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畸形
根据病因分类 一.结构性脊柱侧凸 二.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一.结构性脊柱侧凸
1.特发性(idiopathic)
(1) 幼儿型(0~3岁)(2)儿童型(4~9岁)(3)青少年型 (10~16岁)
2.神经肌肉性 (1)神经源型 (2)肌源型 3.先天性 4.神经纤维瘤病 5.间质形成障碍
6.风湿性疾病 7.外伤性 8.脊柱外瘢痕挛缩
(1)脓胸后(2)烧伤后
9.骨软骨营养不良 10.骨感染 11.代谢性疾患
(1)佝偻病(2)成骨不全(3)高胱氨酸尿症
12.腰骶部异常 13.肿瘤
二.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1.姿势性侧凸 2.癔症性侧凸 3.神经根刺激性侧凸
Milwaukee支具
又称颈胸腰骶支具。适用于治疗颈胸段和 胸段侧凸。
胸腰骶支具 胸腰骶支具适用于
胸腰段和其以下水 平的侧凸
年长峡部骨质硬化,血供减少,间盘退变
间盘退变需跨节段固定 MRI有助间盘诊断
手术适应证
无或有症状,青少年>50% 进行性滑脱者 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畸形和明显
步态异常者 下肢出现神经症状或马尾综合症
手术方法
椎板切除减压 峡部直接修复植骨内固定 脊柱融合 复位内固定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还有不少患者合并有脊髓异常其中脊髓纵裂,脊 髓栓系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先天性脊柱 侧凸患者应全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对于先天性
脊柱侧凸最重要的是判断侧凸的进展,但有时初 诊时很难作出决定。例如某些混合型畸形的患者 因为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包括半椎体,骨桥畸形 不同的部位可能抵消了相互之间的作用而使脊柱 达到平衡,进展可能性小。这样需要密切随访, 对畸形进展的潜力作出及时而正确的评估
还有不少患者合并有脊髓异常其中脊髓纵裂,脊 髓栓系综合症是最常见的。因此对于先天性脊柱 侧凸患者应全面检查作出正确诊断。 对于先天性
脊柱侧凸最重要的是判断侧凸的进展,但有时初 诊时很难作出决定。例如某些混合型畸形的患者 因为同时存在多种畸形,包括半椎体,骨桥畸形 不同的部位可能抵消了相互之间的作用而使脊柱 达到平衡,进展可能性小。这样需要密切随访, 对畸形进展的潜力作出及时而正确的评估
多节融合加速相邻节段退变 固定节段逐渐减少趋势 保留脊柱的活动度 多节融合对脊柱造成力学、生化
和代谢变化、椎间盘细胞活性营 养代谢下降等不利影响
对间盘基质成分、细胞及分子 生物学方面都存在不利影响
轻度ISS单脊椎固定
Buck、山下弘、Scott、Salib、Hefti 螺钉—棒钩内固定(LSRF) Debuath(2003):成功率63%—100% 固定一脊椎,应力较集中,植骨面有限。 <30岁
确定主轴线 站立位全长X线片 通过C7椎体的铅垂线经
过胸椎前方,腰椎后方, 通过S1椎体后缘
测量允许矫正度数 站立负重X线测量原发曲线度数 平卧不负重X线测量原发曲线度数 两者之差的三倍为允许矫正的度数
波纹图像检查(Moirétopography)
波纹照像是用光学方法通过等高线图像来 表示脊柱后背侧畸形。若从颈7棘突至臀沟 上缘划一直线作基准线,正常波纹图像在 基准线两侧的波纹对称,格数相等,如背 部有畸形,两侧出现高低差,波纹格数不 等且不对称,畸形越重,背两侧高度差越 大,波纹格数差越大,如有1个或1个以上的 格数差为波纹图像阳性。
滑脱病理
椎体滑移,骨盆前后径缩小 小关节内压力增大、增生 黄韧带增厚,纤维组织压迫神经根 椎间隙变窄,神经根扭曲,椎管狭窄
临床症状、体征
儿童和青少年 一般无症状,中度滑脱主诉下腰 痛,体检时,椎旁肌痉挛,腰部活 动受限,阶梯样改变,严重滑脱, Phalen和Dickson征
严重滑脱
腘绳肌与脊柱肌肉间失衡 腰 进行性旋转和滑移致腰骶部后凸
脊柱融合方法
后路椎板间 前路椎间 后路椎间 后外侧横突间
滑脱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 植骨 融合,内固定仅起临时固定作用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5
骶骨垂直,骨盆旋转后倾 髋关节向前旋转,躯干过伸
成人
30~40岁出现症状,下腰部间歇性 疼痛,放射至臂部、大腿或小腿, 伴 运 动 和 感 觉 改 变 , 退 行 性 滑 脱 50 岁后出现症状,主要是慢性腰痛和 坐骨神经痛
影像学 检查
前后位平片
左、右斜位
站立、负重侧位
Scotty狗颈断裂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思考题
滑脱的分度和手术治疗要点
先天性脊柱侧弯
江西省中医院
