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多火山地震 的山地岛国
特征2: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
经济
经济发达,部门齐全。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产品出口,外贸广泛。
(美国、亚洲、西欧)
工业临海,太平洋岸。
(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
新兴工业,国土两端。
(北九州——“硅岛”、北海道)
渔业发达,近海远洋。
(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捕鱼量第一)
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北九州 F
大阪 D
A 东京
E C 神户 名古屋
B 横滨
夏季风 西侧
日本海
东侧
太平洋
冬季风 西侧 日本海 东侧
太平洋
最冷月均 最热月均 气温年较 年降水 温 温 差 量 东京 3.7° 25.1° 21.4° 1610mm 北京 -4.7° 26.1° 30.8° 636mm
(从工业区位因素去分析)
(1)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2)科技发达。 (3)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素 质高。
结合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业特点,分析日本 工业发展的制约或不利条件? 不利条件:国内矿产资源缺乏,原料、燃料靠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国土面积狭小,制约工业在地域上的扩展。
耕地较少,单产较高。
(生物技术和水利化。稻米、果树。)
题组训练
日本
(2009•上海地理)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 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 000毫米,而面临
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材料二 日本专门设有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该机构 负责河流管理与流域综合开发,主要工作是:①用水
社会经济方面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日本人口超一亿,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 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 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和服是日本传统的服装。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源远流长。
总结: 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东亚岛国,面积狭小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 特征1: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九州岛 30°N
二、地形:
(2 1) 3 )以山地 )海岸线 地壳不 曲折。 稳定,多火山 丘陵为主,平 原面积狭小; 地震。 ;
剖面线 北纬36度
地形剖面图
富 士 山
3/4(丘陵、山地)
1/4(平原)
三、气候:
海洋性季 风气候
东京
东京
二、日本 一、东亚概况 思考:据图分析日本东西侧降水差异及成因 分析濑户内海冬夏降水少的原因
(2)日本 IT 工业集中在甲岛,因此该岛被称为“硅岛”, 其原因是该岛( ①环境洁净 动力丰富
B
) ②资源丰富 ③现代高速交通便利 ④劳
⑤科技发达 B.①③⑤ D.③④⑤
A.①②③ C.②④⑤
2.日本东北部当地时间 2015 年 6 月 11 日 13 时 51 分发 生里氏 5.7 级地震,震感强烈。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2)、工业分布
思考:
日本工业区有 哪些?其分布 有何特点?试 分析这一特点 形成的因素。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 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北九州工业区 濑户内工业区
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便于原料运入和产品运
京滨工业区 名古屋工业区 阪神工业区
出;人口稠密,劳动力 丰富;市场广阔。
日本工业分布变化的特点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一、.掌握知识体系,构建基本框架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二、理清要素联系,体现区域特征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三、抓住区域重点,分析典型问题。在复习区域地 理时,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或典型问题
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四、明确区域问题,实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特征和社会条件不同,如 何开发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 环境问题,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置。 这就要学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 可能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1) 该次地震震中位于 ________ 板块和 ________ 板块交界 处。 日本群岛属于地震多发区, 属于________地震带的一部分。 (2)图中字母表示的主要工业城市: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3)C 岛和 D 岛相比,气候有何不同? (4)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沿岸, 这样分布 的主要优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国际金融中 心之一,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全国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横滨 全国第三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大阪 “汽车城”——丰田,地处名古屋区 “钢城”——福山,地处濑户内海区 造船中心——长崎,地处北九州区
学习目标
• 1.据图识记日本的领土组成、地形、气候、 农业、工业、城市分布和特点等 • 2.理解日本多地质灾害的原因及其气候特 点; • 3能分析日本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 分布及影响因素。
走近日本
一、位置范围:
45°N 北海道岛
鄂霍次克海
145°E
日本海 130°E
四国岛
本州岛
濑户内海 太平洋
思考
日本为了促进和稳定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采取了哪些措施?
发展途径: ①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燃料, 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②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
五、高科技的农业和渔业
(1)农业单产高
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发展水利。实行 集约化生产,科技含量高,单产高。 平原地区多种植水稻(水稻产量基本达到自给),丘陵地区多栽培蔬菜,果树、茶 和桑等种植业。但还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需要.
• 思考:
二、日本 一、东亚概况
• 日本在工业化的早期忽视环境效益, 随着传统工业过度集聚,会带来哪 些不利影响?
新兴工业(高新技术工业): 方向:向国土南北扩展 代表:九州岛(硅岛),为临空型
传统工业(劳动与资源密集工业): 方向:日本→东亚、东南亚
饱和
进口
加工
出口
日本工业发展必须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 (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 良港,国内矿产资源缺乏、市场狭小,沿 海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减少了陆上 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 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 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与同纬度的亚洲东部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气候具有什么特 点?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日本气候深受海洋和日本暖流的影响
2日本工业分布变化的特点
(1)工业向南、北分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原有工业带已经发展 到饱和状态,供水、用地紧张,提出了工业再配置问题, 出现了分散的趋向。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引起日本工业 地理分布的变迁,在省能源、省资源的新工业时代,减 轻运输负担的考虑已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工业化落后地 区却由于劳动力丰富、地价便宜、自然环境好,对于新 工业建设反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日本工业布局出 现了工业分散的倾向。例如,九州岛已成为日本新兴的 电子工业基地,被称为“硅岛”,就是这种倾向的反映。
题组训练
日本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
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水资源却显得较为紧张,原因又 是什么?
因为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 流;而夏季日本海一侧处于背风坡,雨水较少。 因为日本太平洋沿岸 属世界著名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工业与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农业 不占 主要 地位
五、高科技的农业和渔业
(2)发达的渔业
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渔业发达的原因: 1、生产量大:沿海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 和千岛寒流) (自然方面) 2、捕捞量大:捕捞工业先进,技术发达。
3、沿海陆上水产养殖业发达
4、市场广阔
地形
冬 季
东京
高田
冬 雪
夏 季
濑户内海
夏 雨
四、河流
河流
结合日本的气候和地形,从流量季节变化、
流程、流域面积、水力、含沙量等 方面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 水力资源丰富;含沙量小; 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五、自然资源
日本的主要资源有 哪些类型? (从地形和气候考 虑水力、森林资源; 从海陆位置考虑渔 业资源; 另外矿产资源状况 如何?)
(2)产业向国外转移
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设 想,从劳动、资源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 进入80年代,加快了以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 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 型工业逐渐向东亚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转移。 目前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和濑户内海沿 岸仍然是日本最重要的工业区。
A、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 沿岸的狭长地带。
分布原因: 多港口,交通便利,便于原料的输 入和产品的输出,接近消费市场。 B、九州岛有硅岛之称,是日本的微电子工业 基地,分析它发展的条件。
① ③
科学技术发达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 ④
.便捷的交通
.气候宜人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 户内海沿岸的原因。
题组训练
日本
(4)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河流在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解释其原因。 在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季有北部的山脉阻挡西北季风带来的日本海 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脉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 (5)除了材料二中列举的工作外,根据流域综合开发的一般原则,你认为日 本河流水资源开发机构还可能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统筹安排供水、发电、防洪等任务;制定流域与水 资源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