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与麻醉
▪ 然而,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提示我们,既往研究对低血压的定义其实并不 统一(图4)。因此,该文作者也提醒我们,低血压定义的不统一或会 影响我们对研究中低血压造成术后并发症的解读。
▪ 考虑重要器官灌注不足是我们顾虑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教材中 亦从靶器官血流自我调节的角度告诉我们几个血压管理的数值:即当平 均动脉压(或灌注压)维持在60~160 mmHg、60~150 mmHg、 80~180 mmHg时,可分别维持脑、冠脉和肾的血流相对的稳定,当 灌注压低于上述压力时,这些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则会随之减少,增加术 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 从这一方向思考或可能为我们临床设定低血压低限提供一些参考。
▪ 然而,Brady等近期在Anesthesiology表示这些阈值在个体中的
变化其实是很大的,并提出应该通过监测脑血流的变化,个体化 地去定义术中的低血压。
▪ 根据Brady等的一系列研究,他们认为在心脏手术中最佳的平均 动脉压(MAP)为78±11 mmHg。而在非心脏手术中,他们推 荐的MAP低限为65~70 mmHg(图5)。
低血压与麻 醉
副标题
前言
▪ 低血压可以说是我们每天都会打交道的并发症,低血压的定义基本上是 本科麻醉专业考试中名词解释的必考题。由此,大部分麻醉医生都会有 一个最起码的概念,“麻醉期间血压如果下降到麻醉前的20%,或收缩 压下降到90 mmHg以下即为低血压。”
▪ 这就像是一个天然的观点,以至于我一直也没有太多地去思考这一定义 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大部分ASA Ⅰ或Ⅱ级的患者,似乎并不存在 那么一根弦,让我必须严格地要求自己在麻醉中把患者血压维持在基线 的20%以内,低血压的概念似乎就这样与我的临床工作发生了割离。
▪ 然而。最近BJA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图1),作者提出对于接受全
身麻醉的患者,当术中收缩压力低于50 mmHg时就应该考虑进 行心外按压。
▪ 为此,我继续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2007年在Anesthesiology
上的一项研究对既往研究中“低血压”的定义方式做了归纳
▪ 根据这篇文献,“较基础值下降20%”是过去研究中最常用的低 血压定义方式(12.9%),随之是“收缩压低于100 mmHg或较 基础值下降20%”,这也是我能找到最为接近我们教材中内容的 文献依据。
▪ 此外,与药理学中“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的观点类似, 离开时间去考虑低血压的问题同样不那么严谨。
▪ 在2018年BJA发表的一项综述中,Wesselink等系统性回顾了过
往42项研究,并分析术中低血压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对于完成这样一项分析,个人十分佩服。因为,符合这项综述中 入选标准的文献就超过5000篇,最终仅有42项研究被认真评估后 纳入分析(图6)。
小结
▪ 综上,国内教材中的定义为我们临床判断低血压提供了一个较为 简单的方式,而临床中考虑MAP或能更好判断血压下降与术后器 官损伤程度的关系。
▪ 当我们在日常麻醉工作中面对低血压的时候,应同时考虑血压下 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尽量维持血压在器 官可耐受的水平之上。
谢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而且作者并不是简单线性地分 析这一问题,而是根据各项研 究的内容,将结果中不同的血 压阈值与靶器官损伤风险程度 进行对应。
▪ 在这项研究中,Wesselink等认为(图7):MAP<80 mmHg长 于10 min或MAP<70 mmHg 短于10 min容易造成重要器官损 伤风险轻度增高;MAP<60~65 mmHg长于5 min或任意时间 下MAP<50 mmHg容易造成重要器官损伤风险中度增高;MAP <65 mmHg长于20 min或MAP<50 mmHg长于5 min或任意 时间下MAP<40 mmHg则极为容易造成重要器官损伤。
▪ 当然,即便再严格地控制纳入研究的质量,不同研究之间的一些混杂因 素干扰或会影响该项研究的结论。针对这些问题,Wesselink等在文中 均有所探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原文学习。
▪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是目前为止,在非心脏 手术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低血压标准。
▪ 即对于一般的手术而言,如果希望避免重要器官损伤的风险,我们术中 应该尽量避免MAP低于80 mmHg,而对于控制性降压的患者,我们 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注意控制性降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