脊柱侧弯是一个临床体征,是指脊柱向侧 向偏斜,常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之一
0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椎弓根 椎弓根逐渐消失 椎弓根已经消失
椎体楔形改变程度
椎体楔形改变的测量 脊柱侧凸患者随着侧
弯的加重,而产生椎体两侧高度不等,即 楔形改变,椎体凹侧的高度减少。如将正 常正位X线片的椎体高度分为4度,如椎体 一侧高度减少0~1/6为Ⅰ°,1/6~1/3为 Ⅱ°,1/3~1/2为Ⅲ°,超过1/2为Ⅳ°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先天性脊柱侧凸不同于特发性侧凸,对体 操疗法,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点刺激疗 法等无效。risser石膏矫形治疗,由于石膏 沉重,常并有压疮、胸廓变形、肺功能低 下等问题,目前已大多放弃或少用此种疗 法。因此,在先天性脊柱侧凸非手术治疗 中主要是支具疗法。
适应证是有一定限度的,对尚未发育成熟、 畸形逐渐加重,侧弯节段长且柔软的患者 适应于支具治疗。对无进展的病例不需要 应用支具,更不适用于畸形已有自动改善 的病例。
(1)腰间盘突出症(2)肿瘤
4.炎症刺激(如阑尾炎) 5.双下肢不等长 6.髋挛缩
先天性脊柱侧弯是由于脊椎畸形引起的脊 柱丛向生长不平衡,而产生的脊柱侧向弯 曲。在胚胎期,脊柱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妊 娠第5-6周,这是脊柱进性分节的时间。
先天性脊柱侧弯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
颈胸段、胸段、胸腰段、腰骶段
腰椎峡部裂滑脱(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ISS)
一、ISS的病因 先天性 家族性 外伤性 机械性
生物力学试验显示:
正常腰椎峡部和韧带共同抵抗张力、剪力和 屈曲力矩
如峡部张应力达到它的强度就可断裂→峡部 断裂不能忍受张应力→张应力传递→韧带
当峡部的压应变达到它的 应变极限时,完整的韧带可 阻止椎体滑移。
A前部中央型缺损;B钳闭性半椎体;C游离半 椎体;D楔形椎体;E多发性半椎体
分节障碍
混合性障碍
单侧未分节骨桥,同时,对侧存在半椎体
先天性脊柱侧弯病因(不完全清楚)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高龄产妇、初产难产、孕妇营养不足、孕期使 用激素等
病理
主要表现为椎体及肋骨的先天发育畸形
支具治疗
支具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困难的治疗方法, 必须要求家长及患者合作。要求患者全日 穿戴支具,每日只允许有一小时脱下的时 间,不允许间断穿戴,部分时间穿戴,或 按季节穿戴,穿戴时间直至发育成熟,垂 直生长停止。
而对节段短且僵硬的病例,支具治疗几乎 无效。可屈性在治疗选择中占重要位置, 因此,在治疗前通过直立位、平卧位、牵 引位、或侧屈位检查,详细了解其可屈性 程度。如侧凸小于50°,可屈性大于50%, 一般支具治疗效果良好,如侧凸在50°~ 75°之间,可屈性在25%~50%之间支具治 疗可能有益,而对侧凸大于75°,可屈性小 于25%者,支具治疗几乎无效。
如韧带的张应力达到它 的强度断裂时 → 滑脱
滑脱病因
真性滑脱:峡部断裂,抗剪力减小 假性滑脱:椎间盘、小关节退变
椎弓崩裂病理
Stewart分型
A型:双侧峡部裂 B型:单侧峡部裂 C型:一侧峡部裂伴另一侧椎弓根缺损
峡部缺损可继发
峡部裂隙借纤维软骨组织相连 关节突外形不正常,不能直接交锁 关节突磨损发生骨关节炎,交锁机制丧失
脊椎旋转程度
棘突法
以棘突为标记点 即在正位X线片,棘突位 于椎体的中央为正常,如将椎体中线至椎 体侧方边缘分为三等份,脊椎旋转则棘突 向凹侧偏移,偏移1等份为Ⅰ°偏移,偏移2 等份为Ⅱ°,3等份为Ⅲ°,超过椎体边缘 为Ⅳ°
Nash-Moe方法
椎弓根距椎体两侧的距离相等,则没有旋 转
肺功能测定
脊柱侧凸由于椎体旋转,引起胸廓畸形及 呼吸肌疲劳,同时肺的扩张也相应受限。 因此脊柱侧凸常并有肺功能障碍,侧凸愈 重,肺功能障碍愈重。正常胸或背部手术 由于术后疼痛其肺活量可降低10%~15%。 因此,肺活量低于40%的严重脊柱畸形患者, 术前应先行扩大肺功能练习,待肺功能改 善后再进行脊柱矫形手术。
腰椎峡部裂及脊 柱滑脱
峡部是椎弓最薄弱点,却承受最大的 应力, 无滑脱称峡部裂,一侧或双侧, 双侧峡部裂可产生滑移
椎弓崩裂原因
先天性学说:一侧椎弓两个骨化中心不 愈合或一个骨化中心分裂为二,目前无足 够胚胎学及解剖学证据
遗传因素也是重要成因创伤学说:应力 骨折(疲劳骨折)
峡部发育障碍及外伤混合学说:峡部局 部结构薄弱,易引起断裂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轻度II°以下伴急 或慢性下腰痛首选非手术治疗,大 都症状缓解。但一部分疼痛或进行 性滑脱需考虑手术
பைடு நூலகம்