4)其他条件不变,仅改变温度为T 2(T 2大于T 1),在答题卡框图中画出温度T 2下甲酸甲酯转化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5.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实验室常用下列方法制备环己酮:*括号中的数据表示该有机物与水形成的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的沸点(1)酸性Na2Cr2O7溶液氧化环己醇反应的△H<0,反应剧烈将导致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副反应增多。

实验中将酸性Na2Cr2O7溶液加到盛有环己醇的烧瓶中,在55-60℃进行反应。

反应完成后,加入适量水,蒸馏,收集95-100℃的馏分,得到主要的含环己酮和水的混合物。

①酸性Na2Cr2O7溶液的加料方式为。

②蒸馏不能分离环己酮和水的原因是。

6、(2010年广东)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H3BO3+3CH3OH B(OCH3)3+3H2O中,H3BO 3的转化率(α)在不同温度下岁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12,由此图可得出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影响是。

7、按图装置实验,若x轴表示流入阴板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①c(Ag+) ②c(NO 3) ③a棒的质量④b棒的质量⑤溶液的pH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⑤数据、图表、图象信息训练题(一)参考答案1.(1)11.7(2)蒸发皿(3)35℃(33~40℃均可得分)(4)加热法;取少量氯化铵产品于试管底部,加热,若试管底部无残留物,表明氯化铵产品纯净。

(5)重结晶2、(1)0.013 (2)1.0 催化剂(3)>>(4)由吸热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右移动3、(1)氢氧化铁(2)氨水不会引入新的杂质(3)2Fe3++3Mg(OH)2 = 3 Mg2+ +2Fe(OH)3(4)A C D E4、(1)15—20mi n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0.045mol;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9mol·mi n-1(2)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的进行,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后不变;原因: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应开始甲酸甲酯的浓度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大,后随着反应进行,甲酸甲酯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断减少,反应速率不断减慢,所以转化率增大的程度逐渐减小,当反应达到平衡后,转化率不变。

(3)1/7(4)图略。

作图要点:因为T2>T1,温度越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酸甲酯的转化率下降,T2达到平衡时的平台要低于T1;另外温度越高,越快达到平衡,所以T2达到平衡的时间要小于T1。

5.(1)①缓慢滴加②环已酮和水形成具有固定组成的混合物一起蒸出7、B数据、图表、图象信息训练题(二)一、例题分析:“碘钟”实验中,3I- + S2O82- = I3- + 2SO42-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3-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c(I-)/mol·L- 0.040 0.080 0.080 0.160 0.120c (S2O82-)/mol·L-0.040 0.040 0.080 0.020 0.040t /s 88.0 44.0 22.0 44.0 t1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

(2)显色时间t1= 。

(3)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填字母)A、<22.0sB、22.0~44.0sC、>44.0sD、数据不足,无法判断(4)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表数据,完成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该小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能否推断出第③、⑤组实验的显色时间,你能得出什么定量的结论?(3)、一般来讲,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加约为原来的2倍。

若在40℃下进行第④组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约为多少?(4)、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请各小组试归纳解决表格题的基本思路二、巩固试题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所用HNO3浓度为1.00 mol·L-1、2.00 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 K、308 K,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2)实验①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见下图,请在图中,画出实验②、③和④中CO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示意图。

请各学习小组完成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该小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课本中进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实验时是如何设计的? (3)、通过分析比较(1)中表数据,能否推断出第②、③和④组实验的CO 2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 (4)、通过解答上述问题,请各小组试归纳解决填表和作图题的基本思路三、方法小结:形成解题思路解决表格题的基本思路理解:理解表格中各个列项中数字的意义,巧妙地将表格语言转换成化学语言。

理顺: 理顺表格中数据间的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的化学知识,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解决填表和作图题的基本思路理解:理解实验目的和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课本实验和题给条件进行设计实验。

理顺: 理顺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巧妙地将化学语言转换成图表语言,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t /sm (C O 2) /g①画图、作图专题训练Ⅰ、画图、作图的方法:面→点→线面:坐标。

看清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点:确定起点、终点、折点。

线:连接起点、折点、终点得变化趋势线。

注意是直线还是曲线,曲线要画成平滑的流线。

Ⅱ、试题类型(1)画能量变化图;(2)画速率-平衡图。

Ⅲ、典型例题1、(2011年广东)将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 + H2O(g)CO(g) + 3H2(g),该反应的△H=+206 kJ•mol-1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的标注)。

2、(2012年广东)已知:S2O82-+2I-===2SO42-+I2 (慢),I2+2S2O32-===2I-+S4O62-(快)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右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卡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数据、图表、图象信息训练题(四)(一)、二模讲评的拓展:1.沉淀物并非绝对不溶,且在水及各种不同的溶液中溶解度有所不同,同离子效应、络合物的形成等都会使沉淀物的溶解度有所改变。

已知AgCl + Cl-==[AgCl2]-, 右图是某温度下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由以上信息可知:(1)由图知该温度下AgCl的溶度积常数为。

(2)AgCl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出现如图所示情况(先变小后变大)的原因是:(3)设计实验证明S(AgCl)>S(AgI)>S(Ag2S),实验方案是(4)若在AgCl形成的浊液中滴加氨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