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特定穴
揉50-100次。
临床应用:调肺气、补虚损。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等。
小结
脊柱、七节骨、龟尾、肺俞 形状:线状、点状 定位: 操作:推、捏、揉、分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归纳: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捏脊、推上或
下七节骨、揉龟尾。 其中捏脊还是保健穴之一。推脊可 清热; 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推下七节 骨可泻热通便; 肺俞可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思
1. 2. 3. 4.
考
题
:
胸腹背腰部特定穴成线状、面状的穴位分别有 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的有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有保健作用的有哪些?
《中国推拿全书》夏治平主编,
(国家“九五”重点图书, 半世纪来中国最权威的推拿学巨著)
《海派儿科推拿图谱》金义成主编
5、乳根、乳旁
6、胁肋
7、腹 8、脐
9、丹田
10、肚角
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宽胸理气:搓摩胁肋、揉乳根、
揉乳旁。
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摩腹、分腹
阴阳、摩揉丹田、拿或按肚角。
摩腹、揉天枢可用于消 化功能紊乱,治疗腹泻、便秘, 有双向调节作用。 摩揉丹田可温阳散寒, 治疗下焦虚寒,还可泌尿系统 病症。
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形状:点状。
七 节 骨 龟 尾 天 柱 骨 肺 俞
脊 柱
操作:揉龟尾,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揉100—300次。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
肺
俞
天 柱 骨 肺 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 突下,旁开 1.5寸。 形状:点状。
脊 柱
七 节 骨 龟 尾
• 操作: 1.推肺俞,两拇指分 别自肩胛内缘从上 向下推动,又称分 推肩胛骨。推100 -200次。 2.揉肺俞,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
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形状:点状
操作方法:揉掌小横纹 临床应用: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
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临床上揉掌小横纹对肺部湿性啰音有 一定疗效。
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
形状:线状
推30-50次
操作方法:分推(分阴阳)
小横纹:退热、消胀、散结(脾胃热结)。 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宽胸理气,宣肺平喘。 大横纹: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化痰。
板门 小天心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内劳宫 内八卦
总筋
板 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形状:面状
操作: 1. 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揉 之,揉100—300次; 2. 板门推向横纹,用推法自指根推 向腕横纹; 3. 横纹推向板门,为反方向。
板 门
主治: 运板门:腹胀、食积、呕吐、 腹泻、嗳气、疳积等。 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 横纹推向板门可止呕吐。
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
揉小天心,用中指端揉; 掐小天心,用拇指甲掐; 捣小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 关节捣揉。
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
揉内劳宫可清热除烦,主治心经有热
之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 运内劳宫主清虚热,对心、肾二经之 心为圆心,从圆
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周。
形状:线状
操作:运内八卦。
顺时针方向,称顺运内八卦。 逆时针方向,称逆运内八卦。 100-300次
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 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形状:线状
操作方法:掐四横纹
推四横纹
临床应用:疳积、腹胀、消化不良等。
小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 掌指关节横纹处。
形状:线状
操作方法:掐小横纹
推小横纹
临床应用:脾胃热结、口唇破烂、
腹胀等。 临床上推小横纹对肺部干性啰音有 一定疗效。
小儿推拿特定穴
pediatric massage extra points
主讲教师:邵瑛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 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还有线状、 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
儿百脉汇于两掌”。
定位 形状 操作 临床应用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最后是下肢。当然,依患儿病情 的不同,可灵活掌握。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胃经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形状:线状
小 肠
操作: 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清小肠,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
水泻、遗尿、尿闭。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 口;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配合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涌泉 清热效好
推 脊 主治发热、惊风。
三指捏
二指捏
操作注意事项: 连贯,双手用力 对称,不能拧转
三捏一提法
配 合
临床应用:
揉足三里
补脾经 捏脊法是小儿常用保健法。 补肾经 推三关 主治疳积、腹泻等。 摩 腹
脊
柱
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 至尾椎骨端。 形状:线状。
天 柱 骨 肺 俞
泻(清)法,脾肝心肺经为:用拇指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泻,而肾反之。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胃
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 际处)。 操作: 补法:旋推 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 泻法:自拇指根推向拇指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或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形状:点状
操作:掐、揉左右端正 临床应用:
掐端正常用于小儿惊风; 揉左端正,升阳止泻; 揉右端正,降逆止呕;
老龙
定位: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一分处。 形状:点状
操作:掐老龙 临床应用:用于急救。
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形状:点状
操作:掐五指节
揉搓五指节
临床应用:
运100—300次。
主 治
运水入土
健脾助运 润燥通便
运土入水
清脾胃湿热
利尿止泻,
新病、实证
久病、虚证
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
指之间中点。
形状:点状
操作:
揉内劳宫,用中指端揉; 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自小 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 天心运至内劳宫。
揉100—300次,运10—30次。
头面部穴 Point on the Head and Face 胸腹部穴位 Point on the chest and abdomen 腰背部穴位 Point on the lumber and back 上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upper limbs 下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lower limbs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定位 脾经
补法
泻法 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 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 向指尖直推 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 向指尖直推 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 纹向指尖直推 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 推 1、自拇指根推向拇指 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2、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1、旋推 拇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2、微屈拇指,沿桡侧自 指尖推向指根 食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旋推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中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旋推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无名指掌面末节罗纹 1、旋推 面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小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自指根推至小指尖 1、拇指掌面第一节。 1、旋推 2、大鱼际肌桡侧赤 2、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 白肉际处。 直推
参考书籍
四、上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upper limbs
上 肢 部 特 定 穴
五经 胃经 小肠 大肠 肾纹
肾顶
14-18、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 罗纹面,从大拇 指至小指分别为 脾、肝、心、肺、 肾经。
14-18、五经 操作:补法,脾肝心肺经为由指端向指根方
向直推或旋推,而肾经的补法少用旋推,方 向为指根向指端;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揉搓五指节用于胸闷、咳嗽。
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操作:掐、揉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作:揉一窝风,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揉100—300次。 主治: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用于伤风感冒、及受寒、食积等原因引 起的腹痛。
操作: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二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 大推三关
临床应用:
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 主治体弱多病、气血虚弱、阳虚肢冷、 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外感风寒等。
脊 柱
七 节 骨 龟 尾
操作:推上七节骨,自下向上直推; 推下七节骨,自上向下直推。 推100—300次。
临床应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泻;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秘。
《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水泻, 从龟尾向上擦如数,立刻即止;若痢疾, 必先从七节骨往下擦之龟尾,以去肠中 热毒,次日方自下而上也。”
合推(合阴阳)
临床应用:
分阴阳: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 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乳食停滞、 腹胀、腹泻、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