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2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分析:⑴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
⑵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P42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要了解好实践的含义,我们就得从下面的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也就是说,作为实践,它必定是人的活动,其主体只能是人,像牛耕地、蜜蜂建巢都不是实践。
二是指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想和做)。
——实践是一种现实的活动,不同于观念的活动,另外,实践还能把我们脑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现实中的东西。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3、学生认真学习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5、“争论克隆人”6、克隆羊“多利”问世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为什么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主体(人——体力、智力)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客观的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
人的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
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客观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 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成品。
改造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
可见,实践的对象就是自然界和社会,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
在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中,究竟哪些事物能够成为人们当时、当地的实践对象?归根到底不是由人们意识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其他客观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本要素。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B、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由生物的遗传规律所决定的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课堂探究:⑴这些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⑵你能说说为什么“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高明的蜜蜂聪明”吗?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虽然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
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体现在:A、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如:电视机、电脑、空调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如:社会制度的更替注意: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者是统一的,不能用这一特征去否认另一特征。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所谓的社会性——表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如工具的制作所谓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想想:杨利伟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说明了什么?(1)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性(2)科学家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社会性(3)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
---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教材“专家点评”阐述了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人类要能进行下两项的活动,首先就得解决吃穿住等问题。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革命和改革、方针的制定制度的实施。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理解这一内容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明确实践的具体形式是无限多样的,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它的表现形式。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实践的形式更加复杂。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们难以穷尽实践的所有形式,这里只研究实践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种。
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三,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实践也是人们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种基本形式并列起来。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人输羊血,积极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效仿,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输羊血救人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说明: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可见,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思考:认识从哪里来?实践中来?书本中来?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课堂探究:(1)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教材中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两句名言.以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认识来源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们?-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课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输羊血救人到输人血救人到发现人血的血型系统而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输羊血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到输人血带来惊人的死亡再到真正解决输血救人问题”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课堂探究:(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说法的理解。
(2)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它联系着主观认识。
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