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

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

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

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

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

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

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清热、消导等方法。

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

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

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

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

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

第一节头面部穴位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30-50次。

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4.山根定位:两目内眦之中。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作用:开窍,醒目定神。

应用:掐山根主用于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5.牙关定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曰按牙关或揉牙关。

5-10次。

作用:开关窍。

应用:临床对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多与按颊车、承浆、人中等合用。

6.囟门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

推或揉均50-100次。

作用:镇惊安神通窍、止头痛头晕。

应用: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

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7.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8.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推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第二节躯干部穴位1.乳根定位:乳下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见乳旁穴。

2.乳旁定位:乳外旁开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3.胁肋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

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4.腹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5.脐定位: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揉100-300次;摩5分钟。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应用: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食积、肠鸣、疳积等症。

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6.丹田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揉50-100次;摩5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7.肚角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3-5次。

作用:止腹痛。

应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

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8.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推100-300次,捏3-5次。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应用: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

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

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9.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100-300次。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临床上常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10.龟尾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00-300次。

作用:调理大肠。

应用: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

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第三节四肢部穴位1.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应用: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2.肝经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