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一○ 短文两篇 名二子说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一○ 短文两篇 名二子说
A、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职:作用
B、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去:离开 去掉
C、辙不与焉
与:参与
D、虽然,车仆马毙
仆:倾覆
安
(勉)
辙
善处于福祸之间 温良敦厚,冲和淡泊 深沉不露,谨慎持重,
赞同其处事方式,希望 他像车辙一样甘居后, 仿效依循,深沉持重。
因为苏轼从小生性旷达,苏洵希 望他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所以 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 意思是让他高瞻远瞩,谨慎小心;
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相对比 较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 他跟着别人走,仿效依循,谨慎持 重。
知子莫若父母也。
清代学者沈德
潜评本文说:
这篇文章引物托喻,短小精
“文共八十一 悍,情辞恳切,言简意深,婉转
言而,读之如 有涛澜动荡, 不可遏抑之势。
曲折,含意深刻,与苏洵一贯纵 横驰骋、气势豪雄的风格截然不
大奇。” 同,可见其应该是文章的多面手。
名字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姓名文化,它包括
“姓、名、字”三部分,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
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
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 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 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 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惧
(劝)
轼
若无用而不可缺
刚直不阿,才气过人 锋芒毕露,旷达不羁
告诫他要注意“外饰”, 注意收敛约束自己,隐蔽 自己,要像车轼那样不显 眼而又不可或缺。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请选择搭配下列人物的名和字
张衡
笠翁 赵云
仲谋
陆游
孟坚 于谦
子瑜
曾巩
改之 李白
无咎
班固
渔仲 杜牧
公瑾
梁鸿
子固 孙权
子龙
郑樵
务观 赵衰
牧之
李渔
平子 周瑜
廷益
刘过
无功 諸葛瑾
子余
王绩Leabharlann 伯鸾 晁补之太白三、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苏洵子女六人,长子和 三个女儿均早逝,只剩苏轼 苏辙两个儿子。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应制举。尽管他 才学可为“帝王师”,结果还是落榜了。他对 科举、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 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身上。次年返乡,写了这 篇寄寓深的《名二子说》。时苏轼11岁,苏辙8 岁。 苏洵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决心不
苏轼二兄弟的人生之路是否如父
亲所希望的那样走下去呢?明代杨慎 评价说“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 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是否 真的不差毫厘呢?请结合二苏的生平, 谈谈你的看法。
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 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 人、词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 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 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立,高太后临朝, 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 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 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 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 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崇尚“知是行之始” 的哲学思想,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实践领悟到 “行而后知”才是真理,于是又改名为陶行知。
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 “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 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古代一种议论文 体,可以记叙事物、 可以说明事物,也 可以发表议论,都 是为了阐明一个道 理,给人以启示或 给自己明志。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 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 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冲和淡泊、含蓄深沉, 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 与”老苏”的《名二子说》 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 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 “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不为 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 所恨”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落得一生坎坷;苏 辙才华能力逊于兄,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 所以能自立而免祸,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 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
为了让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拓展交流
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 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
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郑有银 赵富贵 陈金生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冯约翰 李珍妮 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 孙多思 王笃志 刘志远 用意: 对孩子充实人生的期待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一、作者找到物与人的相似之处,以物喻人,以物的 特性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引物托喻(托物寓意)
二、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
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 要注意“外饰”子,:注意收敛约束自己,
轼隐,蔽是自诫己子,_要_像_车_轼_那_样_不_显_眼_而_又_不_可_或_缺_。__ 希望他_像_车_辙_一_样甘居人后,仿
辙,是诫子_效_依_循_,_深_沉_持_重_。_________ _____
如:《爱莲说》
补充介绍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 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 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问密窥。 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 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 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 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 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 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 之。”
名二子说
苏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者给两个儿子命名的 深意;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鉴赏文章引物托 喻,字少蕴深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父亲对儿子 的爱护与担忧;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苏洵(1009年-1066年),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 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 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 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传世。
与
动词:参与(yù) 。例:辙不与焉。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 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 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 矣。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 在车子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是惟独这轼(车前横 木)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虽然如此,要是去掉这轼, 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
“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和他们一起读书, 讨论古今成败得失,他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
忧虑。
名二子说
释题:
苏洵
名,命名; 二子,指两个 儿子苏轼和苏辙;说,古代文体。
本文通过对两个儿子命名 为“轼”与“辙”的说明,表达 了作者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
本课重点词语
乎:相当于“于”。
介词:同。例:念无与为乐者。
世间万物皆有其名,命名者于其中寄
托自己的志趣,希望。名字受之于父母, 或者其他长辈,它是伴你一生的文字。每 个名字都包含着命名者美好的祝愿。请说 说你名字的含义和故事。
了解古代车的结构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
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 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 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古人因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古人都因名取字,两者相联,通
称名字,清朝王应奎做了最权威的阐释:名用来区 分彼此,字则表示德行。古人小时有小名,大了叫 大名,名是阶段性的称呼,等有了字,名就应该避 讳。而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男子二 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jī簪)而字”,就是 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眉山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 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佑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 “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 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 (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 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 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 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 佑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佑六 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佑八年,哲宗亲政,新 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 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 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 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 学士,谥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