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合作、评价与分析概括能力。
显然,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突出新的课程理念,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近几年我省乃至全国各地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题中都加大了对探究型试题、开放型试题和语言表述型题目的考查力度。
然而从各地学业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中来看,学生在书面表达上反映出其语言表达方面不严谨、不规范、不全面、答非所问等诸多问题。
面对这样的结果,很多科学教师把问题的根源归咎为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把责任推给语文教学,这是不理智更是不负责任的判断。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至关重要。
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应试中书面文字的表达能力,都是值得探讨的。
现状分析: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面对很多问题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不严谨;表述语言不科学、不规范;答题丢三落四不全面;答非所问甚至前言后语自相矛盾;表述语言“旁敲侧击”而答不到关键的知识点上等等。
之所以暴露出语言表达能力如此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教师缺乏规范的语言表达示范和引导,使学生缺少模仿的榜样和规范的标准。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多方面的,语言的示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用语随意而缺乏科学性;对待有些需要语言文字表述的题目不够重视,要么随意公布一下“标准答案”,要么一带而过甚至放弃不谈。
当然,有些教师是由于自身素养的欠缺而无力表述清楚才放弃的,而不论什么原因,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缺少了模仿的榜样,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此类题目不重要”的错觉,遇到语言表述性的题目自然也就随意处理,不了了之,怎么能提高表达能力!第二.学生缺少语言表达的锻炼机会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在实际应用中的锻炼,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学生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剥夺了学生语言表达锻炼的机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学生能够得到语言锻炼机会的前提。
现实中,一线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一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学习新课程理念的机会,因而其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都比较陈旧,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语言组织和表达的锻炼机会。
教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有这样两种:①担心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而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尤其到了期末复习时间或初三年级,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所以很多教师就名正言顺的说: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不允许”把时间“浪费”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上,因而在教学中仍然是大容量的满堂灌。
②无法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而没有面向全体,从而使学困生缺少表达的机会。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均有差异,而我们在授课中却“一视同仁”而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注意少数几个“优等生”,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更不要说那些学困生了。
2. 部分学生自己放弃了表达锻炼的机会①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从而不愿回答问题。
这类学生最初虽然没有用语言表露问题的想法,但可能脑海中在思考,但是长期下去缺少了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慢慢也失去了思考的习惯,表达能力自然下降。
②学困生的自我放弃。
学困生大多具有以下特征:学习上屡遭失败,没有足够的成功体验,进而丧失了学习兴趣;缺乏正确的情感态度,做事敷衍、懒散;意志力薄弱,自信不足,自卑有余,不敢尝试,不能正视学习中的挫折等。
这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不正视学习上的问题,思维停滞,不愿开口。
3.老师和其他同学不合理的评价磨灭了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时说错了或表达不清时,老师消极的评价甚至带有感情色彩的的责怪以及其他同学的嘲笑和讥讽,会使回答者没有勇气继续说话,久而久之心里胆怯也就不愿开口说话,当然也就不能得到锻炼。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想法。
一、以规范教学做示范,引导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1、规范的课堂陈述语言教师的课堂陈述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与空间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而大多数科学教师在自己求学之时只是研修了其中的一部分专业,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科用语的科学性,要以准确地表述科学概念,科学定理,科学定律的本质内容为基点。
尤其是在上教师非本专业的《科学》内容时,教师更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科语言表述。
例如:一位物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某种液体时说:“同学们看,试管里的液体是不是黄乎乎的?”这样的语言是不可取的,黄色可以是金黄、橙黄、黄绿、黄褐等,“黄乎乎”对于物体的描述口语化太强,是不合适的。
有些时候,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为了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运用丰富的文字语言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是可取的,但应以不失科学性为前提,即要遵循“讲浅不要讲歪,讲粗不要讲错”的原则。
2、规范的课堂提问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从教师的提问开始的,规范的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师生间不断地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教师应根据《科学》知识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阶段性,善于不失时机的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发问。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要有启发性,要具体化,不能涵盖面太广或过于含糊,要有利于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答。
例如:上《温度的测量》一节时,教师提问:“体温计测量时可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全班回答“可以”。
课堂气氛很好,似乎全班同学均已掌握,实际上仍有同学不明原因,只是跟着答应。
这样的问题换个方式,换个对象就会好很多,如“体温计测量时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深度的问题,同时留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养成对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三思而后答的习惯。
3、科学的任务分配和规范化的指导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但同时也不应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给学生下发的任务要明确化、规范化,学生的表达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中。
例如:有位教师上《蜗牛》时,每桌学生各一只蜗牛,开始教师没有明确表述观察的目的,教师原想让学生自主探究结论。
但实际上整堂课学生处于无序状态,探究目的不明确,回答无法令人满意。
如果教师在学生观察前提出一些要求作引导,如“蜗牛有视觉吗?”、“蜗牛有听觉吗?”、“蜗牛的食性是怎样的?”等等,提这样的要求,使学生观察后描述范围缩小,有利于提高描述效果,明确描述的主要目的,避免漫无边际地描述。
4、引导学生规范的描述事物或表述想法《科学》是一门以物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的描述物体、装置、现象或过程。
例如:有位教师上《质量的测量》时,指导学生观察天平并进行描述。
先请一位同学描述天平:“有二个托盘,中间是一个分度盘,下面是底座,中间横梁上有游码。
”教师请其他同学分析这位同学描述得怎么样,能不能更好一些。
同学们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描述一个物体最好是有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这样不会遗漏,能将物体描述完整。
而对现象及过程的描述,既要全面、细致,又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主要描述什么,甚至怎样描述。
有些时候表述的语言也有一定的规范化格式,例如在表述猜想(假说)语句时,基本的句式是:①······可能·····,②······也许·····,或者是:①可能······,②也许······。
而对于涉及到控制变量的实验结论的表述,一般应为:①当······时,则······,②在······的情况下,······。
此外,有关设计验证性实验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但是也可以通过规范的表述格式来降低难度,不妨可以这样提示学生:如何操作——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道理。
5、规范的“专业性”科学用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表达训练,要提供严谨、规范的典型的解答范例,并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含义易混淆的一些用语要进行辨析,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习惯。
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书面表达来反馈、评价。
在绍兴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学生因语言表达不严谨、不规范、不全面、答非所问而失分较多的情况,说明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对学生规范科学用语引导还不够。
例如22题中流体的压强与流体的“速度”有关写成与“气流”有关或写成“吹气的大小”有关,表达不够规范;第23(1)题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应该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写成“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病毒”,由于概念不清而导致名称不够完整,甚至有些学生还写成“患者”、“传染源”等;第32题中每一处实验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而学生理解成“对比”含义的特别多,从而错解为“便于对照、控制变量”等;再如36题中把“过滤”写成“滤过”,说明对“过滤”和“滤过”这两个名词的意义理解不透;第37⑵题化学方程式2B+6H2O高温2X+3H2中X的化学式,学生给前面加了“2”而错写成2B(OH)3,说明对“化学式”概念理解不透,等等。
二、以科学的评价来激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对于有创造性的回答要大力赞扬和鼓励。
评价语言要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如“不错”、“好”、“很好”、“你分析地很透彻”、“你讲得很有道理”、“你观察得很细致”、“你的结论很有创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