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攻打陈朝B巩固隋朝的统治C巡游享乐D攻打高丽
2、唐朝建立于
A618年B626年C581年D589年
3、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A李渊B李世民C李建成D李元吉
4、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之治D光武中兴
5、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B颉利可汗C大祚荣D骨力裴罗
6、为了发展与吐蕃的关系,派遣文成公主入藏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唐中宗D唐玄宗
7、唐朝疆域辽阔,中西交通发达,国威远远播到
A地中海沿岸B大西洋沿岸
C南非海岸D波罗的海沿岸
8、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B重用贤能 C轻徭薄赋 D唐由盛转衰
9、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B人口大量增加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10、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方式是
A嫡长子继承B兄终弟及C发动兵变D民主选择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否关系?理由何在?
⑵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2、阅读下列材料
……尝谓侍臣日:“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请回答:
⑴说这话的是谁?
⑵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三、问答题
1、试述唐太宗的政绩。
第二课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单项选择题
1-5DAAAB 6-10AADDC
二、材料分析题
1、⑴有。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⑵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⑶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2、⑴唐太宗李世民。
⑵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就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
所以,魏征去世,唐太宗觉得好像失去一面镜子,十分伤感。
三、问答题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唐太宗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经济方面,唐太宗积极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对外交往的政策。
他尽量减少民族间的战争,及时处理民族间的矛盾,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民族事务,积极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比较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总之,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也随着强盛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