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新技术分析
药物+溶剂 溶解+熔融的载体混合骤冷固化 小剂量液体药物,适合熔融法的载体材料均可 药物+载体+溶剂溶解(冷冻)喷雾干燥
6.双螺旋挤压法
药物 + 载体 研磨固体分散体
速释和缓释原理
1、速效原理
药物的分散状态:(1)分子状态分散 (2)胶体、无定型、微晶 药物溶出速度:分子状态分散>胶体、无定型>微晶 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1) 载体材料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 可溶性载体PVP、PEG (2) 载体材料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 (3) 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 2、 缓释原理 疏水性、脂质类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减缓药物溶出和释放
溶剂-非溶剂法:
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非溶 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改变温度法
不加凝聚剂,通过控制温度成囊, 但需使用稳定剂改善微囊的粘连
液中干燥法
干燥工艺(过程):溶剂萃取和溶剂蒸发过程 操作法:连续、间歇干燥法和复乳干燥法
物理机械法
(五) 固体分散体的物象鉴定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2.热分析法; 3.X射线衍射法; 4.红外光谱法; 5.核磁共振法
环糊精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将一种分子包嵌于另一分子的分子空
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的技术。 主分子——包合材料 包合物 客分子——药物
pH9.7
乳化剂
溶解液
O/W乳化剂
20%Na2SO4450ml
凝聚囊
冷却100C 30min
沉降囊
醋酸10ml 滤过
沉降囊 微囊
水洗
成囊条件
1)凝聚系统的组成
药物难溶于水, 2)浓度(较高宜胶凝)和温度(升高也不易胶凝) 也不要过分疏水
3)药物与凝聚相的性质 4)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 使凝聚囊易于分 散呈小球型 5)交联固化
复合材料的有明胶与阿拉伯胶(或CMC或 CAP),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阿拉伯 胶 药物表面应能为囊材凝聚物所润湿。保持一 定的流动性,如控制温度或加水稀释等。
复乳包囊法
是一种水溶液的液滴分散于有机相中,形成乳 剂(W/O),此乳剂再与水相制成复乳 (W/O/W),此乳滴中的有机相经常压(或 减压)加热或透析除去,得到自由流动的干燥 粉末状微囊。
喷雾干燥法 可用于固态或液态药物(
喷雾凝结法 药物分散于熔融的材料中,
喷于冷气流中凝聚而成囊。 流化床包衣法 喷液以雾状沉积在粒子 表面被干燥形成薄膜而成微囊。 锅包衣法
最常用
多孔离心法 超临界流体法
化学法
界面缩聚法
分散相(水相)与连续相(有机相)的界面发生单体 的缩聚反应而成囊. 如乙二胺和碱与环乙烷/氯仿生成聚酰胺为囊材。
糖、甘露醇
PEG、枸橼 酸、糖类
熔融法
药物 载体 熔融 混匀 低共熔体 急剧冷却 固化
适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和载体如PEG、糖类
溶剂法
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
载体 有机溶剂 溶解 蒸干 溶 剂 共沉淀物
适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和载体如PVP、甘露醇等
3.溶剂-熔融法 4.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
5.研磨法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型包 囊技术的含义、特点和应用。 2、掌握纳米乳、亚纳米乳、纳米囊及纳米 球的制备技术 3、掌握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概述
药物制剂新技术
包合技术既能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又能增加药物稳定性 微囊技术,提高药物稳定性,减少复方配伍禁忌,延长 药物作用时间 固体分散技术 使药物具有高效、速效、长效或肠内作用。
NH
数目多于 ,明 COO 3
复凝聚法:药物+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水+交联剂
明胶2.5%-5% +药物 阿拉伯胶2.5%-5%
混合
微囊
混悬液 o/w型乳状液
50-550C 醋酸 pH4.0-5.0
凝聚囊
冷却
稀释 甲醛, pH8-9
固化囊
水洗
微囊
K区 凝聚区 P区 两相分离区 H区 溶液区 A点 10%明胶 10%阿拉伯胶和 80%水区 说明凝聚除受pH、 还受浓度的限制
固体分散技术
类型
按分散状态分:
①低共熔混合物 ②固态溶液 ③共沉淀物
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载体 熔融
