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北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北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布局要趁早北斗产业:规模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超过1900亿元,其中北斗产值约570亿元,5年增长近40倍,相关的贡献率已将近30%。

据规划,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超过40 00亿元,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应用市场的贡献率将达到6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北斗海洋应用:不可或缺的细分市场北斗应用分为军事应用、民用和行业应用。

北斗当前市场应用主要集中于行业领域,海洋行业是重要的应用领域。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建设的推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海洋应用包括了海洋渔业、航海运输、海洋测绘等应用领域将迎来增长爆发期。

对标GPS,作为全球巨头之一的天宝(Trimble),海洋相关业务在其早期发展中也占有主要地位。

行业增长迅速,市场给予相关标的较高的估值据统计,与北斗系统相关的主板上市企业2015年的总体年增长率为18.75%,毛利率水平为40.15%,净利率水平为9.74%,整体市盈率高达316倍。

说明由于整个行业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应用的不断延伸,市场看好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市场赋予相关标的较高的估值。

新三板企业介入北斗终端设备的企业占据大多数据统计,与北斗系统相关的新三板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导航终端的生产研发和运营服务环节,参与企业数量多达17家,占比40%以上。

行业龙头成长的秘密:核心技术天宝(Trimble)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技术的不断研发和积累,深挖“护城河”,以技术为基础不断探索其行业应用,结合资本运作尤其是并购不断丰富产品线、拓展GPS 应用领域,从而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行业龙头。

掌握北斗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早期导航系统的基础产品和技术领域中,我们认为芯片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件,掌握北斗核心芯片技术的企业所构筑的行业壁垒较高,产业的议价能力和整合能力较强,相关企业有望以此为支点通过并购策略的实施整合相关产业资源,从而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我们看好拥有北斗芯片核心技术相关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和欧盟GOLILEO之后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能够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

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图(资料来源:互联网)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资料来源:互联网)北斗导航系统组成部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端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空间段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

系统全面建成后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可靠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

目前已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收拾能力,并于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为亚太地区提供导航服务,可实现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预计2020年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卫星导航服务。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以追踪及控制北斗导航卫星的运转。

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处理各个监测站收集的跟踪数据,生成导航定位差分完好性信息和导航电文。

注入站即地面天线和通讯辅助系统,负责将主控站的指令数据及卫星的遥测数据在星地间传递。

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即导航信号接收机,可以追踪北斗导航卫星,并实时地计算出接收机所在位臵的坐标、移动速度及时间。

北斗卫星信号接收机有各种类型,有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及普通大众使用的机载或车载导航型接收机,也有用于测定方位的测量型接收机等。

北斗导航系统结构(资料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网站;天信投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卫星导航的研制工作,随着美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价值,也促使我国越发深刻意识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和其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并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先区域、后全球、先有源、后无缘”的步骤分布实施:北斗导航系统“三步走”战略(资料来源:天信投资)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也称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发射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年底,完成14颗卫星(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组网。

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全球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计划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完成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北斗定位精度已经可以媲美GPS北斗信号包含B1、B2、B3三个频率,其中B1、B2是民用频率,B3是军用频率。

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显示,我国目前运行的北斗二号系统发播B1和B2公开服务信号,免费向亚太地区提供公开服务,其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50纳秒,已经可以媲美GPS。

此外,为了给国内北斗芯片产业足够的成长时间,形成足以与国外厂商相抗衡的研制能力,我国政府对国外高精度定位芯片厂商进行严格限制,迫使其暂时无法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掌握高精度芯片核心技术的企业在市场启动后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有源定位与无源定位特点对比(资料来源:天信投资)二、全球导航系统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比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时间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导航和监管,具有多领域、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服务的特点。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此后,俄罗斯,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分别建立各自的导航系统。

下图为目前世界上以及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国的导航系统的基本情况。

包括美国GPS系统、中国北斗系统在内,各国近年均对于各自的提供不断进行升级改造。

(1)美国GPS系统:GPS‐3全面升级GPS是全球应用最广的卫星导航系统。

GPS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个天基无线电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

截止目前,美国GPS系统星座在轨卫星32颗(2A卫星12颗、2R卫星12颗、2RM卫星8颗),构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

GPS系统不仅给军方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主导了全球民用卫星导航市场(我国99%的卫星导航都基于GPS系统)。

目前美国的GPS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升级的进程中。

GPS‐3系统全面启动。

随着反恐战争的打响和其他几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相继出现,美国也加速了GPS系统的现代化进程。

2008年5月美国空军授予洛马公司价值14.64亿美元的合同,研制、生产2颗GPS‐3A卫星,以及10颗卫星选择权,标志着GPS‐3计划正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首颗GPS‐3A卫星也于2013-2014年发射,最终形成GPS‐3A卫星8颗、GPS‐3B卫星8颗、GPS‐3C卫星16颗的全新体系。

GPS‐3全面提升系统性能。

系统的性能提升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下行导航信号功率增强数十倍;■星座具备星间通信与命令控制链路,使整个星座能够被单一的地面站上行注入;■覆盖性和抗干扰性提升;■与“伽利略”系统公共服务信号兼容;■大幅提高导航服务的精度、可用性、数据完好性。

(2)俄罗斯:GLONASS系统追加投资26亿美元■经费不足导致GLONASS系统落后。

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和GPS都是开始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覆盖俄罗斯全境。

目前在轨19颗星,但由于经费不足最少时只有6颗在运行。

目前18颗运行,1颗维修。

■南奥赛第冲突加速GLONASS现代化。

南奥赛第冲突俄罗斯损失4架作战飞机,这凸显了俄罗斯在侦察与情报获取及缺乏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弊端。

而这也正是由于GLONASS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导航覆盖和精度不够。

2008年9月12日,俄罗斯总理普京批准为GLONASS系统追加26亿美金投资,以加快系统的恢复与现代化进程。

■立法保障GLONASS系统发展,新增资金加快现代化建设。

2009年1月30日,GLONASS系统覆盖俄罗斯全境,俄罗斯杜马通过一项关于卫星导航的法律。

该法律规定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军用设备、运输设备应装备俄罗斯自己的卫星导航装置以提升国家安全水平。

政府将监督GLONASS系统的使用,并将组建GLONASS运行机构。

国家杜马追加的26亿美金主要用于K卫星的改进与生产、未来型号KM的研制、地面段的现代化改造、用户设备特别是军用设备的研制和生产。

(3)欧洲:GALILEO系统建设提速略”导航卫星计划。

该计划总投资预计36亿欧元,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卫星组成,主要针对民用领域。

“伽利略”计划原定于2006年正式部署,2008年系统完工。

但后来由于中欧合作、费用分摊等问题上的分歧,该计划发展缓慢。

■建设开始全面提速。

2008年欧盟决定全部用公共资金支持伽利略系统的发展,并于2008年3月24日通过了欧洲议会的法律审批。

同时按照伽利略计划的实际情况,伽利略计划在轨验证时间调整为2010年,系统具有全面运行能力、提供全面服务的时间调整为2013年。

■GALILEO二代开始论证。

GALILEO一代包括空间段、地面控制段和用户段组成,其中空间段由27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组成。

为保证技术领先性,目前欧空局已经开始第二代GALI LEO系统的研制和论证工作,计划于2011年完成。

(4)中国: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北斗卫星系统平台的三步走规划。

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结合国情,科学、合理地提出并制订自主研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一些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等;■第二步是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