骤冷
固化
药物以超结晶状 态分散于载体中 固体分散体, 溶出速率快4倍
如:20%氯霉素+80%尿素 固态溶液:
药物+载体
如:水杨酸+PEG4000,6000
药物以分子状态 分散于载体 药物溶液
环糊精衍生物
水溶性衍生物 甲基、葡萄糖基等 提高难溶性 药物的溶解和吸收。 疏水性衍生物 乙基适宜水溶性药物
包合过程与药物释放
形成过程与主分子和客分子的立体结构和二者 的极性 有机药物要符合下列条之一:原子数>5;稠环数
<5; MW=100~400;熔点<250 ℃ 溶解度 <10g/L件
1.熔融法 载体加热熔融+药物混合骤冷固化固体分散体 适合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载体(多个晶核迅速形成) 2.溶剂法(共沉淀法) 载体 + 药物 + 有机溶媒 溶解 除去溶媒 共沉淀的固体分 散体 适合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载体材料溶于水或多种有机 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 PVP、半乳
pH8-9:R- NH2+HCHO+NH2-R→R-NH2-NH-
R+H2O
中性
CH-NH(CH2)3 -CH=NR+2H2O
R- NH2+OHC-(CH2)-CHO+NH2-R→RN=
影响成囊的因素
凝聚剂的种类和pH:电解质中阴离子对胶凝起主要
作用其中枸橼酸﹥酒石酸﹥硫酸﹥醋酸﹥氯化物﹥ 硝酸﹥溴化物﹥碘化物;阳离子随电荷的增高而增 强;不同分子量的囊材用不同的pH。 药物的性质 药物与材料要有亲和力,
微囊的制备方法
相分离-凝聚法: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 度法、液中干燥法 物理机械法 喷雾干燥、喷雾凝结、流化床包衣、多孔 离心、超临界流体法 化学法 界面缩聚法和辐射交联法
微型包囊技术
单凝聚 1.在高分子材料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的 溶解度而凝聚成囊 2.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 相分离法 新相析出,故称。 3.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材料,交 复凝聚 联且与药物凝聚成囊 改变温度法 4.不加凝聚剂,通过控制温度成囊, 5.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中的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 囊,亦称乳化-溶剂挥发法 液中干燥法 6.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非溶 溶剂-非溶剂 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提高,刺激 性、毒副作用降低
液体药物粉末化,不良气味被掩盖
释放速率可调节
包合材料
1.环糊精(CD)系淀粉用嗜碱性芽孢杆菌经培养得到的环 糊精葡聚糖转位酶作用后形成的产物。环状中空圆筒型,两 端和外部为亲水性,筒内为疏水性。常见α 、β 、γ 三型。 β -CD最常用。 β-CD特点:分散好,易吸收;释药慢,副反应低;无蓄积, 无毒。
冷却
单凝聚法:药物+凝聚相+水
药物+ 3%-5%明胶
混悬液 o/w型乳状液 500C
调pH
微囊
凝聚囊
沉降囊
冷却 150C
稀醋酸调pH3.5-3.8 Na2SO4凝聚剂
稀释液
甲醛, NaOH调pH8-9
固化囊
水洗
微囊
CAP微囊
CAP40g+60℃水1600ml
10g油性药物+100ml液状石蜡
混悬液 10%NaOH 600C
药物 环糊精 包和物 衍射峰的变化 判断
2. 热分析法(常用方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差示热分析( DTA ) :试样发生某些物理或化学 变化时,放热或吸热。试样温度暂时升高或降低。
3. 薄层色谱法主要测定挥发油的包合物 挥发油
展 开
溶剂系统
斑点
挥发油包合物
展 开
溶剂系统
无斑点
4. 荧光、紫外分光光度、红外和核磁法 比较药物包合前后在吸收区的特征
共沉淀物:
适当比例混合
药物 + 载体 如:双缺失碳酯+PVP
1: 8
共沉淀无定形物 共沉淀物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因不同载体材料不同而不 同
联苯双酯+尿素 简单的低共融混合物 联苯双酯+PVP 无定形粉末共沉淀物 联苯双酯+PEG6000 分子和微晶分散
固体分散技术
四、 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
β-CD包合物的验证
内容:是否形成包合物,包合物是否稳定,溶 解性如何,包合率,回收率等。 方法: X射线衍射法、 热分析法、 红外光谱法 薄层色谱法、 核磁共振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荧光光谱法 圆二色谱法 溶出速率法
包合物的验证方法
1. x–射线衍射法
固体分散体常用载体
水溶性: PEG类 使药物呈分子状态分散,阻止药物聚集 PVP类 较强的抑晶作用,易吸湿而析出药物结晶 表面活性剂类 载药大,抑晶。常用伯络沙姆-188,
可用于静脉
有机酸类 不适于对酸敏感的药物 糖类与醇类 难溶性:EC、含季铵基团的聚丙烯酸树脂类、 脂质类 肠溶性:纤维素类、聚丙烯酸树脂类
新技术在中药药剂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